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農業銀行2_fororder_農行 wKgAZV7OJmWASlfCAAFsz0eKZ8E583
“不屈的人類”主題微視頻全球網友互動徵集啟事_fororder_b04e067ebed9be115af9e70d8e325b5江蘇銀行_fororder_江蘇銀行_1200x80
南京國博_fororder_國博bannner4
蘇州古典園林獅子林_fororder_wKgAZV7jAtiAe7jwAABTgj-R2kk560沙洲優黃_fororder_沙洲優黃_370x80
首頁 >> 江蘇首頁 >> 創新江蘇 >> 正文

大運河文化帶建設中的“揚大智慧”

2020-04-29 11:50:33    來源:新華日報     責編:宋姝君    

  1月初,揚州大學新聞與傳媒學院副教授楊健帶領學生團隊再次出發,走訪考察長江以北的大運河蘇北段遺産點。2019年9月,由楊健指導的學生團隊製作的“全景運河(揚州段)”影像庫在線發佈,形成了一份科學而完備的大運河揚州段影像記錄。

  近年來,大運河文化帶建設研究院揚州分院在揚州大學揭牌成立;學校主辦首屆中國大運河文化品牌傳播國際論壇,匯聚海內外近百名專家學者共商良策;啟動“大運河文化帶建設數據庫”建設項目,7個專題數據庫將與沿運河政府、高校、社會組織共建共享……

  作為國內較早研究大運河文化、參與大運河申遺和投身大運河文化帶建設的高校之一,自2018年以來,揚州大學深化服務大運河文化帶建設的行動不斷提速,一批有影響的研究成果相繼涌現。

  “歷經千載的大運河和獨特的地方文化不斷滋養著揚州大學的發展,我們將全方位參與大運河文化傳承、利用、保護,努力推動學校服務大運河文化帶建設走在全國高校前列。”揚州大學黨委書記、中國大運河研究院院長姚冠新教授説。

  校地共建打造“特色智庫”品牌

  早在2017年4月,揚州大學就成立了“中國大運河研究院”,成為全國首個校地共建的大運河研究智庫。

  “學校重點打造運河沿線城市的經濟、文化、社會發展、運河保護以及世界運河數據庫矩陣,整合多方資源,組建特色智庫,為政府決策提供智力支持。”該研究院副院長黃傑介紹,學校現有淮揚文化研究中心、蘇中發展研究院、中國大運河研究院、大運河文化帶建設研究院揚州分院等4個涉及大運河領域的研究機構和智庫平臺,近兩年為國家、省市相關政府部門提供智庫報告30余份、出版專著13本。在近3年發佈的《中國大運河藍皮書》中,該校中國大運河研究院研究員劉懷玉等撰寫的3篇報告被完整收錄。

  黃傑和大運河的故事要追溯到2005年。“在一次調研中,我發現運河沿岸文化遺産破壞嚴重,周邊環境較差,令人震驚。”黃傑説,此後他便積極參加全國文史學者“搶救大運河”集體呼籲工作,並全力投身大運河申遺進程。

  2017年全國兩會期間,由黃傑的研究成果提煉而來的建設“大運河經濟帶”的建議轉化為提案,並被全國政協列為重點提案。當年6月,黃傑發表了《建設大運河文化帶,講好中國大運河故事》的研究文章,在全國首次全面系統地闡述了建設大運河文化帶的重要意義,引起熱議。

  “靠母親大運河滋養的江蘇人,對保護她總有一種內生驅動力和高度自覺。”該校蘇中發展研究院副院長宋桂傑説。她連續兩年參加由國家文物局啟動的大運河遺産保護專項調研工作,走遍運河沿線8大省市的58個遺産點,帶領研究團隊形成《2017大運河遺産專項巡查及監測管理》等研究報告,為沿線運河城市持續推進保護管理工作提供了依據。

  “在推進大運河文化帶建設過程中,我們必須面對生産、生活、生態如何協調發展的問題。”羅雲建是該校從事城市生態學研究的青年教師,目前他正在利用遙感影像等開展“大運河江蘇段沿線城市空間形態”研究,希望尋找到兼顧大運河保護和城市發展的協調模式。

  做好助推“淮揚文化高地”的“特色文章”

  “淮揚文化是大運河流淌伴生的文化,揚州是淮揚文化孕育、形成、發展的核心區域之一,揚州大學在淮揚文化研究中一直保持著傳承和創新。”江蘇省史學會會長、該校淮揚文化研究中心主任周新國,從事揚州學派等研究近40年,先後主持國家級、省部級研究項目30余項。由他主持的國家清史工程《清宮揚州禦檔研究》,堪稱清代揚州社會的縮影。《清宮揚州禦檔》一書曾獲得全國優秀古籍一等獎。

