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江蘇宿遷:推進“六增六強” 決勝全面小康
地區生産總值2750.72億元、增長6.8%,一般公共預算收入206.2億元、增長2.8%,固定資産投資增長7%,全體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2918元、增長9.1%,這是宿遷2018年交出的發展“成績單”。
過去一年,宿遷全市上下以新思想定向領航,以新要求定位樹標,經濟社會保持平穩健康發展態勢。
2019年,宿遷將鍛造時代精神,加快推進“六增六強”落地見效,紮實開展項目建設突破年、精準脫貧衝刺年、基層黨建提升年“三個年”活動,大力實施産業轉型、改革創新、城鄉建設、民生改善、生態文明建設“五大行動”。
項目增速強發展 創新增效強改革 推動經濟發展提質效
2月22日上午,宿遷市舉行2019年一季度全市重大産業項目集中開工儀式,全市共集中開工107個重大産業項目,計劃總投資442億元,單體項目平均投資規模4.13億元。其中,重大創新載體項目2個,先進製造業項目92個,現代服務業項目13個。
一個個優質項目的開工建成運行,正是宿遷推動項目增速強發展的生動縮影。
2018年,宿遷在解放思想大討論活動中列出了發展中不平衡、不充分的“八大問題”,其中,“發展不充分,經濟總量不大,是全省唯一沒有千億級産業的設區市”位列首位。對此,宿遷響亮提出了項目增速強發展、創新增效強改革的硬招,鍛造宿遷發展硬實力。
市委常委會單雙月分別聽取縣(區)和部門重大項目推進情況彙報,每兩個月召開一次重點企業解難幫扶工作調度會,每季度召開一次項目現場觀摩推進會,構建了“168”招商體系,大力實施千億級産業培育計劃,深入推進工業經濟高品質發展“521”工程……得益於這一系列轟轟烈烈的紮實舉措,全年宿遷新引進億元以上符合開工條件項目210個、增長61.5%,其中計劃投資10億元以上項目14個。
2019年,宿遷將紮實開展“項目建設突破年”活動,全年新引進符合開工條件10億元以上項目30個,力爭在百億級重特大項目引進上取得歷史性突破;確保機電裝備、食品飲料、紡織服裝三大産業産值分別突破700億元、660億元和630億元。
經濟由高速增長轉向高品質發展,關鍵在於新舊動能的接續轉換。基於這一認識,宿遷深入推進創新增效強改革,持續深化改革、促進科技創新,全面激發經濟社會發展新動能。
打開江蘇宿遷技術交易服務中心網站,近2萬條科技成果等待買家,線上平臺已匯集500余家高校院所、57017位專家。
一項項科技成果的落地轉化,激發出澎湃活力,全市工業經濟呈現“三升一降”態勢,即重點産業、高新技術産業、新興産業産值佔工業總産值比重不斷上升。今年,宿遷將堅定不移深化改革、加強創新、擴大開放,進一步破解瓶頸制約,確保全年研發投入佔GDP比重達1.75%、國家高新技術企業凈增40家;各縣(區)探索建設集科技研發、成果轉化、創業孵化、創新創造于一體的科技綜合體。
收入增長強民生 城市增能強內涵 千方百計為民增福祉
“每年有七八萬元打工收入,年底還有扶貧分紅,我們夫妻倆過上了既拿薪資又有分紅的好日子!”宿城區中揚鎮付廟村低收入農戶陳傳之一臉幸福地説。
和陳傳之一樣,越來越多的宿遷低收入農戶分享到了脫貧攻堅帶來的紅利。
人民生活高品質既是高品質發展的邏輯起點,也是高品質發展的根本目的和本質要求。基於這一考量,宿遷在推進“六增六強”進程中,將“收入增長強民生”擺上重要位置,統籌做好底線民生、基本民生、品質民生,推動人民生活轉向高品質。
