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零農藥 零化肥 産量高 水淹稻, 有機種植新突破
在如皋市搬經鎮興夏社區、蘇州吳江區同裏國家農業示範區都有一塊醒目的“水稻零農藥零化肥優質高産栽培示範基地”標牌,田裏生長的水稻也一直為人所好奇。這兩方金燦燦的稻田讓參加“水淹稻——水稻零農藥零化肥優質高産高效有機種植新技術”水稻實産驗收的專家們驚奇了一把。11月底,專家組在兩地隨機實割一塊田,按照實測面積、單獨收割、計算毛重和凈重、扣除水雜等規範化程式,兩基地有機水稻畝産分別達468.3公斤和512.0公斤。
專家組組長、揚州大學祝樹德教授説,現有的江蘇省有機水稻生産常輔以施用生物農藥控制病蟲害,雜草也以人工拔草為主,畝産量一般在300公斤-400公斤,投入大,産量低。而如皋、吳江兩方水淹法有機水稻生産,零農藥零化肥,病蟲草害輕,在2017年水稻結實期氣候不利條件下,優質食味品種南粳9108、南粳46都達到畝産500公斤左右,這是水稻有機生産高産技術的重大突破,表明在水源豐富的我省找到了一條有機水稻高質高産高效生産的新途徑。該技術獨創了水淹有機水稻種植新技術,以“流水淹灌控病蟲”“深水抑草”與“有機肥替代化肥”等關鍵技術,實現農藥化肥零使用條件下高産高效,保護了環境,技術簡便適性好,産量與安全性在更高層次上得到協調。
稻米是江蘇省乃至我國居民消費的主要糧食品種,稻米品質安全備受關注。水淹稻種植技術先進,在水源充足的地方都能實施,能大面積、低成本、高産量生産出安全優質的稻米,較好解決了高産與安全的難題,生産的稻米能達到有機食品要求,受到種植戶和市場歡迎,産業化前景十分廣闊。
技術發明人袁元榮介紹,經多年探索, “淹灌+有機肥”水稻有機種植,先後在南京六合、南通如皋、蘇州吳江、鹽城亭湖、浙江嘉善示範,均取得成功,已獲得2項國家發明專利,生産過程、稻米産品和管理等通過有機産品認證。生産的有機米,2016年獲得“江蘇好大米”“浙江好大米”稱號,水淹稻生産技術2017年先後獲吳江區創新創業大賽社會創業組二等獎、江蘇創新創業大賽現代農業初創組二等獎。
袁元榮是吳江區黎裏鎮秋田村的一位普通農民,只有初中文化的他,通過打拼成為當地小有名氣的企業主,因對農業的摯愛以及對水稻受澇病蟲害的感性認識,又回歸農業。眼下,袁元榮團隊在揚州大學、示範基地農委和科技部門幫助下,正著力提高水淹稻有機生産技術精準化與標準化,並按照“循環農業”思路,探索有機稻田冬季蔬菜有機種植、畜禽有機養殖,其中“有機雞毛菜種植方法”已獲發明專利,還申請了其他作物有機種植4項專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