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返程復工高峰將至,疫情防控再添挑戰 “還沒到交卷時,一刻不能鬆懈”
“今天有部分單位復工,我們和防疫部門組成健康監測服務小分隊,要去幾家單位檢查一下。”2月3日上午,鹽城市亭湖區文峰街道解放橋社區會議室裏,鹽城市公安局亭湖分局文峰派出所副所長劉谷和社區、街道工作人員討論一天的工作安排。
年後返程復工高峰將至,給疫情防控帶來新的挑戰。如何化解人流突增帶來的風險?如何應對村、社區人力緊張等情況,確保疫情防控工作無死角、無盲區,持續長效運轉?
大力支援,強化基層防控
“你可得簡短點問,我剛檢查完一所小旅館,還要抓緊去下一個點。”3日中午,新華日報記者撥通一位網格員的電話,還未開口,對方先提了個醒。這名網格員告訴新華日報記者,他所在的轄區外來務工人員較多,他們每天對轄區內21家小旅館嚴加排查,力求不放過任何線索、不發生任何遺漏。
“連續作戰快半個月,要説不累,那是假的。”電話中,對方嗓音十分沙啞。
上門排查登記、走街串巷宣傳、幫購生活物資……連日來,不少街道、社區等基層工作人員滿負荷運轉,堅守在疫情防控最基礎、最重要的第一道防線。
“還沒到交卷的時候,一刻都不能鬆懈!”張家港市楊舍鎮善港村黨委書記葛劍鋒告訴記新華日報者,大年三十以來,他們村實行24小時值守,但不允許連軸轉、加班轉,對值班人員強制休息,確保有充足精力投入戰“疫”。
善港村現有企業130余家,對於即將到來的返工潮,葛劍鋒表示,把好入口依然很關鍵。“我們會增派人員守牢主要路口,在4個主幹道路口設置道閘進行嚴格管控,測量體溫、詢問從哪來。”
2月1日起,為支援基層防疫工作,南京市建鄴區486名機關幹部走進社區,與社區工作人員一起進行人員排查與管控等工作。在興隆街道仁河社區,建鄴區委政法委支援社區工作組在區國安辦副主任張開春帶領下,與社區警格員和網格員一道,對轄區內的生産場所進行聯合檢查,確保防疫工作全覆蓋、無死角。
科技助力,防控更添智慧
“高效、便捷、井然有序!”一名網友在體驗過蘇州最新的入城申報流程後,發出這樣的感嘆。
2月3日起,蘇州各高速出口,除了公安、運管、防疫工作人員和志願者,還多了一個新“幫手”——“疫情防控車輛卡口檢查系統”。群眾掃描二維碼,就可登錄信息登記頁面,按照頁面提示如實申報車牌、來源地目的地等個人信息。
“來蘇車輛排隊候檢時,可提前完成信息申報,屆時僅需出示信息頁面,然後進行身份驗證和體溫測量後即可快速完成核驗,這樣能提高車輛的通過效率。”姑蘇交警大隊四中隊副中隊長黃濤告訴新華日報記者。
“現在是什麼時期啊,你們還打牌?趕緊回家呆著!”2月1日,沭陽縣桑墟鎮4位村民聚在一起打牌,被該村上空的巡查無人機“逮”個正著,隨即被工作人員喊話勸離。
“我們鎮有5萬多人口,僅靠一雙雙腳板去排查,難免會有盲區和死角。”桑墟鎮宣傳委員呂蘭蘭告訴新華日報記者,由3台無人機組成的“空中小分隊”,可及時監控並勸散鎮村聚集群眾,為疫情防控工作節約不少人力。
“騰出來的精力,我們重點用來走家訪戶,做好宣傳教育工作。”呂蘭蘭説,全鎮有1000多名外來返鄉人員,經過上門反復做工作,目前都自覺承諾延遲返崗時間。
源頭把控、風險排查,各地智慧防控手段越來越豐富。一些街道、社區著手對接科技公司,希望運用物聯網、大數據等技術來提升防控“精準度”。
嚴陣以待,不留盲區死角
2月3日,新華日報記者來到南京市棲霞區仙林大道和三環路交界口,發現不少車輛上的駕乘人員在車上檢測之後,被請下車再次檢測。“返程高峰車流明顯增大,我們提醒廣大車友在臨近檢查點時,一定要提前關閉空調、打開車窗,降低車內溫度,以免影響查控點車輛通行效率。”南京交警七大隊副大隊長何英偉説。
應對返程高峰,鎮江公安交警部門成立黨員先鋒隊,每天增派10多名黨員民警,前往聯合防控點進行增援。此外,全市33個交通查控點“逢車必檢、逢人必測”,對外地返鎮員工核查身份、拍照留存,逐一做好被檢車輛、人員的信息採集工作。
這些天,鎮江市潤州公安分局蔣喬派出所既要保障符合復工條件的企業平安穩定生産,又要配合高新區做好疫情防控工作。“除了配合做好採集工人信息、監測工人體溫外,我們還將加大力度對外地返鎮人員的行程進行核查,管委會盯住廠區,我們盯住住處,從房屋租賃入手,確保不遺漏每名員工、逐人情況見底。”蔣喬派出所所長徐超表示。
“這兩天明顯能感覺到返程人流在增加,防控壓力很大。”常州市武進區湖塘街道曉柳社區黨委書記周孝波告訴新華日報記者,近日社區加大防控力度,所有居民均需憑社區認證的臨時出入證,人證合一才可進出。“我們進一步加大排查和消毒力度,發動黨員、志願者參與地毯式衛生消毒、地毯式人員摸排,全力築牢基層防控的銅墻鐵壁。”(新華日報 記者 林元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