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農業銀行2_fororder_農行 wKgAZV7OJmWASlfCAAFsz0eKZ8E583
“不屈的人類”主題微視頻全球網友互動徵集啟事_fororder_b04e067ebed9be115af9e70d8e325b5江蘇銀行_fororder_江蘇銀行_1200x80
南京國博_fororder_國博bannner4
蘇州古典園林獅子林_fororder_wKgAZV7jAtiAe7jwAABTgj-R2kk560沙洲優黃_fororder_沙洲優黃_370x80
首頁 >> 江蘇首頁 >> 本網專稿 >> 正文

從江蘇省級非遺傳承人周存玉看“活態”傳承

2018-01-19 09:03:19    來源:國際在線     編輯:羅毅     責編:李玥    

  鍛銅,是我國一種傳統的鏨刻手工藝,已有千年曆史。作為鍛銅技藝的江蘇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産代表性傳承人,周存玉自14歲起,從父輩手中接過銅板和鏨子,這一錘一鏨就是42年。周存玉説:“繼承的是技藝,不是形式。繼承下來還要發展,不能只停留在製造傳統的實用器皿上,更要創作有時代性的創新作品,這才是真正的非遺傳承。”

  藝術家不能“單打一”

  鍛銅是在銅板上進行創作,設計好圖案後,利用銅板加熱後質地變軟、錘打後又恢復堅硬的特性,在銅板上鏨刻和敲打出高低起伏的線條,之後經過焊接組裝、打磨刨光,最終製作出藝術作品。火、錘子和鏨子是鍛銅的三個重要元素,周存玉的工具箱裏有上百種形式各樣的鏨子,大多數鏨子還是周存玉自己製作的,周存玉説:“有的傳統工具不能鏨出我想要呈現的效果,比如木頭的肌理,我就自己改進工具。”

圖片默認標題_fororder_011805

周存玉鍛鏨作品。 顧紅艷 攝

  周存玉出生在一個手工藝世家,自幼就跟隨父親學習鍛銅和木雕手藝。“小時候父親做東西,我就幫他扶著,父親畫畫的時候,我也拿一支筆在旁邊畫。我還用父親的工具,做了一個木頭的小信箱,那時候跟著母親去郵信,要走很遠很遠,把信投進信箱,我以為只要家裏有個信箱就可以不用去那麼遠寄信了。”周存玉回憶道:“父親的經驗告訴我,任何一個藝術如果‘單打一’,沒有其他技藝作為支撐,很難形成突破性的發展。”

  因此,除了鍛銅以外,周存玉還精於書畫、石雕、陶瓷等藝術創作。他認為,深厚的文化底蘊、全面的藝術修養和豐富的社會閱歷,才是一個藝術家創作出優秀作品的根基。

  大小傷疤見證技藝錘鍊

  在不斷打磨手藝的幾十年裏,周存玉的手指、手臂、腿腳都受過大大小小的傷,所留下的燙傷和砸傷的傷疤都是他在藝術道路上精益求精的烙印。“左手拿著鏨子、右手拿錘子,在銅板上敲,一不小心錘子就會打在左手上,手幾乎天天是腫的。如果錘子再打到之前已經打傷的地方,那種痛是鑽心的。”周存玉邊比劃邊説道:“在加熱銅板的時候也會被燙傷,比如做大型作品,在地上挖個坑,裏面燒火,旁邊有鼓風機,銅板就在火上燒,還要不斷移動,很容易被火燙到。”

圖片默認標題_fororder_011806

退火。 顧紅艷 攝

  在周存玉的工作室裏,擺放和懸挂著琳琅滿目的鍛銅作品,一幅清明上河圖尤其引人關注,其上的風景和人物清晰細膩,周存玉用了三年多時間鍛出了完整的清明上河圖,是用十塊銅板拼接而成,這只是其中一塊。另一件作品看似一節飽經風霜的老木頭,兩隻蝗蟲棲息于上,實則用紫銅鍛出,卻足以“以假亂真”,他希望以此寧靜的木頭表達愛護自然的意境。

