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廚余垃圾不再外運 街道建起分揀中心 垃圾分類,助力美麗鄉村
12月11日早上,南京農家樂老闆湯志剛把自家的垃圾分成兩大類,分別倒進菜地旁邊的濕垃圾(廚余垃圾)和幹垃圾(其他垃圾)垃圾桶。湯志剛説,每天下午和次日早上,村裏的保潔員上門收垃圾。濕垃圾被送到他所在的周村自建的餐廚垃圾處理點,經專業化處理後,變成有機營養土,擺到各大超市、電商平臺貨架上。幹垃圾則被送到谷裏街道垃圾分揀中心,這是南京首個街道自有的垃圾分揀中心。
根據江蘇省城鄉垃圾分類推進會精神,江蘇省鼓勵有條件的鄉村探索適合農村的垃圾分類模式,力爭到2020年,蘇南有條件的農村基本實現垃圾分類收運、有機易腐垃圾就地生態處理,其他每個涉農縣(市、區)至少有1個鄉鎮開始全域垃圾分類試點示範。路在何方?多地農村正摸石頭過河。
與城市垃圾分類説的可回收垃圾、不可回收垃圾、有害垃圾等分類不同,南京農村垃圾分類分“可爛垃圾”“不可爛垃圾”。南京江寧區谷裏街道周村社區黨委書記幸義龍説,“這樣分,主要是為了方便農戶操作,不繁瑣,好執行。” 2017年6月底,谷裏街道在周村社區世凹桃源和雙塘社區大塘金進行垃圾分類試點工作。世凹桃源是旅遊鄉村,常駐農戶36戶,其中農家樂經營戶22戶。每到節假日,遊人如織,農家樂生意興隆,廚余垃圾是垃圾分類重點內容。周村社區給每戶村民家配備兩個垃圾桶,對生活垃圾進行“兩次四分法”。
幸義龍介紹,每戶村民首先在源頭按“濕垃圾”“幹垃圾”分成兩類分別裝入社區發放的垃圾桶中,收運到一起後,再分類。村裏的保潔員每天下午3點至4點清運濕垃圾,次日早上7點半至8點半清運幹垃圾,大件及有毒有害垃圾每週三清運一次,有需要的可電話預約時間上門清運。此外,社區和城管執法人員會定期對農家樂的餐廚垃圾進行稱重,記錄臺賬,發現産運量不符的情況,會依據南京市餐廚廢棄物管理辦法進行查處等。
一直舉步維艱的垃圾分類,末端處理設施能力跟不上前端分類速度是其中一個難題。周村是如何做到的?“兩次四分法”的第二次分類,交給了末端處理的保潔員。12月11日早上,《新華日報》記者跟隨保潔員車,來到周村社區廚余垃圾處理中心,只見工作人員將一桶桶廚余垃圾倒入設備中,處理後,被送往專業的公司處理成有機肥。這座60平方米的廚余垃圾處理中心,配備一台日處理300公斤廚余垃圾的設備,基本做到廚余垃圾日産日清,不再外運。
在處理幹垃圾的谷裏街道垃圾分揀中心,《新華日報》記者看到鏟車將垃圾倒進黃色的垃圾分揀自動設備裏,機器開啟,經過篩選,酒瓶、紙張等可回收物被分揀到一個大箱子裏,金屬物品則被篩選到另一個小箱子裏。該街道清管所夏朋彪説,“幹垃圾經過分揀後,每天有兩成可回收垃圾被分揀出來。運行一個月以來,已分揀出60噸可回收垃圾。”
南京要求每個涉農街道,2019年都要建成一個有機垃圾處理站、一個收集分揀站,680多個行政村屆時要實現廚余垃圾就地處理。南京城管局環衛處主任科員龍瑞告訴記者,“對於行政村來説,建設的主要是有機垃圾處理站,根據實際情況,採取一村一站,或多村一站,要做到廚余垃圾不外運,就近處理。”
“如果不認真推行垃圾分類工作, 2020年,‘垃圾圍城’‘垃圾圍村’或將成真。”在江蘇省城鄉垃圾分類工作會上,江蘇省有關領導説。避開城市垃圾分類走過的彎路,江蘇省強調農村垃圾分類要因地制宜。以城市垃圾分類前端分類好、後端又被扔一起為前車之鑒,南京農村垃圾分類十多個試點區,都要求垃圾分類前端分類與末端處理設施建設同時進行。
江蘇省住建廳相關人士介紹,南京高淳區2017年成為全國100個農村垃圾分類示範縣(區)之一,先後建成5個村級有機垃圾處理站,1個村可爛垃圾陽光堆肥處理房,在建2座可爛垃圾陽光堆肥處理房,日處理農村易腐爛有機垃圾能力達1200公斤,年消減生活垃圾量約420噸,降解成有機菌肥約84噸。
十九大提出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需要農村垃圾分類助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