  淮揚文化研究中心成立於2011年,是江蘇高校哲學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自成立以來,研究中心依託中國近現代史博士點和歷史學一級學科碩士點,連續承接國家級、省部級課題研究50余項,出版學術著作60余部,發表論文500余篇,獲部、省級以上獎勵14項。其中,“淮揚文化研究文庫”系列,共出版圖書30余種。

  “作為大運河的兒女,我們有責任提筆為母親河描述真實的歷史面貌。”曹金華已年近古稀,作為淮揚文化研究中心的一員,由他參編的《中國大運河史》成為國內首部以大運河為主題的綜合性通史專著,獲得了江蘇省第八屆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獎。

  從為南水北調東線工程提供技術支持,到為“江淮生態大走廊”建設提供智力支撐,近年來揚州大學在整合人文社科領域科研力量的基礎上,融入水利、環境、生態、園藝等學科資源,形成了包括鹽商文化、運河産業文化、運河非遺文化、運河美食文化、運河水利、運河生態與園林景觀等多個研究方向“百花齊放”的研究格局,為運河文化和淮揚文化的研究與創新書寫了新篇章。

  2018年5月,由該校主辦的集刊《淮揚文化研究》(第一輯)正式出版,從歷史學、哲學、社會學、文化學等多角度聚焦淮揚文化和大運河文化研究。2019年9月,該集刊第二輯也已順利面世。

  奏響大運河文化傳播的“交響曲”

  “修一條河,一條夢中的河,這是我此生最美的夙願……”在首屆大運河文化旅遊博覽會上,歌劇《運之河》再度華麗亮相。劇中男主角“隋煬帝”的扮演者正是該校音樂學院張美林教授。

  6年前,張美林攜《運之河》遠赴歐洲巡演,從日內瓦到布魯塞爾、從羅馬到米蘭,3國4城8場演出,成功地在國際舞臺上用世界語言傳播了中國文化。走下舞臺,張美林帶領青年研究團隊正在開展大運河流域的民歌研究。

  運河文化需要挖掘,運河文化更需要傳播。近年來,揚州大學先後與揚州市政府、世界運河歷史文化城市合作組織(WCCO)、江蘇省社科聯等聯合舉辦了2018年世界運河城市論壇立法保護分論壇、江蘇大運河文化帶探訪之旅、中國大運河文化品牌傳播國際論壇等大型活動。

  2019年5月,首屆中國大運河文化品牌傳播國際論壇吸引了來自美國、澳大利亞、英國和中國的近百名專家學者齊聚一堂,為大運河文化品牌傳播建言獻策。今後,該論壇將每年在揚州舉辦。

  “運河影像庫的建設對於運河遺産保護、運河文化傳承、運河品牌傳播都有重要意義。我們希望盡可能全面地記錄大運河全線的風土人情。”楊健説,去年暑期,他指導該校攝影、美術等專業的大學生組建了“映運而生”影像運河項目實踐團隊,利用VR、全景等新興技術手段,為大運河建立靜態圖像庫、動態影像庫和新媒體影像庫。目前,該團隊已完成了揚州、淮安、宿遷等地大運河遺産點及重要節點的拍攝工作,下一步的拍攝計劃將從江蘇省內拓展至省外。

  “未來我們將打造以一個大運河智庫研究院、一個淮揚文化研究中心、一個大運河數據庫、一本淮揚文化集刊、一個大運河文化論壇、一批大運河特色學科為內涵的‘六個一’工程,整合資源、協同發力,為寫好大運河保護、傳承、利用這篇大文章,貢獻揚大智慧。”姚冠新説。(新華日報 作者 虞璐 吳錫平)

  

國際在線版權與信息産品內容銷售的聲明:

1、“國際在線”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授權,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獨家負責“國際在線”網站的市場經營。

2、凡本網註明“來源:國際在線”的所有信息內容,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國際在線”自有版權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國際在線專稿”、“國際在線消息”、“國際在線XX消息”“國際在線報道”“國際在線XX報道”等信息內容,但明確標注為第三方版權的內容除外)均由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和銷售。

已取得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權的被授權人,應嚴格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不得超範圍使用,使用時應註明“來源:國際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任何未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簽訂相關協議或未取得授權書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均無權銷售、使用“國際在線”網站的自有版權信息産品。否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將採取法律手段維護合法權益,因此産生的損失及為此所花費的全部費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師費、訴訟費、差旅費、公證費等)全部由侵權方承擔。

4、凡本網註明“來源:XXX(非國際在線)”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此類稿件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5、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30日內進行。

右上_fororder_微信圖片_201909181745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