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在線江蘇頻道消息:12月9日,首屆以“中産化:中國進程與城鄉轉型”為主題的中國中産化國際學術研討會在南京大學建良樓南雍江堂召開,本次研討會由南京大學中國中産化研究中心主辦,南京大學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南京大學建築與城市規劃學院協辦。南京大學黨委副書記朱慶葆在開幕式上致辭,並與建築與城市規劃學院黨委書記周義安為“中國中産化研究中心”的成立進行揭牌。

研討會現場。 鄔楠 攝
朱慶葆在發言中表示:“南京大學建築與城市規劃學院一直致力於學科前沿研究、探索原創性理論,並結合國家需求解決重大實際問題,培育新時期城鄉規劃學高端人才。我們成立了南京大學中國中産化研究中心,旨在圍繞中産化與城鎮化互動關係、中産化與城鄉空間重構、中産化的社會空間效益評估、中産化城鄉戰略與策略等方面,對我國中産化進行全方位、多層次的跨學科研究,打造我國中産化研究的高端學術平臺與新型高校智庫。”
作為南京大學中國中産化研究中心主任,建築與城市規劃學院博導朱喜鋼教授主持研討會:“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發展,中國已經步入了後城鎮化時期,社會矛盾發生了巨大改變。” 朱喜鋼認為,中産階級已經成為了引領社會能否繼續轉型、繼續向前推進的中堅力量,所以“中産化”這個話題將是後城鎮化階段的一個新並且重要的話題,據悉,本次研討會是中國首個以中産化為學術研究主題的國際研討會,研討內容充分結合了中國實際國情。

南京大學中國中産化研究中心主任、建築與城市規劃學院博導朱喜鋼教授主持研討會。 鄔楠 攝
現場,朱喜鋼教授以《中産化:中國後城鎮化發展的持續動力》為題做主題演講:“我國局部地區已經進入後城鎮化階段,截至2016年,我國城鎮化率已達到57%,平均每年以1%速度增長。其中,長三角、珠三角以及部分發達地區的城鎮化水準已經平均超過60%,眾多大城市的城鎮化率已超過70%。我國城市中産階層正在快速崛起,因快速城鎮化遺留的突出問題也應引起關注。” 朱喜鋼提出,中産化正從幕後走向前臺,應該加強對中國中産化進程與趨勢的研究,鼓勵多學科、多視角、多維度的交叉研究、綜合研究與前瞻性研究,與此同時,也要加強中産化對城鎮化水準提升、城鄉品質發展的效應及其政策應對研究,鼓勵針對不同區域、城市的政策機制研究與實施路徑的設計。朱喜鋼表示:“我們要加強中産化理論體系的建構,鼓勵中國特色的新概念、新語境、新思維的創新,並且加強中産化的全球化研究及中西方比較研究,共同推進新時代中産化理論與實踐融合的中國方案與中國模式的世界共享。”
研討會上,南京大學社會學院教授、博導周曉虹以《中産階層的中國道路:歷史與現實》為題做主題演講,介紹了中國社會的轉型與中産階級的建構路徑,周曉虹教授介紹道:“從宏觀的制度背景上説,中國中産階級在1978年後的重生,與其後推進的朝向市場的改革或轉型休戚相關。1978年後,這種再分配體制逐漸為市場報酬體制所改變,而後一種體制要求使用要素者向提供要素者根據要素的市場價格或在可分配成果中的貢獻來支付報酬,正是這種報酬體制確保了‘讓一部分人先富起來’的政策成為現實。然而,伴隨著近40年來GDP的狂飆突進,一些與市場相關的分配機制的介入直接導致了社會分層秩序的變化和中産階級的産生。” 周曉虹教授預測,未來30年中國可能會實現全面中産化,中國現代化是雙向運動,一部分是廣大農民進城成為藍領工人,另一部分是藍領工人中的一部分人和他們的子女通過教育成為中産階級。農民變成中産階級,大約要經過兩代或三代人,目前中國中産化達25%~30%,並以約1%的速度在增長,當中産化已經達到50%後,就可以稱為中産化社會了。

南京大學社會學院教授、博導周曉虹做主題演講。 鄔楠 攝
此外,國家發改委城市和小城鎮改革發展中心副主任沈遲以《灰犀牛與四大陷阱—現代城市治理的挑戰》為題發表演講,沈遲認為,無論中等收入是不是一個“陷阱”,各方都在試圖給出一個走出這個“陷阱”的藥方,沈遲從全球層面、全國層面、城市內部等方面多維度地論述了現代城市治理面臨的挑戰,沈遲表示:“我們進入了中等收入國家行列,但今天的中等收入國家所面臨的問題還有很多在人類歷史上都未曾遇到過的,時代在呼喚城市治理的新思路、新理論、新方法。”

現場討論會。 鄔楠 攝
此外,英國社會科學院院士、拉伕堡大學社會政治地理科學學院副院長Darren Smith發表了題為《中産階級的地域化:從全球的城市到農村》的主題演講,介紹了英國、加拿大、澳大利亞、中國等多國城市的發展路徑。(供稿 南京大學中國中産化研究中心 鄔楠 編輯 顧紅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