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一支強隊伍 一批好項目 一張保障網 淮安區黨建引領打好脫貧攻堅戰
初秋,江蘇省定經濟薄弱村——淮安市淮安區復興鎮陳楊村迎來豐收季。“2018年村裏拿出100畝地種植金銀花,拿出10畝嘗試青蛙養殖,引種小蝌蚪100萬尾。眼下,已有藥廠前來洽談金銀花收購事宜,第一批成蛙也上市銷售。僅這兩項,全村73戶建檔立卡低收入農戶戶均增收2876元,真是金銀花開金銀來,蛙聲唱響脫貧曲。”村支書楊雲説。
“截至2018年底,全區累計實現8.16萬名建檔立卡低收入人口脫貧,30個省定、市定經濟薄弱村集體經營性收入達18萬元,並達新‘八有’標準。”淮安區委書記徐子佳告訴新華日報記者。
黨員成為脫貧致富主力軍
帶領低收入農戶脫貧致富,靠的是一支懂業務、接地氣的黨員幹部隊伍。淮安區用黨建引領脫貧攻堅,讓群眾真正得實惠。
見到車橋鎮豐年村支部書記盧攀峰時,他正將村裏合作社種植的無公害大米和村民自種的有機蔬菜、土雞蛋等農産品往“蘇小農”APP上添加。
豐年村是省定經濟薄弱村,但盧攀峰不甘心戴著這頂“窮帽子”。他把帶領貧困戶參與特色産業種植落實到具體黨組織和黨員人頭,一年多來先後實施稻蝦生態種養、藕蝦混養等近10個農業項目,傳統種養變成立體生態種養,入股農戶除每年保底分紅800元外,合作社還將經營收入的20%對農戶進行二次分紅。2018年,村集體增收43萬元,帶動66戶低收入農戶脫貧,盧攀峰捧回三面“發展紅旗”。
和盧攀峰一樣,各經濟薄弱村鉚足幹勁求發展,省、市定經濟薄弱村一共捧回41面紅旗。
豐年村是淮安區“黨建引領、一點五試”農村綜合改革的一個縮影。在這項改革中,該區將中央財政農業生産社會化服務、省扶持村級集體經濟發展、産業扶貧、糧食生産全程機械化、社區股份合作制五項省級以上改革試點近2800萬元資金進行規範整合,形成以黨建引領為保障、土地流轉為核心、村社一體為模式的創新做法。僅此一項,2018年該區6個試點村共增加村集體經濟純收入210余萬元,帶動300多名低收入人口就業、600多戶低收入農戶增收。
項目成為脫貧致富強引擎
“打贏脫貧攻堅戰的基礎是發展致富産業、拓寬增收渠道。”徐子佳説。
小灣村耕地面積3336畝,土壤肥沃但利用率低。2018年,小灣村“扶貧書記”戚允升帶著19戶低收入農戶流轉102畝土地進行稻蝦共養。當年實現小龍蝦銷售10萬餘元,3萬斤稻蝦香米也銷售一空。2019年又吸納18戶低收入戶再流轉400畝土地,帶動更多農戶致富。
像小灣村這樣的稻蝦共養基地全區已發展到3.1萬畝。“我們與上海海洋大學簽訂合作協議,與專家團隊共建‘稻漁綜合種養研究院’,建成200畝稻蝦試驗基地和1000畝高標準示範基地,安排2000萬元産業富民資金對13個村稻蝦綜合種養集中連片300畝以上的實施主體予以資金扶持。”淮安區農業農村局局長嵇勇説,稻蝦綜合種養每畝同比增收1000元以上,惠及1000余戶建檔立卡人口。
為防止返貧構建長效機制,該區對2011年以來建設的161個扶貧項目運營情況回頭看。這些項目中的147個産業增收項目運營良好,全區扶貧資産收益率由2017年的3.65%提至6.94%。
密織脫貧致富保障網
“要不是政策好,這麼高的治療費我真不知怎麼辦。”施河鎮崔河村建檔立卡戶于春寶,過去7年輾轉各地花費近30萬元。如今只要帶上身份證、社保卡和扶貧手冊就能享受“先診療後付費”,自付部分不到治療總費用的10%。
為把“兩不愁三保障”落到實處,淮安區找準突出問題“對症下藥”。2017年6月,在全區33家醫療單位開設扶貧病房,所有建檔立卡低收入農戶優先入住。截至2019年7月底,全區已有16215人享受“先診療後付費”,涉及住院費用7574.49萬元,醫保結算5693.82萬元;累計為五保戶等貧困人口減免費用達535.79萬元。
該區還出臺建檔立卡群眾大病保險賠付“兩降兩升”惠民措施,即基本醫保和大病保險賠付起付線下降50%,各分段賠付比例分別上升5%。“加上政府兜底保障的民政醫療救助,真正讓最需要的人享受最優惠的幫扶政策,不讓‘病根’變‘窮根’。”淮安區衛健委主任胡鳳榮説。
結合住房條件改善和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淮安區緊盯全區434戶農村“四類人員”危房改造任務,採取新建和翻建等措施,11月底前將全部完成。“未來,將對低收入村實行精準扶持、一村一策,確保到2020年所有省市定經濟薄弱村集體收入持續穩定在18萬元以上。”徐子佳説。(新華日報 記者 蔡志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