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老造車技藝獲新生 秦川古道再現木輪大車身影

2019-05-10 09:35:55|來源:西安晚報|編輯:王菲|責編:趙瀅溪

  用古法技藝打造的木輪大車

  正在工作的傅平

  “‘走馬拔轄轱轆轉,一步三響活遊锏’‘丈四轅、四尺桄,車枕四五尺五廂’……這些祖傳口訣是車木匠祖祖輩輩的智慧結晶,也是木輪大車的工藝核心所在,不能到我手裏反而丟掉了。”

  今年67歲的傅平,出身於車木匠世家,是“禮義成”木匠舖第五代傳人。作為行業的老人兒,傅平説他既目睹了木輪大車近年由興到衰的巨變,也經歷了由此引發的“英雄無用武之地”困惑,如今趕上了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産保護這班車,也更萌生了把車木匠手藝傳承下去的堅定信念。

  不能讓老祖宗的技藝失傳

  “禮義成”是西鹹新區空港新城北杜鎮老作坊,已有百餘年曆史。

  4月30日下午,記者一行來到“禮義成”木藝坊,古樸的門牌,濃郁的木材香,院內木匠們有節奏的敲擊聲,映襯得木藝坊愈加內斂幽靜,挂滿墻壁的各种老式農具,更是把大家的記憶拉回了上世紀六七十年代。

  “還不到十歲,我便幫祖父扶板凳,年齡漸長後又幫父親熬膠、鑿卯、推鉋子……”傅平出生於1952年,見證了禮義成木匠舖最後的輝煌時期。那時的寬敞作坊、忙碌工匠以及形形色色的工具,讓這個懵懂少年的童年散發著特有的木材香味兒。

  傅平的父親傅可溫是禮義成木匠舖第四代傳人,技藝高超、遠近聞名。傅平自小跟隨爺爺和父親學習木匠技藝,很快掌握了打制硬木轱轆大車及農具的基本技能。1968年,15歲的傅平跟隨父親出門做活兒。由於基本功紮實,傅平的技藝長進很快,還運用現代數學、物理知識解釋校正了先輩們一些關於車木匠活路的經驗性口訣,改進了不少傳統工藝,“18歲時我便獨當一面,帶領堂弟出門做活兒。”

  木輪大車,是農耕時代較先進的交通運輸工具。“過去生産隊拉土、拉麥、拉菜都用這車拉,人們出門趕集也坐這車,闊氣得很。”木輪大車當時也算得上是老百姓的高級豪華車。據説傅平的老夥計梁大千,當年就是用木輪大車將老伴娶回家的。

  直到上世紀七八十年代,關中地區仍在使用木輪大車,只不過部分木質構件慢慢變為鋼鐵構件,木質輪輞也被橡膠輪胎所替代。後來隨著拖拉機和農用三輪車的出現,木輪大車作為運輸工具已才徹底退出歷史舞臺。車木匠的生意也隨之蕭條。暫別車木匠行業的傅平,後來雖然在其他領域事業有成,但依舊對祖輩車木匠技藝無人傳承牽掛於心。

  “木制硬轱轆大車現在幾乎沒人會做了,如果我不重新撿起來並傳授後人,那就真的成為歷史了。不能讓咱老祖宗的技藝失傳。”傅平一直完整地保留著祖輩留下的木匠工具及歷代口傳心授的制車技法和口訣。2014年7月,傅平帶領父親晚年的幾位學徒和新收的幾名弟子重拾舊業,禮義成木匠舖正式複業。

  “車木匠的卯硬三分”

  複業後傅平採用古法技藝,先後打造兩輛木輪大車,每輛車都歷時大半年之久。車廂、車盤、轱轆古樸厚重,整車除了兩個特殊部位用了皮膠和木楔外,其他均用硬卯連接,結構嚴密牢固,造型古樸流暢,真實地還原了秦川古道上的木輪大車風貌。

  “用我父親的一句玩笑話來説就是,別人做的都是植物,我做的都是動物。” 傅平告訴我們,木匠為百工之首。較之於房木匠和小木匠,車木匠的活路更加強調結構科學、尺寸精準、榫卯嚴密。俗話説車木匠的卯硬三分,正是這個道理。

