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蘇州規劃到2030年建設約193公里綜合管廊 城市“生命管線”通向更美生活
蘇州市城北路地下綜合管廊建設現場,看似一處普通的施工工地,但從專用通道往下走,就會發現裏面大有乾坤。整個地下空間被分割成了若干個艙室,分門別類為電力、通信、給水、污水、有線電視、天然氣、熱力、軍用、預留中水等9類管線配好了管道。每個艙室更像一條隧道,由於各類管線沿著隧道壁安置,仍有足夠空間可以通人甚至小型車。
城北路管廊項目是蘇州地下綜合管廊試點的建設項目之一。2015年4月,蘇州市在全國地下綜合管廊試點城市競爭性評審會上脫穎而出,成為全國首批10個地下綜合管廊試點城市之一。蘇州市承諾用3年時間建設包括城北路在內的5個地下綜合管廊試點項目,總長度約34公里。
“雖然管廊埋在地下‘看不見’,但它對民生的改善實實在在‘摸得著’。”蘇州市地下管線管理所副所長楊洪凱告訴記者,作為保障城市運行的重要基礎設施和“生命線”,建設地下綜合管廊有助於補齊當前地下基礎設施建設的“短板”,解決反復開挖路面、架空線網密集、管線事故頻發等問題。“今後線路遇到故障,無需像以前那樣開挖馬路影響交通,像現在這樣直接入內就行。”楊洪凱補充到。
作為全國試點工作,蘇州地下綜合管廊建設要先行先試。為此,蘇州市成立了由市長任組長的地下綜合管廊工作領導小組,市各部委辦局、各區政府、各管線單位主要負責人任領導小組成員,又在市容市政管理局設領導小組辦公室,建立市級層面的聯席會議制度,一個橫向到邊、縱向到底、分層對接的協調機制形成。
制度規範也要同步跟上。去年6月,《蘇州市地下管線管理辦法》正式施行。該《辦法》對綜合管廊的規劃、建設、運營、管線入廊、有償使用等方面進行規範。為保證綜合管廊安全、有序、高效運行,主管部門還制定了《蘇州市綜合管廊運營維護監管辦法》和《關於加強蘇州市區地下管線入廊建設管理的實施意見》。
管廊建設過程中的創新探索讓蘇州市地下管線管理所管理科副科長徐健印象深刻。城北路管廊過元和塘工程,由於該段線位上有許多需要拆遷的建築物、障礙物,道路交通疏解壓力大,各類管線分佈複雜,經專家們反復研討,將原來的明挖方案調整為矩形頂管方案。實際施工中,頂管截面尺寸為9.1米×5.5米,總頂進長度達233.6米,創造了國內現有同類型長距離大截面的矩形頂管之最,被業界稱為“中國第一頂”。
管廊建成,緊接著就是管線“入住”以及後續監管。為期三年的試點工作已收官,目前桑田島項目在2016年建成並投入運營,其餘的城北路、澄陽路、太湖新城啟動區和太湖新城二期四個項目廊體已基本建成,進入管線入廊階段。按照集中管理、統一運維的要求,這些管廊項目要配建監控中心,實現管廊運營統一管理、管線運營實時監控,各專業管線單位按照專業分工負責專業維護,又服從統一調度管理,確保“生命管線”安全運行。
在桑田島綜合管廊監控中心,維護人員密切關注著大螢幕上廊體和“生命管線”的運行狀態。該中心弱電工程師錢尼信介紹,桑田島綜合管廊內設有監控系統、機電系統、消防系統等,其中監控系統主要功能是視頻監控、防入侵、應急通話調度和環境監測;消防系統可實現火災自動報警、消防聯動控制和氣溶膠滅火等,機電系統則負責配電、照明、通風、排水等。“一旦管廊出現異常,監控中心就能及時發現。”
實踐過程中,蘇州地下綜合管廊試點工作形成了不少可複製推廣的經驗。目前,蘇州管廊公司技術團隊已成功申報市級科研項目2項、省級工程建設指南1項、省級工程建設行業標準1項,並獲得國家專利2項。其中,“城市地下綜合管廊智慧化綜合監控及信息管理系統建設”項目有效推動了智慧化平臺在管廊項目上的設計與應用工作;“江蘇省綜合管廊工程矩形頂管工程技術標準”項目彌補了目前國內矩形頂管技術標準領域的空白。
城市地下綜合管廊建設是蘇州城市發展朝向“強富美高”藍圖邁進,勇當“兩個標杆”、落實“四個突出”、建設“四個名城”洪流中不可或缺的實事項目。除了五個試點項目,蘇州市高新區縱二路、吳江區軟體園以及太湖新城天鵝蕩路、濟之街、竹山路的綜合管廊都在建設過程當中。展望未來,到2030年,蘇州市市區將規劃建設約193公里綜合管廊,屆時蘇州市的綜合管廊將成系統、成規模地服務於城市發展,城市環境面貌將更上一個新臺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