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泰興兩千余企業“戴好口罩”抓復工
2月23日淩晨1點30分,泰興市公安局內保大隊燈火通明,一排排液晶顯示屏前,工作人員正利用大數據平臺對揚子鑫福造船公司近6000名返崗員工的信息進行核對。短短3小時就完成篩查,為企業快速復産織密安全網。
面對疫情防控的新形勢,泰興市要求每個企業做到“戴好口罩”抓復工。目前全市在産工業企業2155家,其中連續性生産企業45家,提前復工企業28家,2月10日後已復工企業2082家。泰興市委書記劉志明説,全市科學研判、精準評估,推動企業有序復工、錯時復工、安全復工,確保復工、防控“雙勝利”。在對返泰返企職工的篩查管理上,跳出傳統“人海+人腦”的思維,充分利用“互聯網+”助力疫情防控和復工。跨部門資源融合,激活市場監管、工信、供電、公安等單位掌握的大數據,實現精準復工、精細服務、精確管控。
與時間賽跑,與疫情抗爭。身份證、員工證、進門證“三證必備、三證相符”方可進廠, 員工全部佩戴口罩、上崗前先測體溫,食堂實行分餐制、廠區每天消毒……這是泰興復工企業的“標配”。泰興市副市長錢軍説,該市啟用“泰企通”企業電子通行證,借助信息化手段,加強復工企業管理服務。經批准復工及連續性生産的企業只要將相關信息登記上傳至工業復工信息管理系統,可立即生成企業電子通行證,“一企一碼”實現復工企業相關信息共享共用,為科學防控提供數據支撐。
符合復工條件的企業一個不卡、不符合的一個不放。該市還運用供電大數據為企業疫情防控提供“硬核”保障。一家個體服裝企業老闆在沒有對員工進行健康安全檢查的情況下,正月十五“關起門”來復工。該市供電公司通過用電數據監測平臺,立即將相關信息提交給市疫情防控指揮部,工信部門立即責成該企業停工檢“疫”。根據企業生産用電情況監測,該市已及時下發規範復工提醒函16件,並第一時間對企業進行了復工條件核查。
除了“大數據”監測,安排“駐廠員”蹲點服務。泰興市按照部門職能、企業性質,為企業配備1016名駐廠員,在協助企業落實防控主體責任的同時確保企業原料進得來、産品運得出、生産正常有序,及時幫助企業解決用工、融資等開工難題,讓企業在疫情面前安心生産,堅定發展信心。至目前,駐廠員共為企業職工協調31萬隻一次性防護口罩,協調企業運輸口罩短缺原材料12噸,可供生産一次性醫用口罩200萬片。而在企業圍墻外,全市7350名專、兼職網格員,1156名網格長投入到疫情防控一線,通過統一調度網格化社會治理平臺,做到宣傳全覆蓋、排查全方位、防控全時段。
隨著復工企業越來越多,“網上辦,掌上辦”成為企業首選,24小時“不打烊”的網上審批成為泰興政務服務常態。目前,該市行政審批局不見面網上辦理事項有17類個人服務、30類法人服務。市人社局通過“不見面”業務辦理指南,將一年一度的新春萬人人才招聘會搬到網上,吸引本地勞動力就近就業。
疫情防控期間,製造業面臨復工人數不足、物流受限、原材料供應難等考驗。在泰興,一批企業通過“智慧”賦能,運用科技力量拉升企業復産率。在華騁科技公司儀附貼片車間,整個全自動生産線上,3名戴著口罩的技術員按章操控各自的設備,運轉2個小時就相當於10名工人一天的工作量。“把挑戰變成機遇”,泰興市工信局局長燕榮華説,通過實施智慧化改造和“機器換人”,全市機電行業規上企業生産設備數字化率為40%,自動化流水線160套、工業機器人200台以上,相關企業運營成本降低22%以上,産品研製週期縮短27%以上,生産效率提高30%以上。(新華日報 記者 趙曉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