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種養結構怎麼調、新興市場如何闖 ——三個種糧戶, 夜聚話增收
初冬時分,播下的麥子剛剛破土而出,遠遠望去,地裏舖了一層嫩綠。正是難得的農閒日子,12月13日晚,溧陽市三個種糧大戶相聚,交流如何調整農業結構。
這三個大戶分別是上興鎮橋東幹村的張奇榮、上興鎮東塘村的徐光新、社渚鎮梅山村的湯芳伢。張奇榮今年52歲,早年從事建築業,5年前回鄉流轉了1500多畝地種糧;徐光新45歲,早年做生意,也是在5年前流轉了1600畝地種糧;60歲的湯芳伢曾被農業部授予全國種糧大戶稱號,他牽頭的合作社是全國示範社,個人種糧面積超過5000畝。論種糧,老湯是張奇榮和徐光新的師傅,聚會場所就在老湯的合作社。
兩人剛落座,老湯就問,你們倆今年的收成怎樣?
“我的1300多畝常規稻沒賺到錢,幸虧搞了稻田養龍蝦,這塊賺了不少。”張奇榮先介紹自己的情況,種田5年來,正好遇上早幾年自然災害嚴重,虧了不少錢。今年他拿出100多畝稻田養龍蝦,兩茬龍蝦養下來,畝均産蝦100多公斤,平均售價每公斤35元左右;養蝦的田塊,畝均産出稻子200多公斤,稻田裏沒用過任何農藥和化肥,雖然沒有綠色食品證書,但生産過程完全達到綠色食品要求。稻子加工成大米後,老張通過熟人推介,每500克大米賣到10元。“這100多畝稻田龍蝦,畝均純利4000多元,總共賺了40多萬元。”
“龍蝦養殖的技術難不難啊?”老湯問。
“我覺得養龍蝦的技術並不難學。”張奇榮説,他沒有專門拜師,就是去湖北潛江、安徽滁州和省內的盱眙參觀了一下,請教了幾個養殖戶,買了點龍蝦苗就養了,産量也不錯。“最讓人開心的是不愁賣,都是經紀人到田頭拉貨的。”
徐光新2017年也拿出70畝稻田養龍蝦,不過他這70畝地畝均純收入只有1000多元。這是怎麼回事呢?他有點不好意思道,雖然他的田塊龍蝦産量不比老張的低,價格也差不多,但老張的蝦園米每500克賣到10元,他的只賣到2.5元,差得太遠了。“明明稻子的種植方式跟老張是一樣的,可是找不到銷路,沒人相信這是綠色産品,所以價格上不去。”
老湯聽後沉吟了一會説,“不瞞你們説,我今年也在70畝稻田裏養了龍蝦,不過我沒專門去買蝦苗,就是在稻田的溝渠裏收集了一些苗,投放密度不高,所以産量也不高。不過總體還是比純種糧的效益高出許多。最近我又收集了一點苗種,打算明年再買一點,擴大養殖面積。”老湯説,種糧20多年,早些年效益不錯,這幾年走下坡路,看來不調整真是不行了。其實,他早兩年就想調整結構,可擔心自己的種植面積大,如果5000畝全部調整了,萬一養殖的行情不好,那就會虧慘了,所以他想穩紮穩打,先調整種植品種,先保證糧食能賣個好價錢。同時慢慢摸索養殖技術,等掌握了技術,就有信心大面積推廣了。
“調結構還真得多看看市場呢。”張奇榮説,就説稻田養龍蝦吧,近年來全國的面積增加很多,尤其是湖北那邊。2017年的龍蝦價格其實波動也挺大的:湖北那邊集中上市時,貨都拉到長三角地區,那段時間龍蝦價格直掉,最多時每公斤跌了16元。他硬是撐過那段時間才賣的,否則利潤少多了。估計明年省內的稻田龍蝦面積還會增加很多,大家都養了,龍蝦多了,價格就難説了。
“那你打算怎麼辦?”老湯問。
“我打算折中一下。”老張説,現在稻田養龍蝦的普遍做法是在田塊四週挖一條寬渠,投入比較大,真正種稻子的面積不到一半,萬一龍蝦行情不好,可能造成投入不抵産出。他今年打算增加400畝稻田養蝦,但不打算挖寬渠,只在四週挖一條小溝,這樣,稻子産量不會減少多少,而龍蝦畝産只要有四五十公斤,不管價格怎麼波動,都比純種糧高得多。
“這個想法好!”老湯説,“你要是做成功了,我跟你學!”
“就是擔心養蝦的稻田面積大了,稻子多了,再也賣不出今年這樣的價錢呢。”老張説,今年他的蝦園稻面積少,通過熟人朋友很快賣完了米,明年蝦園稻一多,銷路就可能成問題。
“要讓消費者相信我們的稻米是在養龍蝦的田裏産出的,必須用上新技術。”徐光新説,現在市場上綠色食品有點魚龍混雜,因為大家都沒親眼見到生産過程。他2018年也打算增加200畝搞稻田養蝦,準備用上網絡技術——在稻田裏裝上攝像頭,然後聯網,通過微信公眾號等方式,讓消費者通過手機就能實時看到生産場景,這樣,大家就會相信他種的稻米確實符合綠色食品要求。“當然,怎麼吸引更多的消費者,還要下大力氣,這是明年我要重點做的事。”
“對,要是産量多了,我們幾個合起來一起去找市場。”老湯説,現在城裏人在找安全的食品,種糧人在找城裏的消費者。他在網上看到,有的地方上規模種植的蟹園稻米、蝦園稻米每公斤賣到40元,別人能賣出這麼高的價錢,他們為啥就不行呢?
臨別時,已是晚上9點來鐘。三人相約:今後多交流,及時互通信息,條件成熟時,聯合起來一起調結構、一起闖市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