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在線江蘇頻道消息:近日,“中小銀行互聯網金融(深圳)聯盟”(Internet Finance Association of Small and Medium-sized Banks,簡稱IFAB,下稱“聯盟”)在深圳召開聯盟成立大會。目前該聯盟會員銀行已達230余家,資産總規模已超過35萬億元,是國內規模最大、會員數量最多的中小銀行金融科技聯盟。
聯盟理事長、中國平安集團資深副董事長孫建一在成立大會上表示,聯盟秉承開放、平等、合作、共贏的原則,力爭成為合作內容最廣泛、合作成果豐富的銀行金融科技合作平臺,引領中小銀行新金融科技潮流,通過打造聯盟的大平臺、大核心、大系統,使各具特色的小銀行共同形成大投行、大資管、大財富管理,合作謀發展,從而助力普惠金融、小微金融、農村金融與實體經濟的發展。
搭建合作平臺 協同共贏
聯盟的首要任務是為會員銀行搭建起一個技術交流、合作開發的平臺,使聯盟成員之間充分開展經驗交流、學習培訓,並共同進行産品和服務的開發;核心任務是以金融科技應用為支撐,在渠道、産品、客戶、品牌等方面實現成員間資源共享,促進會員銀行全面提升經營管理能力,達成更高的經營目標;最終任務則是要形成一個聯合創新的合作大平臺,應用新技術研發新産品新業務,幫助單個銀行突破能力的限制,借助外力實現科技轉型和金融創新,實現轉型發展。為此,聯盟成立了六大委員會,在金融科技領域全方位推動中小銀行的快速轉型。各大委員會在聯盟籌辦期間已舉辦了30多場金融科技主題活動和論壇,參加的銀行達到1000多家次,人員超2000人次,並已為會員銀行帶來了實際成效,多個項目正在落地。六大委員會分別是:一是戰略管理委員會。針對中小銀行戰略轉型頂層研究規劃設計的需要,聯盟戰略管理委員將通過戰略規劃、戰略諮詢、戰略論壇和戰略培訓等方式為會員銀行制定差異化的戰略規劃,探索會員間聯合項目及實施路徑,並提供成功經驗案例,以此協助會員銀行應對外部形勢瞬息萬變的新金融時代,推動企業內部變革與創新;二是移動互聯委員會。針對中小銀行零售轉型的需要,聯盟移動互聯委員會攜手中小銀行搭建開放平臺,共同探索並提供從科技到業務的全方位零售解決方案,促進會員行實現新金融時代的O2O零售轉型。根據中小銀行零售業務佔比較小的痛點,聯盟正在協助會員銀行廣泛應用生物識別技術産品,建立商城互通、積分互換的線上金融生態圈,打造低客制化成本的移動智慧零售銀行;三是同業業務委員會。針對中小銀行資産資金業務互通線上化的需要,聯盟同業業務委員會聯合中小銀行共同搭建廣泛使用區塊鏈新技術創新應用的交易服務平臺,努力為中小銀行提供一站式的資産負債交換服務;四是風險控制委員會。針對金融行業信息碎片化、流程線上化,迫切需要建立新風控體系的趨勢,聯盟風險控制委員會基於區塊鏈技術和大數據創建信用護照,將在聯盟內共建信用聯邦,會員通過機構客戶端調閱驗證客戶信息,無需建立或對接系統,並可實時查詢更新黑灰名單記錄,有效防範欺詐,促進會員銀行建立新信貸風控模型;五是小微企業委員會。針對銀行提升拓展中小企業融資能力的迫切需要,聯盟小微企業委員會應用區塊鏈技術,搭建了小微企業的“大數據風控模型+客戶畫像+智慧決策引擎”等可視化審批平臺,可以為會員銀行提供一攬子貸前、貸中、貸後服務;六是金融科技委員會。針對各合作銀行科技能力弱、創新不足的問題,聯盟金融科技委員會牽頭研究區塊鏈、雲技術、大數據等最新金融科技在中小銀行的應用,共建“科技聯盟雲”,與會員展開闔作開發,讓會員共同享受金融科技的創新帶來業務增長。
聯盟監事長、深圳農商行行袁捷表示,六大委員會將踐行聯盟“協同發展、互惠共贏”的宗旨,各司其職,有效地聯合各會員銀行,在理念上形成共識、行動上步調一致、組織上運作規範,為中小銀行的轉型之路釋放潛力、增添動力、激發活力。
遵循六互方針 務實合作
聯盟合作遵循六互方針,即互聯、互通、互信、互認、互享、互助。其中互聯互通指的是通過IMPACT(Information信息Management管理、Product産品、Account賬戶、Capability能力、Technique技術)大聯通,促進資源在不同地區中小銀行之間優勢互補、高效流動,助力銀行互聯互通,建立生機勃勃、群策群力的開放的移動互聯生態圈。合作項目範圍包括賬戶互通、積分互換、區域特色産品互通、聯合行銷、金融産品團購、智慧生活服務、開放平臺等。
目前,20多家會員銀行與聯盟聯合主辦了20多場金融科技主題培訓和論壇,160多家會員銀行註冊開放平臺,10多會員銀行參加蘋果商城集採,中原銀行等多家會員積極參加第一個“區域性區塊鏈+流動性互助系統”建設,紫金銀行積極推進聯盟戰略研究院項目。
聯盟執行副理事長兼秘書長、上海壹賬通金融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長兼CEO葉望春表示,中小銀行互聯網金融聯盟,將結合各會員銀行的自身資源實力和優勢,充分運用金融科技技術,提升會員銀行服務實體和風險防範兩大能力,更好地提升普惠金融服務能力,服務實體經濟。(文 宋巍 編輯 穆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