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治水,要有“抽絲除病”的韌勁
南京碧水保衛戰正在取得明顯的階段性成效。2019年世界環境日前夕,南京市委市政府召開新聞發佈會,發佈上一年度南京環境品質白皮書。其中,水環境品質尤其引人注目:全市納入《江蘇省“十三五”水環境品質考核目標》的22個地表水斷面無劣于Ⅴ類水質斷面,7個主要入江支流斷面水質全部消除劣Ⅴ類,全市域基本消除黑臭水體。
毫無疑問,這是一份沉甸甸的成績單。説它“沉甸甸”,是因為南京水環境治理的任務異常艱巨、繁重,要實現“水美金陵”的目標願景,非得付出較長時間的艱苦努力不可。這是其一。其二,在短短三年時間裏,南京治水能取得上述成果,其中包含了全市從上到下實打實、硬碰硬的努力付出。南京日報近日所做的有關圖文報道,就是這場治水攻堅戰的生動寫真和記錄。這方面的故事,仍然在延續。
病來如山倒,病去如抽絲。近幾十年來,包括南京在內的眾多大城市在城市建設和發展上都取得了跨越式進步,呈現出蒸蒸日上、欣欣向榮的現代化圖景。而與此同時,各地在發展中也積累了諸多突出的環境問題,它們不僅制約著城市的高品質發展,也影響到市民的高品質生活。以“抽絲除病”的魄力展開大規模、持續性的環境治理,既是在償還以往欠下的生態“舊賬”,更是在為高品質發展掃除羈絆、廓清道路。這方面的投入和付出,都是長期性的。
人民日報最近刊文認為,建設生態文明須多積尺寸之功。“尺寸之功”,就是看起來不怎麼顯眼的細微之功。大城市治水,尤其應做如是觀。今天我們看到的城市水體環境惡化,往往都是較長時期裏持續污染造成的。追溯其病根,既有生産污染也有生活污染,當然也有的是兼而有之;欲除病根,不光要治水體本身的問題,更要治城市的發展方式問題,改變長期以來形成的不合理、不健康的發展理念和路徑,重建人與水之間良性互動的關係。這個過程,很能畢其功於一役。唯有一點點“抽絲”,方能一點點“除病”,早日迎來水環境根本改善的時間拐點。
以“抽絲除病”的魄力治水,既要拿出百米衝刺的決心,也要拿出萬米長跑的勁頭。經過近幾年持續下猛藥、出重拳,南京的水環境治理現在已經取得明顯的階段性成效,這個成績來之不易。但對照生態文明建設的要求、城市高品質發展之需,對照市民百姓的殷切期待,南京治水還未到歇歇腳、喘喘氣的時候。無論是地表水斷面達標、入江水體改善,還是全面消除城區黑臭水體等,都需要繼續統籌治標與治本、一時與長遠,力圖積小勝為大勝、積跬步致千里。因此,拿到這份治水成績單之際,也正是各方提振信心、持續攻堅之時。
在詩人眼裏,南京“澄江似練,翠峰如簇”,城市因山水之美而富有靈氣。讓一條條河流變得更清、一座座山峰變得更綠,本來就是一代代南京人的當然之責,如今這份責任顯得分外重大、迫切。我們需要保護好長江水,重現“春來江水綠如藍”的詩意景象;我們需要保護好秦淮河,讓“中國第一歷史文化名河”明眸善睞、顧盼生輝;我們需要保護好市民房前屋後每一條小河、每一方水塘,讓市民能夠以見水、鄰水、親水為豪……這些事,都等不來也急不來,只能憑藉堅韌不拔的持續努力爭取來、鞏固住。我們這代人,註定要書寫一部屬於自己的全新“治水記”。(南京日報 作者 南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