嚴守底線民生,緊盯低收入群體,聚焦脫貧攻堅戰役。2018年,宿遷深入實施打贏打好精準脫貧攻堅戰三年行動計劃、振興村集體經濟三年行動計劃,健全完善以四級組織體系、三項聯動督查、雙線目標考核、一套陽光監管平臺為核心的"4321"新型精準扶貧責任落實機制,實現12.8萬貧困人口脫貧。市委、市政府印發了加快改善農民群眾住房條件、推進城鄉融合發展的《實施意見》和《三年行動計劃》;改善農民住房條件4.2萬戶、危房改造2276戶。
保障基本民生,實施普惠性工程,傾力破解難點堵點。2018年,宿遷認真落實省委深化教育體制改革要求,新增普通高中招生計劃1944人;啟動公辦區域醫療衛生中心規劃建設,219家村居衛生機構完成提檔升級。
推動收入增長強民生、城市增能強內涵,堅定不移地抓重點、補短板、強弱項,建設與民生良性互動的發展格局悄然形成。
2019年是精準脫貧衝刺年,宿遷將全面落實省推進鄉村振興“十項工程”,深入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實施規劃》,統籌推進農業高品質發展、生態宜居鄉村建設、鄉村治理、鄉村文明、民生改善等重點工作。同時,圍繞建設“生態優美的湖濱城市、充滿活力的創業城市、人民滿意的宜居城市”定位,打破區劃界限,加強片區聯動,構建五位一體組團發展新格局。
綠色增值強生態 文化增色強底蘊 厚植城市發展軟實力
宿遷為馬陵河、古黃河、西民便河“量身定制”的首部水環境保護條例《古黃河馬陵河西民便河水環境保護條例》,獲省人大常委會批准,自2019年1月1日起施行。這正是宿遷深入推進綠色增值強生態的生動注腳。
啟動“一線一岸”(京杭運河宿遷城區段沿線及駱馬湖東岸)環境綜合整治,以“河長制”推動“河湖長治”,在重點企業推行電力化預警防範,將“環保條款”納入工程合同,提升環境違法成本倒逼企業自覺守法……一系列生態文明建設領域的力舉折射出宿遷推動生態環境轉向高品質的堅定決心。
與此同時,各地緊盯環境保護重點領域、關鍵問題和薄弱環節,將“263”專項行動推向縱深,穩妥處置洪澤湖生態環境污染事件,抓環保的舉措一嚴再嚴。數據顯示,2018年宿遷PM2.5濃度改善幅度全省排名第五,省考以上斷面達標率92.3%。
以打贏污染防治攻堅戰為目標,推動“江蘇生態大公園”建設,2019年,宿遷將深入實施“2330”工程,確保生態環境品質持續改善—市區及縣城建成區基本消除黑臭水體,實現全市鄉鎮鎮區污水處理設施全覆蓋;PM2.5和臭氧濃度“雙控雙減”;全年單位GDP能耗下降1%、單位GDP用水量下降6.3%。
如果説生態是一座城市的亮麗底色,那麼文化則是一座城市的厚重底蘊。
宿遷不僅是京杭運河的重要節點城市,也是全國唯一擁有運河三個歷史階段不同主航道的城市。圍繞文化增色強底蘊,2019年,宿遷將全力推進運河文化帶建設,重點實施運河水利科技體驗園、新盛街歷史街區改造等,打造皂河古鎮和洋河酒文化名鎮,厚植運河文化底蘊;大力實施農家書屋、社區書屋、職工書屋提升工程,深入開展“文化四季”惠民活動,全年新建綜合文化服務中心建成率不少於20%,建成城市書房4個。
風雨多經人不老,關山初度路猶長。宿遷將與時俱進鍛造時代精神,強化擔當作為的意識,激發克難爭先的銳氣,堅持科學務實的態度,樹立創新爭優的追求,奮力譜寫高品質發展新篇章。(新華網 作者 朱文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