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黃海蛟龍 踏浪而立 全國首座陸海域結合液體輸送管廊完成陸域段交付


黃海之濱,長龍臥波,逶迤壯闊。在憑海臨風的江蘇最大海港、我國沿海主樞紐港和能源外運的重要口岸——連雲港港,一條連接海陸兩域、全長11.2公里的液體輸送管廊,不日將橫亙于碧波萬頃之中,同時串聯起海域內2個30萬噸級原油泊位、4個液體散貨泊位。
海天朦朧處,“黃海蛟龍”淩空而起!作為全國首座陸域海域結合的液體輸送管廊,中建安裝承建的連雲港港徐圩港區液體散貨區公共配套起步工程管廊項目,主要為連雲港港徐圩新區石化産業基地提供運輸服務,建成後預計年液體運輸量達5000萬噸以上,將加快推進連雲港建成“一帶一路”戰略支點城市,推動千億級臨港産業振興發展。蘇杭分公司承擔7.64公里陸域段土建基礎結構、鋼結構施工及3.56公里海域樁基段鋼結構施工任務。
趕潮水,搶工期,面朝大海,大幹快上。中建安裝建設者們只爭朝夕,以海的豪情築海上“鋼鐵長廊”。5月20日,項目陸域段順利中交,海域段鋼結構安裝完成30%,預計6月底完成整體中交。
踏浪而立,創新搭建全國首例“會長高”的管廊
項目陸域段為填海造陸形成的拋石斜坡堤,水下地貌為淤泥質淺灘,軟土層較厚。在斜坡堤上搭建運輸管廊,若採取傳統的樁基基礎施工方法,需採用衝孔等手段,要將樁基穿過上部拋石層再打入天然土層,長時間記憶體在沉降和水準位移的風險,導致輸送管道變形而影響液體運輸,且樁基工程量巨大,嚴重增加施工成本。項目團隊依據動態可調節管架系統方案,成立技術攻關團隊和專題研究組,聯合“會診”研究優化施工方案,將原本由基礎結構入手改為調整上部管架結構。項目團隊收集大量現場數據,經過無數次對比試驗、反復論證和合理優化,歷時3個月,最終形成一套完整的動態可調節支架的設計、製作和實施方案,推出代替鋼結構柱腳的新型可調式柱腳,使沉降、位移對管道及管架的影響降至標準範圍。陸域部分標高調節範圍在幾毫米到十幾釐米,陸海結合部最大高差可達1.1米。
這是國內首次在斜坡堤上採用鋼筋混凝土筏板基礎結合上部可調節支架的方式建管廊,這項創新成果為軟土地基上的管廊採用天然基礎提供有力的實踐依據,也大大提升了經濟效益。
以愚公移山之志,積跬步而至千里
這座海上“鋼鐵長廊”鋼結構總量1.6萬餘噸,施工面長,體量大,中建安裝團隊以愚公移山之志,全力以赴拉動項目建設“進度條”。項目部將陸域段分為55個標準段、3個通道段和3個調節段,採用雙流水劃區域施工作業法,在垂直和水準平面同時展開施工作業,如“拼積木”般將其串聯為一體。
為避免鋼結構安裝誤差,項目部每月都要到距離現場30公里外的原始基準點進行放線復核。在過程中嚴格執行“三檢制”,即“班組自檢、互檢和外檢”,並利用超聲波探測設備對每條焊縫進行檢測。項目團隊堅守品質“生命線”,不合格的構件必須清除出場,不合格的工程必須推倒重來,焊縫合格率達到100%。
劈波斬浪,築就“鋼鐵長廊”
海天交融,風起浪涌,這是海域施工現場最真實的寫照,六七級風力對建設者來説早習以為常。僅2019年,項目就遭遇極端天氣38期,最大風力達11級以上,強對流天氣更是不計其數。向海而生,就得先“征服”大海!項目團隊對水文、氣象等情況進行實時監測和預報,避開惡劣天氣,合理安排施工時間,集中力量對重大節點實施連續搶工。面對突如其來的大風和暴雨,迅速組織人員進行現場拉網式隱患排查,常連夜逐個加固已安裝的鋼結構地腳螺栓。
大浪帶來了海洋垃圾與大量積水,引起施工路面堵塞,阻礙施工進展。項目團隊採取“治”“疏”“排”相結合的方式,設立岸線保潔員,及時清理海洋垃圾和積水。項目部將海上施工改為半陸地施工,將切割、焊接、打磨、防腐等系列工序提前在陸域預製加工廠裏完成,再運送至海上進行吊裝焊接就位。沒有淡水,就一車車從外面運;沒有信號,就用對講機溝通;沒有電,就用發電機自己發電……中建安裝鐵軍攻堅克難,用匠心堅守品質,助力“鋼鐵長廊”踏浪而立。(新華日報 作者 王燦華 沈茹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