原標題:央視文博節目《國家寶藏》首播好評如潮——回望歷史,讓博物館的國寶“活起來”
上週末,大型文博探索節目《國家寶藏》在央視首播。這檔耗費兩年時間研發製作的節目此前就因集齊了故宮博物院、南京博物院等九家最具分量的國家級博物館(院)而引發廣泛關注。開播首期,節目便在豆瓣上取得了9.3分的高分。清華大學新傳院教授尹鴻點評説,“文物講述故事,故事浸透文物,明星與戲劇形態結合,實現了文化類節目從抽象感受到具象表達的轉化。回望歷史,詮釋文化,可以説是真正中國式的節目創新。”
模式設計“混搭”,讓文物“活”起來
文物絕非扁平、冰冷的物件,它是沉澱了如梭歲月的記憶之書,它是承載了萬象光輝的民族基因寶庫。《國家寶藏》這檔節目的初心就是“讓文物活起來”。
以往人們了解文物,大多是通過參觀博物館的方式。即便現在很多博物館都在積極升級布展方式和手段,但人們能獲取到的信息還是有限。如何才能在一期節目的時間裏把文物背後的故事最大程度地展現在觀眾面前呢?製片人、總導演于蕾和她的團隊探索出了這套集演播室綜藝、紀錄片、舞臺戲劇、真人秀等多種藝術形態于一體的全新模式。
以首期節目中故宮國寶——各種釉彩大瓶這一部分為例,節目組把嘉賓請到故宮博物院陶瓷館,讓真人秀導演給國寶守護人王凱佈置任務——尋找“中國瓷母”,跟隨王凱在陶瓷館裏兜兜轉轉,看似漫無目的,但實際上這一環節正是編導精心鋪排,為國寶的前世傳奇故事做前情鋪墊。
在隨後的前世故事表演裏,王凱扮演的乾隆皇帝與“穿越”而來的雍正、王羲之、黃公望雄辯各種釉彩大瓶是否有過度浮誇的問題。整段演繹臺詞信息量極大,不僅有對各種釉彩大瓶的介紹,更包含許多和乾隆皇帝生平有關的趣聞軼事。
乾隆皇帝喜歡蓋章題跋的這件事,節目組不僅把它引入節目,甚至還大開“腦洞”,“邀請”兩位“受害者”王羲之和黃公望前來“現身説法”,一本正經地讓九大博物館(院)館長一起來評價。正如王凱所説,乾隆硬要把17種燒制工藝運用在一隻瓷瓶上的做法看著很任性,但從中透露出的單純,和想要炫耀國家強盛、工匠偉大的執念卻是很珍貴的。經過這樣一系列的合理想像和編排設計,那個在博物館展廳裏擁有冗長介紹的各種釉彩大瓶一下子變得鮮活起來。
挖掘人文關懷,讓文物暖起來
如果説《國家寶藏》的第一大看點是鎮國之寶和它們背後的故事,那麼這檔節目的一大驚喜無疑是在追溯完“前世”之後讓人看到了它們的“今生”。
首期節目中,國寶守護人梁家輝從國寶石鼓引出了故宮守護人梁家五代父子的故事。1931年,日軍侵華,為了保護故宮博物院裏的百萬件國寶不被日寇洗劫,故宮人決定將一萬三千箱文物南遷。梁家第一代故宮守護人梁廷煒輾轉全國16年,將石鼓護送到南京。抗戰勝利後,他的兒子又將石鼓毫發無損地運回北京。如今,梁金生老先生作為梁家第五代故宮守護人繼續守護著石鼓和故宮的其他文物。
從一件石鼓,觀眾們認識了梁金生先生祖孫五代故宮守護人,若是要把故宮186萬件寶物的故事一一道來,這得是多少人、多少家的代代傳承?當新老幾代國寶守護人一同宣讀1931年的《故宮守護隊隊歌》,幾乎沒有人能不為這樣的畫面所動容。
《國家寶藏》節目組對人文關懷的挖掘層層遞進、絲絲入扣,正是在這樣的過程裏,觀眾的情緒被一點點調動起來,真摯的情感讓他們感覺自己和國寶一脈相連,仿佛冰冷的石鼓也有了溫度。
看完之後很自豪,讓文物秀出來
談及為何選擇博物館作為綜藝節目切口,于蕾介紹説,“西方人與博物館非常親近,而我國大眾的文化生活與博物館是有距離的。”于蕾認為,這其中的一個主要原因是語態問題,“我國博物館給受眾講解文物的表達不那麼有趣,令大家感覺文物封在博物館裏,與自己沒什麼關係。”
“我們可以做一檔節目,讓它成為有趣的講解器,讓大家知道,我們的民族文化原來這麼有意思,上下五千年的中華文明有這麼多‘好東西’。這個‘好東西’,也許就是一塊石頭,一根竹簡,但它代表的意義是無法估量的”,于蕾坦言,“它帶來的歷史變化是嘆為觀止的,它會告訴你身為中國人的精神維度。”
“希望看完節目的你會有一種油然而生的自豪感,我們覺得這才是真正的文化自信。每一件文物背後真正的價值,不是它值多少錢,而是它背後的人文精神、民族性格以及它所代表的我們整個民族的歷史進程。”于蕾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