  在江蘇省海拔最高的連雲港玉女峰上,也樹立著周存玉的鍛銅作品—高8.34米的《吉祥玉女》雕塑。“這個雕塑從設計到製作成功用了三年,耗費了很多精力。如何把玉女的美和莊重融合起來,都體現在她臉部的神情上,必須鍛打得準確生動,我做過很多嘗試。而且山頂風大,有雷電,需要考慮的問題特別多。”如今,這座雕塑以及花果山的“三打白骨精”和漁灣的“神魚化龍”雕塑都成為了連雲港景觀型地標,也是周存玉最生動的藝術名片。

圖片默認標題_fororder_011807

《三打白骨精》作品落成于2003年,高11.9米。 顧紅艷 攝

  手工藝人情感添手工價值

  對於非遺的保護,周存玉認為關鍵是創新。“只是複製前人的東西那是不行的,我們的思想不能把自己給套死,誰也沒説做鞋墊的手藝不能做領帶?用傳統的技藝,去創新形式和造型,比如融入國際化的元素,或者把古代元素和現代元素結合起來,這些東西是非常有生命力的。”

  如今,不少手工藝受到新興的3D列印等技術的挑戰,原本手工製作的東西變成了標準化、規模化的流水線批量生産。對此,周存玉並不擔心手工製品會失去市場,“在規模化生産的時代中反而更能體現手工的價值,手工特有的肌理和唯一性,讓它更加珍貴,因為即使圖案和造型一樣,手工製作的兩件作品也不可能完全相同,大家都希望自己擁有的藝術品是獨一無二的。最重要的是,手工藝作品中都融入了情感,所以作品的藝術價值就會越來越凸顯。”

  非物質文化遺産托于“人”而存在,以身口相傳的方式得以延續,因此也是“活”的文化中最脆弱的部分。對於非遺保護來説,人的傳承尤為重要。如今的非遺傳承人,大多年事已高,他們在當年學手藝的時候,是當做謀生手段的。在那個時候,他們唱的戲曲,或是手工製作的物品,是可以掙錢糊口的,所以會有很多年輕人拜師學藝。而今,隨著時代的發展,社會工種越來越多,謀生方式多種多樣,年輕人不願意再去學習這些已漸漸失去市場的手藝,認為掙不到錢,而且學藝辛苦。自然而然,“收徒難”成為非遺傳承人面臨的困局。

  如何才能吸引更多的人來傳承非遺技藝?打開市場不失為一個好的方法。現在很多傳承人呼籲政府和社會力量對非遺保護給予支持,特別是資金支持。誠然,這種外部因素的推動,會帶來好的效果。但是,僅依靠客觀支撐,不從主觀發力、創新發展非遺技藝,最終恐怕還是會面臨消亡之危。

  正如周存玉所説,繼承的是技藝而不是形式,可以創新發展這种老的技法,運用到更多形式新穎、花樣多變的新作品中,更加可以結合現代元素、國際元素,滿足現代審美和社會需要,讓古老的非遺技藝在新鮮的作品中煥發出勃勃生機。(文 顧紅艷)

國際在線版權與信息産品內容銷售的聲明:

1、“國際在線”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授權,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獨家負責“國際在線”網站的市場經營。

2、凡本網註明“來源:國際在線”的所有信息內容,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國際在線”自有版權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國際在線專稿”、“國際在線消息”、“國際在線XX消息”“國際在線報道”“國際在線XX報道”等信息內容,但明確標注為第三方版權的內容除外)均由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和銷售。

已取得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權的被授權人,應嚴格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不得超範圍使用,使用時應註明“來源:國際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任何未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簽訂相關協議或未取得授權書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均無權銷售、使用“國際在線”網站的自有版權信息産品。否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將採取法律手段維護合法權益,因此産生的損失及為此所花費的全部費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師費、訴訟費、差旅費、公證費等)全部由侵權方承擔。

4、凡本網註明“來源:XXX(非國際在線)”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此類稿件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5、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30日內進行。

右上_fororder_微信圖片_201909181745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