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以怎樣的姿態貼近社會擁抱時代—— 我省推出文學蘇軍“領軍人物”、“新方陣”引領文學創作
“躲在書齋裏沉浸于小我,永遠不可能成為偉大的作家。”這是一位江蘇作家在博客上的感言。
文學在新時代如何擔當其文化使命?江蘇省作協2017年以來陸續推出“文學蘇軍”領軍人物、“文學蘇軍新方陣”以及網絡作家座談會,要求作家更進一步地貼近社會、擁抱時代、弘揚傳統,用文藝作品傳遞真善美,提升我們民族的文化自信。12月11日,《新華日報》記者採訪了趙本夫、儲福金等領軍人物,朱文穎、黃孝陽、韓青辰、孫頻等新方陣作家以及驍騎校、天下歸元等網絡作家,與老中青三代作家暢談文學的責任與使命。
貼近社會,作家要“融”進火熱的現實生活
文學如何進一步紮根現實生活?趙本夫近年來陸續推出《無土時代》《天漏邑》等長篇小説,得到文學界的廣泛讚譽。他認為,一個作家,一定要對社會有細緻的觀察和深刻的審視,“我平時有一個習慣,走在街頭巷尾,總是情不自禁地要‘融’進去。”趙本夫説,“對世事、國家、歷史、政治不關心,對人間煙火不關心,閉門造車,想妙筆生花,那是不可能的。”同樣,儲福金近年推出《黑白》《黑白·白之篇》等長篇,談起自己的創作感受,儲福金深有感觸,“這兩部作品都是自己‘抵近’社會有感而發,世事如棋,棋如人生,黑白即象徵著善惡、是非、愛恨、苦樂,象徵著一切融洽與對立的人生經歷感悟,凡黑白的道理,都是人物在棋局與人生中的感受。”
“我在收容所採訪流浪兒,他們見面就跟我要錢買香煙,臨別,還瘋狂地哄笑。”兒童文學作家韓青辰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説,“他們對我們以及這個世界存有很多偏見和惡意,我寫他們就是希望他們早日被看見、被得救、被光照,這是作家內心驅使,也是一種社會責任感。”朱文穎的小説以往給人一種“小資”印象,但近年來,她的創作越來越有煙火氣了。對此,她解釋:“我在試圖探索書寫底層,書寫我以前沒有看到的部分,我更希望這是指向我理解力的拓展和提升,而不僅僅只是它表面上呈現的部分。”
文學如何建立與社會生活的密切聯繫?80後作家孫頻認為,貼近社會,就要深刻抓住“人”這個主題:“生而為人,我們都軟弱、自私、貪婪、痛苦、需要被認可和讚美,我們終其一生在與自己的弱點搏鬥,終其一生要不停地完善和修補自己衝突的、分裂的人格,文學的作用就在這裡。”對此,網絡作家天下歸元非常認同,“在扣準人心慾望的寫作過程中,潤物無聲地傳遞人文精神和文學信念,這樣的寫作才能走得更遠。”
擁抱時代,文學善於追問才能推動進步
這是一個傳統與現代交相輝映的時代,文學如何把脈時代潮流?對此,黃孝陽的觀點是,“當下多元的社會思潮在有些人身上容易帶來身份焦慮與價值迷茫,而全球的科技進步所帶來的‘數字化生存’進一步推波助瀾,使人‘突變’,同時也具有更多的可塑性及可能性。”因此,作家不僅要面對那條“中國故事”的河流,同時還要面對另一個由互聯網打開的對未來的想像。
這是現實,是我們的今天與明天。但遺憾的是,我們的文學還遠遠落後於這個現實。採訪中,很多作家認為,當下不少文學作品面對今天的時代有點手足無措,“或者陷於自怨自憐式的懷舊,或是流於不著邊際式的空想。” 如何走出這樣的迷失?儲福金以自己的“圍棋小説”為例,“我把圍棋放在一個漫長而廣闊的時空中描寫,讓它承載時代的激蕩,同時,從圍棋的角度反映人生,通過棋人的眼光透視人生。”孫頻則著重于“慾望對人的損害”,她試圖找到問題的核心所在,“所有的人其實都是時代裏的人,都在上演著亙古不變的宇宙主題,有人貪生,有人赴死,有人擺渡,有人戰死沙場。”
擁抱時代,就要有開闊的視野與深刻的審視,而不能滿足於“茶杯裏的風景”。趙本夫強調,科學、社會的進步以及文學的進步都源於追問,只有發現問題,才能推動進步。朱文穎以自己的小説《春風沉醉的夜晚》為例,“我更希望挖掘、發現、尋找我們這個時代所擁有的‘邏輯’,我一直屬於那種希望小説能夠自由飛翔的作家,但現在我想讓它飛得更確鑿、起飛前有更多明確的滑翔的準備、機身每一顆螺絲擦得更亮。”網絡作家驍騎校説,網絡文學是時代的産物,IP熱潮下,以內容為核心的産業價值高達數百億,“但我認為這並非網絡文學真正的價值所在,真正的價值應該以網絡文學的特點和優勢,深入揭示歷史與時代的坐標。”
弘揚傳統,注入屬於中國文化的精氣神
今天,文學如何建立屬於我們的文化自信?趙本夫説,“一個有著數千年曆史文明的大國,與當下一個錯綜複雜的時代,為我們提供了創作的無限可能,怎麼可能不産生好的作品,不産生屬於自己的東西?”正是基於這樣的出發點,他想寫一部真正體現東方哲學、東方文化的作品,於是有了《天漏邑》。
如何吸取中國傳統文化豐厚的養料,用於文學形象和價值塑造?儲福金以自己的《黑白》為例,“我在陶羊子身上努力表現出中國傳統文化儒、釋、道三家的影響。中國文學要有‘中國形式’,《黑白》以寫棋為主,但小説中穿插了琴棋書畫等各方面的傳統知識。”他解釋道,安排陶羊子進入戲院做雜工,接觸戲劇,在遊歷中接觸民間文化中的陰陽五行、醫術,都是在安排人物與中華文化“根脈”的碰撞,“使讀者在閱讀的同時,有一次對中華文化的體認與了解。”
網絡文學如何面對中國傳統文化?對此,驍騎校更願意為飽受爭議的網絡文學正名,網絡文學是綿延千年的傳統文化在互聯網上長出來的新苗,是中華優秀文化傳統一脈相承的嫡傳後代,是唐傳奇、變文,宋元話本、擬話本、明清小説等的變種,“之所以枝繁葉茂,花團錦簇,不在於高科技的滋養,而在於我們源遠流長的民族文化。”天下歸元進一步説,“我們今天説文化自信,我覺得最重要的是給網絡文學注入具有中國傳統精、氣、神的人文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