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我省首個政府補貼大蒜目標價格保險在徐州落地 保險出手,蒜農增收心中有底
徐州豐縣首羨鎮李藥鋪村的80歲村民渠敬彬,最近每天早早就到自家4畝蒜地查看。這位栽種20年大蒜的“老手”,今年再不用擔心蒜價上躥下跳了。“每畝花70塊錢,投保後收益有保障!” 渠敬彬信心滿滿。
和老渠一樣,李藥鋪村64戶村民為266.6畝大蒜投保,以政府補貼目標價格保險的形式,保證他們的種植合理收益。這種大蒜目標價格保險,在江蘇省是首次嘗試。
農民增收心中更有底
李藥鋪村是微山湖湖西老區、省定貧困村,全村3000多人,致富路狹窄,主要靠種植洋蔥、大蒜。村支部書記渠英君介紹,“大蒜行情不穩,一年好三年差”,就是遇到好年景,由於行情把握不準,村民往往也沒有好收益。2015年,多數農民以6000元價格“包畝”銷售,結果當年收購價卻高達每斤4.5元,一畝大蒜可賣1.3萬元。行情差虧得多,行情好卻掙不多。
豐縣物價局調研該縣3年來大蒜種植成本,並綜合考量農民利益和農業保險業發展需要,在全省率先實施2018年大蒜目標價格保險,每畝最高賠付額度為2550元,保費229.5元/畝,其中農戶承擔70元,縣價格調節專項資金承擔159.5元,目標價格為1.7元/斤,實際售價低於這個價就賠付,高則不發生賠付。
去年豐縣洋蔥價暴跌,今年土地多轉種大蒜,僅李藥鋪村就擴種20%。多位有數十年種植經驗的村民都認為,擴種後今年新蒜收購價不會太高,預計將處於每斤1.3元至1.4元之間。
豐縣人民保險有限公司業務經理程言軍説,如果今年最終實際收購價就是村民們預計的每斤1.3元至1.4元,低於目標價格,那麼以每畝收2500斤計算,投保戶每畝可獲賠約600元。
“價格高了多掙錢,價格低了拿賠償。有了這個保險,我們種地心裏更加有底了。”渠敬彬説。
精明農戶主動投保
“針對農産品目標價格投保,是農業保險的一項創新。”程言軍説,豐縣對農産品自身災害保險已基本覆蓋,特別對糧食作物,幾無死角。若想破解農戶收入波動和種植風險,需要農業保險在保障農民收入方面進行制度創新。
2017年11月8日,保險宣傳組來到李藥鋪村,不少農戶們聽完條款,覺得保價1.7元超過預期不少,當場就要掏錢。村民投保意識非常強,每畝地拿70元保費來“博一把”,增加來年與中間商博弈的“籌碼”,降低可能出現的損失。很多精明的農戶主動投保。
陶文明是新莊自然村的種植大戶,他告訴記者:“我要求給30畝中的20畝投保。但額度有限,只‘搶到’14.4畝指標。”
豐縣物價局黨組書記田剛説,目標價格保險最大的作用,即在蒜農處於定價權弱勢情形下,仍可做到“心中有數”,在交易過程中既可“待價而沽”,又能“進退有度”。在農産品價格不佳的情況下,保證農民來年有本錢投入再生産,是農産品目標價格保險的核心內涵。
鄰近豐縣的山東省金鄉縣,從2014年實行大蒜目標價格保險以來,政府投資、整體推動,首年承保面積僅幾萬畝,第二年突破47萬畝,第三年便實現全覆蓋,深受農民歡迎。
還可增加更多“支點”
業內人士分析,種蒜保險還可在三方面繼續進行探索:進一步降低農戶自付保費比例,科學確定承保期內實際銷售價格,探索價格調節專項資金投入方向。
目前,保費政府補貼部分由縣價格調節專項資金分擔。田剛分析,目前,全省CPI長期低位運行,使用好價格調節專項資金,可更好惠及百姓。探索將目標價格保險與商業保險結合,把農産品售價收益從由財政差價補貼改為由保險機構給予價格保險補貼,機制創新更符合種植戶的市場化需求。
農産品直接由財政補貼差價,影響範圍小、效果弱。去年蘇北地區洋蔥價格暴跌,徐州出現大規模滯銷,當地第一時間啟動價格調節資金,以2.5元每斤的價格收購一萬多斤滯銷洋蔥,但相對於百萬斤以上的總産量,價格調節資金顯然是杯水車薪。而目標價格保險則不同,可以用較小投入覆蓋更多種植面積,其次還可以在出現價格下跌時,以市場化方式,直接對投保農戶進行賠付。
設定經濟作物目標價格,難度較大。定高了保險公司承擔風險大,定低了農戶缺乏積極性,也起不到保底作用。豐縣物價局在李藥鋪村專設3個農本調查點和2個收購調查點。“目標價格不由某一點某一天來確定,而是對3個月監測期,進行價格綜合處理,然後由保險業專門委員會進行風險評估。”豐縣物價局價格監測中心主任劉立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