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我省專家探討現實題材創作如何多出精品 破“四難”,藝術創作要融入當代思考
面對火熱生活,現實題材創作如何打造出新時代的精品力作?1月9日,現實題材舞臺藝術和美術創作專家座談會在南京舉行,與會專家就江蘇省現實題材創作取得的成效、存在的問題進行研討,並就如何加強現實題材創作紛紛獻計獻策。
創作要無愧新時代的召喚
“能流傳下來的優秀作品,往往都是內容和形式的完美融合,給人帶來美感的同時,又給人以精神上的力量。但是,簡單粗糙的所謂現實題材作品,反而給藝術事業造成傷害,這需要引起重視並加以克服。” 省油畫學會主席陳世寧認為,現實題材的藝術創作嚴肅且艱辛,不能捕風捉影、走馬觀花,更不可能一揮而就,藝術家只有真正融入新時代發展洪流,把握住生活和藝術的關係,才能創作出打動人感染人的藝術作品。
近年來,鎮江市連續推出《花旦當家》《完結堂1937》《紅船》3部講述鎮江故事、弘揚人間大愛的現代揚劇。“現代戲創作實踐證明,種子埋得越深,花開得越艷。”鎮江市文廣新局局長周文娟認為,“現實題材創作,不是隨便寫寫生活就行,一定要契合時代精神,現代戲如果不會表達,很容易陷入説教,這就需要我們做好‘翻譯’工作。只有深入生活,才能讓舞臺更有説服力。”
近年來,江蘇聚焦現實題材創作,形成自己的特色亮點,現實題材話劇《楓樹林》和淮劇《小鎮》連獲“文華大獎”,揚劇《花旦當家》和淮劇《留守村長留守鵝》連續兩屆擔綱全國基層戲曲院團會演開幕大戲,一大批既叫好又叫座的現實題材藝術作品相繼問世。江蘇省文化廳廳長徐耀新説,“現實題材既是藝術創作的重點,也是難點,廣大文藝工作者就是要有迎難而上的勇氣,無論是舞臺藝術還是美術創作,只有對焦現實題材,攻堅克難,才能創作出無愧於時代的優秀作品。藝術創作只有直面現實,聚焦人民群眾新生活,才能引起觀眾共鳴。”
紮根現實靜待花開
與會專家認為,當下舞臺藝術的現實題材創作有“四難”:選題難,往往僵化、雷同、陳舊;創新難,特別是戲曲,表現程式與當代生活有距離,往往情節簡單;情感的生動表達難,不少作品人物臉譜化,思想貧乏;市場推廣難,往往留不住、傳不開。如何“破題”?
《小鎮》編劇徐新華坦言,現實題材創作一定要融入當代思考,才能讓作品真正具有現代性,才能創造出既有生命質感又有現代理念、具備精神引領的人物形象,滿足當代觀眾的審美需求。同時,只有實現題材選擇、思想內容、創作手法和表現形式的多元,現實題材創作才有可能呈現出多樣性,從而打造出精品。
蘇州市文廣新局局長李傑認為,要以“嘴裏吃著、手裏夾著、眼裏盯著”的精神,推動現實題材創作可持續發展;形成上下聯動,實現現實題材創作的跨越發展;重視劇本創作,推出一批現實題材作品文本;擴大人才隊伍,加快文藝隊伍建設形成新優勢;深化機制改革,激發現實題材創作活力,完善文藝院團共建機制。
現實題材創作,要堅守精神維度。江蘇省國畫院畫家姜永安説,當下,不乏“大張旗鼓”的寫生活動,往往只浮于表面,是一種“遠程”的生活關照。其實,真正有深度的現實題材創作是艱苦的。在流行文化盛行的今天,現實題材創作中的人文關懷恰恰是這個時代所需要的精神維度。生活就在眼前、在身邊,重要的是藝術家要意識到自己的“在場性”。現實題材創作要真切,藝術家不能以居高臨下的俯視態度朝向現實生活,要以平視的關懷,將自己揉入生活中去體驗,在感受生活的同時發現自己。
用藝術之美感染人
當下,有些地方一旦出了一部好戲,各個院團往往會“一窩蜂”撲上去,簡單複製其故事模式、人物類型。專家提醒,要盡可能避免重大主題創作的雷同化和“一窩蜂”現象,建議地方文化主管部門,在選題階段就提前介入,以平衡不同地區和院團的選題類型。
江蘇省演藝集團副總經理杜小甦説,緊抓現實主義題材,除了題材要選好,藝術品質更要搞好。思想性的實現不能依靠大喊大叫和政治説教,要以作品的藝術之美感染人、影響人。他建議,全省可建立題材數據共享機制,加強橫向交流與溝通。專注江蘇特色,充分挖掘整合江蘇的文化資源,建立各地創作聯動機制,在藝術創作采風、體驗生活、創作班子組建等環節互相溝通,把所有資源向精品項目集中。
漣水縣淮劇團創作的淮劇《留守村長留守鵝》,不久前獲得文化部部長雒樹剛的點讚,他認為“這是一部老百姓願意看的戲,更是老百姓看完後能夠記得住、傳得開的戲”。團長陸前生説,“作為基層劇團,我們長期紮根基層,常年在農村演出,與老百姓距離最近,感情最深,最了解百姓生活。生活在基層,就要為普通百姓抒懷,用平凡事,演繹不平凡的人生。風俗風情入了戲、鄉言俚語成了詞,這樣的作品,自然會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