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雖躋身“中國名茶”,卻在外聲名不顯——雨花茶,“名茶”亟待成“名牌”
南京雨花茶是“中國十大名茶”之一,因其獨特的“松針”葉型和清香高雅的口感,贏得許多喝茶愛好者追捧,為綠茶炒青中的珍品。
不過,與老牌名茶蘇州碧螺春、受市場追捧的溧陽白茶等“新貴”相比,走出江蘇,普通大眾對已有60年曆史的南京雨花茶認知和接受度似乎還不高。2020年南京雨花茶市場表現如何?小小雨花茶,如何成長為大品牌?
梅茶間作,形成獨特花香
地處南京鍾山風景區內的中山陵茶廠,是南京雨花茶的創始地。5月26日上午新華日報記者走進茶廠茶園,近千畝茶樹已完成剪接,工作人員告訴新華日報記者,目前已進入淺耕養護環節。
“雨花茶裏還真是有‘花’的。”中山陵茶廠廠長李峰告訴新華日報記者,中山陵茶園將茶樹種植于梅花之間,在全國首創“梅茶間作”模式——早春梅林花枝繁茂,形成恰到好處的遮擋。梅花怒放時,正值茶芽萌發,茶葉通過吸附梅花香氣形成獨特的花香。梅花凋謝後,又為土壤增添了養料。
李峰説,2020年茶廠計劃在高淳和溧水開闢兩座新基地,儘管茶廠越來越好,但採茶工、制茶工相對不足。茶葉採摘必須在清明前後,採茶的時候要求一芽一葉,這些必須手工操作。3月20日春分當天,鍾山雨花茶正式開採。近千畝茶園,每人每天採茶10小時,最多能採4兩鮮葉,夠炒制1兩雨花茶。受疫情影響,2020年只招了100名採茶工,最多時達到180人。
與採茶同樣辛苦的制茶環節又多了一層技術門檻。“雨花茶炒制,每個步驟都有嚴格標準。”中山陵茶廠老員工、省級非遺項目雨花茶炒制技藝代表性傳承人鄭素芬向新華日報記者演示説,鮮葉要先攤晾兩個小時充分“萎凋”,然後放入180℃左右的炒鍋中“殺青”,通過不斷翻搓、與鍋均勻接觸,讓鮮葉散發掉水分,去除青澀味。然後揉捻,先輕後重再輕,使茶葉結塊成型。最難的是抓條,要把一個軟軟的葉子抓成針形。炒一斤茶葉起碼要三四個小時。
2000年前後,機器炒茶已代替手工,但機器無法實現高端的手工技藝。雨花茶炒制技藝傳承至今已有六代,已退休的鄭素芬現在仍忙著帶徒弟。不久前舉行的南京市雨花茶手工炒制大賽上,雲集了25家雨花茶生産企業的50多名制茶高手。入行6年、29歲的制茶師舒爽感慨,現場很多炒茶師傅從業時間比他年紀都大。
産量有限,基本上在本地消化
每年新春,“第一鍋”雨花茶價格總是會受到外界關注,數年前曾經炒到上萬元一斤,新華日報記者調查發現,最近幾年價格已逐步回歸理性。
李峰介紹,由於2019年乾旱,2020年雨花茶總産量有所下降,但對茶葉品質本身影響不大,同時價格跟往年持平。翻看中山陵茶廠的報價表,既有400克3000多元的“珍品雨花”,也有500克200元的普通茶。電商京東,一級“鍾山牌”南京雨花茶200克禮盒裝要660元。網店客服説,這個價格已維持了幾年。
走進南京雲錦路的天福茗茶店,新華日報記者獲知,本地人還是非常認可雨花茶的。店主説,春茶根據採摘時間不同,清明節前採摘的叫“明前茶”、穀雨時節前採摘的叫“雨前茶”。相對而言,老茶客會選擇“雨前茶”,“‘雨前茶’茶葉內含物積累比較豐富,茶味更濃,也更耐泡,性價比更高。”
雨花茶的名氣為何在外地就沒有那麼大了呢?李峰認為,一方面雨花茶與龍井、碧螺春相比,還算“年輕”;另一方面,南京雨花茶畢竟産量有限。全市原産地保護單位有30多家,做雨花茶的有100余家,産量在本地基本就能消化掉。
南京市農業農村局蔬菜園藝處處長李麗介紹,受疫情、天氣等因素影響,2020年雨花茶茶葉産量比往年約減産兩成,産量在600噸左右。但2020年銷售情況非常好,目前已賣完九成,“除了高檔茶,我們要求各大茶園做一些中檔茶、低檔茶,讓普通老百姓也能買得起、喝得起。”
品牌化發展,變“名茶”為“名牌”
茶産業已是南京都市農業的主導産業之一。目前,南京茶園面積已達12萬畝。“南京市圍繞‘雨花茶’做文章,持續開展茶園綠色防控、標準化和高效特色茶園建設,採用手工生産引領、全程智慧化機械生産跟進,組織舉辦雨花茶文化節、雨花茶品質擂臺賽等活動,推動南京雨花茶從‘名茶’向‘名牌’邁進。”李麗説。
品牌化,是雨花茶必須走的産業方向。目前,雨花茶正在申報國家級非遺,同時還向農業農村部申報國家級農産品地理標誌。“如果申請成功,雨花茶不僅能享受到更多政策上扶持,還能更好地走上品牌化發展之路。”江蘇省茶葉學會相關人士介紹,已獲得國家農産品地理標誌的“天目湖白茶”,早在2018年,當地茶企就組成“天目湖白茶集聚區”,做大做強天目湖白茶品牌。
目前,南京市雨花茶加工企業眾多,但生産的茶葉品質參差不齊。業內認為,既需整合資源,形成品牌合力,也需建立規模化智慧化加工中心,促進全市優質鮮葉的市場流通。“我們希望通過扶持龍頭企業,打造出年産值億元的茶企,發揮‘領頭雁’效應,讓雨花茶這張‘南京名片’走得更遠、打得更響。”李麗説。
業內人士認為,在雨花茶産量有限、短期不會大面積擴産的現狀下,叫響南京雨花茶品牌,還需通過“文旅+”,聚合一條更長、更高附加值的雨花茶産業鏈。將茶文化與鄉村旅遊結合,促進茶産業三産融合。江寧的黃龍峴茶文化村、高淳青茶空間最美茶園,都是很好的例證。(新華日報 記者 付 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