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記者連線雷神山醫院江蘇籍建設者 ——用信心暖心聚心與疫情賽跑
駐蘇央企中建安裝集團馳援建設的雷神山醫院雛形初顯。2月4日,新華日報記者連線雷神山醫院江蘇籍建設者們,他們的回答讓我們讀懂:擔當與責任鑄就火神山、雷神山醫院建設的“中國速度”。
53歲的蘇洪,來自靖江市西來鎮,是一名老黨員。大年初二一大早,他接到中建安裝集團的通知,趕赴武漢黃家湖地區參與雷神山醫院建設。
2月4日淩晨1時左右,新華日報記者撥通蘇洪的電話。電話那頭傳來隆隆的機鳴聲,蘇洪用沙啞的聲音急促地表示:“對不起,只能通話5分鐘,要趕速度,這幢板房明天要交付,今天又上了300多號工人,我得安排他們幹活……”
蘇洪所帶的班組,主要負責下水管道安裝作業。至2月4日1時左右,他已整整49小時沒有休息了。“我打算堅持到明天上午9點,然後休息3小時,其實還可以多撐點時間,但嗓子啞了,不能指揮工作,休息會才能好轉,所以必須下去休息……”
蘇洪的兒子小蘇也在河南鄭州一家“雷神山”醫院加班加點。小蘇是中建七局的,疫情發生後,蘇洪第一時間通知兒子不要趕回江蘇老家過年。年初二那天,兒子知道老蘇來到武漢雷神山醫院後,每天給他發一句問候“情況好嗎”,老蘇用一個“嗯”字回復,父子倆保持著淳樸的默契。
年初四那天,兒子忽然發來信息,有這樣一段信息:鄭州這邊也要建設一座“雷神山”醫院,他第一時間報了名,現在已經在崗……老蘇看了兒子的信息後,立即給他回復一個“嗯”字。“現在我們父子倆每天都要回復一個‘嗯’字,算是相互鼓勵吧!因為真的沒有時間問長問短,要趕工期,每天看到他的回復‘嗯’字,我心裏特別溫暖與感動……”
甘坤是地道的南京人,兩年前畢業于湖北工業大學工程管理專業,如今已是中建安裝集團的一名技術接待員。
“我的大學時光在武漢度過,對這座城市有著特殊的感情,節前獲悉武漢疫情形勢一天比一天嚴峻,心裏真的很著急。元月28日早晨,得知單位組織員工馳援火神山、雷神山醫院建設,便毫不猶豫報名前往。”甘坤主動請纓的報告獲批後,于元月28日當晚駕駛自己的小車,一路狂奔,于元月29日淩晨3點,到達雷神山醫院建設現場。
2月4日上午,新華日報記者連線這位小夥子,電話那頭,甘坤稱,真的很忙碌,從深夜到現在跑了近3萬步,正好接到新華日報記者的連線電話,讓他駐足休息會,不過他寧願不要停下腳步。“現場的工人來自全國各地,大家都擰成一股繩,為了抗擊疫情儘自己微薄之力。如果您來到現場,真的會被團結的力量所感動。就拿一名和我同齡的電工來説吧,我曾經詢問他為何來到現場,這位同齡人回復竟然和我一樣——‘看新聞得知疫情形勢一天天嚴峻,急了,就跑過來了,至於多少報酬,真的不知道。’”甘坤在電話中表示。
與甘坤通話結束前,小夥子哽咽地表示,每天聽到外甥女用稚嫩的聲音説“舅舅,好好工作,為抗擊疫情多作貢獻,我和爸媽還有外婆外公等你回來”,他就有了一份溫暖與感動。“外甥女的聲音讓我感覺到三代人之間的暖心、信心以及最重要的聚心。”
中建安裝集團國際工程分公司科技品質部副經理劉瑋也是南京人,這幾天,他一直在後臺忙碌。自馳援隊伍抵達武漢後,劉瑋一直在思考:為什麼不開發一個疫情監控系統呢?這樣不僅可以動態監測海外公司員工健康狀況,還可以為雷神山、火神山的建設者們提供秒訊動態監測,更好地保護建設者們。終於,疫情動態監控系統1.0版本問世,打通疫情期間職工信息動態實時上報渠道。“我的系統得到相關主管部門認可,目前正在不斷調整完善中,預計這兩天會上線。”劉瑋説。
劉瑋的愛人姜斐是江蘇省腫瘤醫院的護士,已于2月2日參加江蘇援湖北醫療隊,趕赴武漢同濟醫院。“我們相信一定能打贏這場沒有硝煙的戰爭。”劉瑋説。(新華日報 記者 潘瑞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