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穿梭在武漢4家醫院默默“排雷”,江蘇第一批援鄂醫療隊近兩月無一人感染 為147名江蘇醫護築起“防護墻”

嚴秀芳在工作間隙。 南醫大附屬逸夫醫院 供圖
有這樣一群白衣戰士,穿梭在各家醫院角角落落,為醫務人員感染“排雷”,為疫情防控築起堅實的“大壩”。南京醫科大學附屬逸夫醫院院感專家嚴秀芳就是這樣一位“排雷”人,作為第一批江蘇援湖北醫療隊員,54歲的她已經在武漢一線奮戰40多天了。
奔走4家醫院,構建起院感“鋼鐵防線”
嚴秀芳共援助武漢4家醫院,主要援助的醫院是江夏區第一人民醫院和江夏區中醫院,她的工作是負責感染控制。另外她應邀指導江夏區大花山方艙醫院和武漢僑亞博愛康復醫院的感染控制工作,成為深入這些醫院的“排雷”第一人。
到達武漢後,嚴秀芳走遍這4家醫院的角角落落,尋找可能存在的感染隱患。1月28日,嚴秀芳來到江夏區中醫院進行現場查看及指導。她共梳理出9個方面需要改進的意見,並列出具體可行措施。江夏區中醫院院方非常認可並立即做出改進。她建議因地制宜,用四個集裝箱佈局成“三區兩通道”,以符合感控要求。
所謂“三區兩通道”是指:清潔區、潛在污染區、污染區、工作人員通道和病人通道。
從醫護人員進入江夏區第一人民醫院開始,每個環節嚴秀芳都要實地查看,手畫草圖,並和其他院感專家一起商討,她建議把30樓的走廊加以隔斷,佈局成“三區兩通道”,另開闢清潔物流通道,把30樓做成感控示範病區,再逐步推廣到其他病區,使各個病區做到同質化感控管理。通過制定醫院和駐地的感染管理制度以及操作流程,張貼上墻並對全員進行培訓和實戰演練,實現人人考核過關,真正做到物理隔離加行為隔離,構建起院感“鋼鐵防線”,為江蘇隊醫護人員安全抗疫掃清了障礙。
時間不夠用,只為“零感染”
白天馬不停蹄,晚上回到住處,嚴秀芳還有很多“功課”要做。
嚴秀芳在自己的房間,用手機集中答覆武漢前線和南京後方對於感控工作的各項疑問,在相關微信群裏與同事溝通一天的工作。接著學習國家最新發佈的防護措施相關規範,她表示,相關措施更新得很快,一定要及時學習,第二天將工作進一步完善。
“就是覺得時間不夠用,有許多事情需要我去做,一定要守護好醫護人員,守護好患者。”嚴秀芳説。她從早到晚馬不停蹄工作,女兒想聯繫媽媽,經常聯繫不到。在女兒眼中,媽媽從來都是那麼忙碌,家裏的床頭櫃上都是媽媽的院感專業學習資料。
40多天奮戰,147人無一感染
1月23日晚,在接到江蘇省衛健委組建第一批支援湖北醫療隊的通知後,她第一時間報了名。嚴秀芳的丈夫是轉業軍人,同時也是南京醫科大學附屬逸夫醫院急診醫學科副主任,全力支持妻子奔赴前線。她在武漢前線,他在南京後方,都奮鬥在抗擊疫情最前沿。她的女兒剛從國外回來,本想有時間多陪陪父母,但是嚴秀芳對女兒講:“媽媽是一名老黨員,在患者有需要的時候責無旁貸,首當其衝!”
1月25日大年初一晚上,嚴秀芳剛過完54歲生日,作為女兒,她來不及同年近九旬的父母告別,作為母親,她和剛回國的女兒才團聚5天,而作為南京醫科大學附屬逸夫醫院感染管理科主任,嚴秀芳帶著其他五名“戰士”義無反顧地踏上開往武漢的列車。在向武漢進發時,她暗暗下決心:“打勝仗,零感染,回來時一個也不能少。”
經過40多天奮戰,嚴秀芳的工作受到援助醫院的一致好評,徹底扭轉了醫務人員被感染的局面。江夏區第一人民醫院與江夏區中醫院分別送以錦旗表示感謝。江蘇第一批醫療隊援助武漢已近兩個月,147人無一人感染。(南報融媒體記者 李花 余夢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