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部新聲去復還?唐三彩駱駝載樂俑“奏唱”之謎

2018-12-04 10:11:39|來源:新華網|編輯:李妍|責編:趙瀅溪

  駝鈴悠悠,絲路漫漫,一曲唱盡千年事。

  一尊昂首挺拔的駱駝,佇立在陜西歷史博物館展廳中。這裡燈光幽暗,靜謐無聲。

  駱駝背上載著一支八人的歌舞樂隊。七位樂手各執一樂器圍坐一週,中間一位體態豐腴的女子,長身玉立,朱唇輕啟

  一曲始自千年前盛唐時期的舞樂仿佛已悠然響起,穿越時空,震撼人心。

  這尊唐三彩駱駝載樂俑留下來的,一支千年前的“巡迴樂團”舉行“街頭演唱會”的瞬間。這樣一支“巡迴樂團”當年是否會出現在長安坊市?他們又如何穿越時光而來?他們奏什麼樂?唱什麼歌?

  這尊唐三彩駱駝載樂俑1959年現身陜西省西安市西郊中堡村的唐墓中。它通高58釐米,長41釐米。它凝固的瞬間,令人遐想無限。

  自從張騫通西域開闢絲綢之路後,中國內地與中亞、西亞和歐洲的交流就以此為動脈流動不絕。樂俑所持樂器基本出自西域,而演奏及舞蹈者皆為漢人。西安音樂學院教授曾金壽説,他們演奏和歌唱的,很可能是流行于開元天寶年間的“胡部新聲”。

  這是展示于陜西歷史博物館的唐三彩駱駝載樂俑。1959年,這尊唐三彩駱駝載樂俑發現于西安市西郊中堡村的唐墓中,它通高58釐米,長41釐米(8月31日攝)。新華社記者 梁愛平 攝

  胡部新聲有別於純粹的胡舞,傳自河西少數民族地區。在唐代,西域的西涼、高昌、龜茲、疏勒等地民族音樂已十分成熟,經改造傳入長安後,立即受到人們喜愛。唐玄宗開元二十四年(736年)“升胡部于堂上”,後又專門下詔,令“道調、法曲與胡部新聲合作”。胡部新聲在長安風靡一時。

  這組載樂俑上的“巡迴樂團”,凝固了西域與中原在藝術領域的融合,見證了絲綢之路上文化的傳承與發展。

  七位男子身著圓領窄袖長袍,意興盎然地正在演奏著笛、箜篌、琵琶、笙、簫、管子,樂器門類齊全。據曾金壽介紹,在這些樂器中,既有琵琶、箜篌、管子等來自西域諸國的樂器,也有笙、排簫這些中原樂器。如管子,古稱篳篥,漢代自龜茲傳來,看似古樸簡單卻音色渾厚雄壯,常用於表現邊塞離別之情,如今民樂管弦樂隊仍有使用。而中原樂器笙則更為古老,自周代以來流傳使用至今,在19世紀下半葉傳到歐洲時,對歐洲風琴等樂器産生影響。

  這尊載樂俑中出現的雙峰駝,主要生存在中國、中亞等地,適宜寒冷沙漠氣候,一般體重600公斤左右,能馱載自身體重30%至40%的重物,即100至250公斤的物品。而人均體重如果按照60公斤計算,8人重量已達480公斤。因此有趣的是,儘管看上去是活靈活現的現場還原,但現實中不可能找到能負重八人的駱駝。“駱駝上的舞臺”,只能存在於藝術加工之中。

  整套陶俑係分塑合成,駱駝和樂舞俑獨立塑成,然後組裝,複雜又嚴謹,為中國古代陶俑藝術之極品。唐三彩,是唐代獨特的一種低溫釉陶工藝,因以綠、黃、藍三色為主故名。絕大多數的唐三彩用於殉葬,極少用於日常生活。唐代的厚葬風氣也推動了三彩業的發展,使三彩成就達到前無古人的巔峰狀態。

  陜西歷史博物館陳列展覽部副部長姜濤説:“這尊載樂俑釉色明快華麗,被譽為唐三彩俑中的壓卷之作。它既是唐代文化藝術、製作工藝發達昌盛的重要物證,也見證了絲綢之路上的交流與融合。”(記者姜辰蓉、楊一苗)

國際在線版權與信息産品內容銷售的聲明:

1、“國際在線”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授權,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獨家負責“國際在線”網站的市場經營。

2、凡本網註明“來源:國際在線”的所有信息內容,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國際在線”自有版權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國際在線專稿”、“國際在線消息”、“國際在線XX消息”“國際在線報道”“國際在線XX報道”等信息內容,但明確標注為第三方版權的內容除外)均由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和銷售。

已取得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權的被授權人,應嚴格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不得超範圍使用,使用時應註明“來源:國際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任何未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簽訂相關協議或未取得授權書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均無權銷售、使用“國際在線”網站的自有版權信息産品。否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將採取法律手段維護合法權益,因此産生的損失及為此所花費的全部費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師費、訴訟費、差旅費、公證費等)全部由侵權方承擔。

4、凡本網註明“來源:XXX(非國際在線)”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此類稿件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5、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30日內進行。

友情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