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聞       |       城市遠洋       |       老外在甘肅      |       直觀中國       |       視界      |       原創       |       熱點專題       |       文旅          
祁連山下是我家 | 張掖甘州黑河林場:從戈壁荒灘到生態綠洲的蛻變
2025-09-15 17:05:58來源:中央廣電總臺國際在線編輯:王奇英責編:薛陽

  近日,“祁連山下是我家”第二季河西走廊經濟帶生態保護和高品質發展媒體行採訪團走進甘肅省張掖市甘州區黑河林場。曾經風沙肆虐、植被稀疏的戈壁荒灘,如今已變身綠意盎然的林海,黑河林場用實際行動書寫著生態改善與保護的動人篇章。

祁連山下是我家|張掖甘州黑河林場:從戈壁荒灘到生態綠洲的蛻變_fororder_張掖黑河林場 (16)_AI看圖

張掖甘州區黑河林場 供圖 甘州區委宣傳部

  張掖市甘州區黑河林場自2020年11月正式成立以來,斬獲多項榮譽,2022年8月獲評全國綠化先進集體;同年11月被評定為國家級森林康養試點建設基地;2023年9月榮獲“十佳林場”稱號;2025年5月被確定為省級保障性苗圃。

  之前,黑河西岸乾旱缺水、立地條件惡劣,被稱為“石頭灘”,造林難度極大。為改善生態環境,黑河林場探索創新出“改地樹”的生態修復模式:跨區域調配土方,在3.8萬畝造林區域均勻覆蓋1米厚種植層,累計覆土1800余萬立方米;同時,敷設1600公里灌溉管網,運用“管灌、噴灌、滴灌”等節水灌溉技術,實現精準灌溉。針對西北地區造林窗口期短的問題,林場又提出“四季造林”構想,打破傳統造林季節限制,開啟春夏季為主、秋冬季為輔的造林新模式,年均造林效率提升40%。經過6年不懈努力,黑河(甘州)段西岸完成人工造林6萬畝,累計栽植各類苗木2000余萬株,苗木成活率達92%,植被覆蓋率從不足5%躍升至65%,成為西北乾旱區生態治理的典範。

祁連山下是我家|張掖甘州黑河林場:從戈壁荒灘到生態綠洲的蛻變_fororder_張掖黑河林場 (13)_AI看圖

張掖甘州區黑河林場 供圖 甘州區委宣傳部

  在生態修復的同時,黑河林場也注重基礎設施建設。面對資源稀缺,林場主動與各級主管部門溝通,爭取到20多個項目支持,內容涵蓋道路升級、造林補貼等多個方面;通過項目實施,打造2000畝林苗一體化示範區,擴建450畝保障性苗圃,培育1000畝特色經濟林基地。新建、改擴建13處管護站點,鋪設115公里林區道路,安裝4套智慧防火監控系統,構建起全方位立體化的林區管理保護網絡。

  為確保造林成果,林場構建全鏈條管護新模式。制定季節性管護計劃,化段包乾,分片養護,工作人員認真做好林木的灌水、除草等精細化管護工作;針對缺水區域,新建供水提灌站,研發“滴灌+覆膜”節水技術,使苗木年均節水30%,新植樹木成活率達95%以上,保存率達92%以上。引進智慧化“森林眼”監測系統,與周邊村社建立聯防機制,連續6年森林火災“零事故”。此外,林場還通過“線上宣教+線下演練”提升周邊村民防火意識。

  如今的黑河林場,積極探索轉型發展之路,構建林業産業新生態,依託自身生態優勢,將傳統林區升級為3A級黑河生態景區,年接待遊客量達80萬人次,旅遊收入超150萬元。同時,重視碳匯經濟,引進智慧林業監測系統測算林區碳匯儲量,開展碳匯公益造林活動。2022年,林場助力張掖市與西部碳匯公司達成首筆碳匯交易,收益400萬元,實現“生態管護—碳匯生産—交易變現”的綠色經濟閉環,此外,還創新推出“碳匯研學遊”項目。

祁連山下是我家|張掖甘州黑河林場:從戈壁荒灘到生態綠洲的蛻變_fororder_張掖黑河林場 (1)_AI看圖

張掖甘州區黑河林場 供圖 甘州區委宣傳部

  未來,黑河林場將繼續深化“林旅+”與“生態+”發展模式,探索生態産品價值實現路徑;通過“項目支撐+科技賦能+業態融合”,豐富壯大森林康養綜合體;推動林業、旅遊、文化等産業深度融合,滿足遊客多樣化需求。甘州區黑河林場也將在生態改善與保護的道路上不斷前行,為築牢西部生態安全屏障貢獻力量。(文/圖 馬心雨)

國際在線版權與信息産品內容銷售的聲明

1、“國際在線”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授權,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獨家負責“國際在線”網站的市場經營。

2、凡本網註明“來源:國際在線”的所有信息內容,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國際在線”自有版權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國際在線專稿”、“國際在線消息”、“國際在線XX消息”“國際在線報道”“國際在線XX報道”等信息內容,但明確標注為第三方版權的內容除外)均由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和銷售。

已取得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權的被授權人,應嚴格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不得超範圍使用,使用時應註明“來源:國際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任何未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簽訂相關協議或未取得授權書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均無權銷售、使用“國際在線”網站的自有版權信息産品。否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將採取法律手段維護合法權益,因此産生的損失及為此所花費的全部費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師費、訴訟費、差旅費、公證費等)全部由侵權方承擔。

4、凡本網註明“來源:XXX(非國際在線)”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此類稿件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5、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