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在線江蘇頻道消息:11月15日上午,東南大學附屬中大醫院兒童行為發育中心舉行了一場別開生面的見面會,20多個早産寶寶在父母的陪同下來到現場,見到了救治他們的醫護人員。
現場,一個穿著紅上衣的小女孩顯得分外活潑,她叫陽陽(化名),剛滿三周歲,她比預産期提前了3個月來到這個世界。2016年11月11日,劉女士懷孕“26周+5天”,羊水破了被送到醫院。當天中午,830克重的陽陽出生了。因早産機體未發育好,陽陽身體出現了很多問題,為了得到進一步的救治,當天陽陽就轉入中大醫院新生兒重症監護室(NICU)。經過兒科副主任醫師王偉的積極救治,陽陽戰勝了病魔。經過半年多的康復治療及訓練,陽陽的發育、運動各方面情況越來越好。
中大醫院兒科副主任黃莉介紹,胎齡不足37周的新生兒為早産兒。近年來,早産兒的出生比例呈現明顯增高的趨勢,在我國,每年出生的早産兒約為180萬人左右。

中大醫院兒科副主任黃莉現場講科普 攝影 韋啟雯
據中大醫院新生兒救治中心17年來的數據顯示,患兒主要轉診原因中,早産兒的比例佔33%,且主要是胎齡小于32周的早産兒。這些早産兒出生體重低,他們的平均體重在1700克左右,其中體重最低的一名小患者僅有500多克,胎齡只有25周。早産兒中多胞胎也佔到了相當比例,最小的三胞胎平均體重只有700克左右。早産兒各個臟器發育不成熟,更需要醫護工作者的精心呵護。

中大醫院兒科主任醫師喬立興接受媒體採訪 攝影 韋啟雯
中大醫院兒科主任醫師喬立興介紹,除了高齡、先天遺傳外,孕婦在懷孕期間的生活習慣不良、工作生活環境污染及工作壓力大等原因,也是致使早産兒高發的重要因素。早産兒未足月就出生,機體還未發育完全,許多並發癥可能接踵而至,因此需要嚴密監護和長期隨訪,儘早干預。(文 崔玉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