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垃圾分類,“接地氣”中求實效
據南京日報報道,南京市自2018年全面推開農村垃圾分類工作,當年年底已有600余個行政村啟動,2019年100%行政村將實現垃圾分類,推進速度之快、覆蓋面之廣,令人刮目相看。
長期以來,城市垃圾分類的推進工作並不盡如人意,而看似基礎薄弱的農村,這一次居然走在了城裏人前面,的確有些不可思議。儘管城鄉之間生産生活環境不同,垃圾成分構成有差異,垃圾處理系統的類型也不盡相同,但兩者在理念與框架上仍是相通的,破解好農村垃圾分類工作的“密鑰”,對城市而言無疑有重要參考價值。
垃圾分類是一個看似簡單、其實繁雜的系統工程。尤其在科普宣傳中,美國、日本等國家垃圾分類之嚴格、細節之多,令人咂舌。潛移默化中,大家都覺得垃圾分類很麻煩,不好做,這種畏難情緒不可避免地帶入現實,導致城裏人想得多,做得少。而相比之下,農村垃圾分類儘量化繁為簡,直接把垃圾按辨識特徵分為“可爛”和“不可爛”兩種,村民無需了解太多,二選一即可。正是這種看似簡單粗暴的操作,讓農村垃圾分類可以從零起步,快速鋪開。
難以形成閉環,是城市垃圾分類的另一瓶頸。即使社區居民有良好的分類意識,但中端與末端的分類運輸、處理、利用並未跟上,讓居民感覺自己做了無用功。而農村雖然基礎薄弱,卻地廣人稀,一張白紙便於涂畫勾抹。從農戶門口的垃圾桶到村裏的分揀中心,再到街道的垃圾處理站、區裏的垃圾焚燒廠,目前在南京市農村地區,一個全鏈條的生活垃圾處置閉環已基本形成。當“分類産生價值,垃圾變成資源”不再是一句看得見、摸不著的口號,老百姓參與的積極性、主動性自然大大提升。
由此可見,農村垃圾分類快速推進的關鍵,在於立足實際情況,採取了一系列針對性強、重實效的方法舉措。相較城市垃圾分類標準,這些方法或許不夠精細,處理體系、處理設施或許存在“減配”情況,但卻實實在在打開了局面,取得了效果,是現實條件下的最優選擇。至於未來,隨著村民素質提高、農村基建進一步投入,垃圾分類工作也會隨之完善和升級,最終實現城鄉一體統籌管理。
由農村反觀城市,我們在垃圾分類上做了很多,然而所作所為是否真的接地氣,得到居民的認同認可,要打上一個問號。當然,借鑒農村經驗並不意味著照搬其推廣模式,而是以問題為導向,不斷創新治理方式,找到符合自身實際、切實有效的解決方案。在這件事上,“做起來”比“做得好不好”更加重要,每個環節都行動起來,才能形成良性循環,讓垃圾分類成為整個社會的時尚潮流。(南京日報 作者 劉大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