  木輪大車的選料非常嚴格,關中地區常用槐木,各構件的性能要求兼用榆木、梁子木和棗木,而這些材料的乾燥程度也能決定一架車能否製作成功。

  “隔年的輻條,當年的輞,車頭還在樹上長。”這是造車口訣中對木料乾濕程度的要求。意思是車輻條要用最幹的木料,越幹越好,因為車輻條是榫卯結構,木料幹了後會收縮,如果濕度太大無法收縮。車頭的木料要潮濕,隨著木料漸幹收縮,榫卯相應縮小,會保證車輪越來越牢固。

  木輪大車也叫硬轱轆大車、鐵瓦車。給木輪釘“鐵瓦”,就是用燒紅的熟鐵片將車輞外圓箍起來。這是木輪大車製作最為精彩的工序。木與鐵的完美融合全憑工匠對火候的掌握。

  記者黃亞平曾親眼見證過“上瓦”的過程——鐵匠用火鉗將燒紅的鐵瓦放置在槐木輪圈上,頓時煙火四起,再掄起鐵錘一陣猛砸,一旁的木匠迅速地將木輪轉動180度,沉入下面一盆冷水中冷卻,隨著“吱吱”聲響,瞬間升騰起一團團熱氣,整個過程一氣呵成,鐵匠、木匠的完美配合,使得輪圈和鐵瓦牢不可破。

  在傳習祖輩老手藝的同時,傅平還對大車的局部結構做了一些改良,比如改變傳統大車轅尾“虎抱頭”,改為接茬“攝子桄”,使其幫轅端頭不外露,隱蔽接茬,既結實又美觀。對攝子桄榫頭做法的改進,使其保證強度的同時便於安裝。在傅平手中,禮義成逐漸重獲新生。

  瀕危技藝重獲新生

  在渭城區文化館工作人員余淑丹看來,木輪大車是多種技藝的綜合體,它使人們更深刻地了解關中民俗文化。雖然目前木輪大車不再具有交通工具功能,但技藝本身承載的文化傳統和民族情感不容忽視。

  近年,由於國家對非遺保護工作的重視,在當地文化館和省市非遺部門的努力下,木輪大車古法造車技藝被重新挖掘,消失了40多年後,木輪大車的身影又重回人們視野。

  陜西省非遺專家評審委員會委員傅功振説,“木輪大車凝聚了先人智慧的結晶,有著極高的歷史、文化、藝術和科學價值,可以説是農耕時代的活化石。”2016年1月木輪大車入選陜西省第五批非物質文化遺産,目前正在申報國家級非遺保護立項。

  “國家重視非物質文化遺産,這才得以讓木輪大車技藝重新‘復活’。”傅平説,對於非物質文化遺産自己不是很懂,但他知道,製作木輪大車這門手藝不能在他手裏給丟了。目前他正在撰寫《禮義成木輪大車製造法式》,從構件與選料、製作與安裝、加固與裝飾、整體組裝以及其他配件等方面,詳盡地記述木輪大車的製造工藝,並附有配套圖紙和影像資料。這填補了近代以來車木匠文獻資料的空白,改進了車木匠技藝的傳承方式。

  同時,傅平計劃建一個農耕文化博物館,正在將散落于鄉間的舊制車輛農具收集起來,充實到現有的傳統車輛農具展廊。他還打算研究開發傳統車輛農具的微縮模型製作技術,“作為木輪大車製作技藝的傳承人,我覺得肩上責任重大。接下來我要做的是與時俱進,努力把車木匠這項老技藝的傳承之路拓得更寬。”

  非遺挖掘者説傳承

  “真正的保護才剛剛開始”

  木輪大車無疑是農耕文明的“活化石”。從史籍中的輪人輿人和考古看,古代中國使用木輪大車可追溯到三千年前。“車木匠”素有百匠之首的稱號,車輛製作技藝可以説是古代“高科技”,伴隨著人類文明的發展歷史、生産力關係的轉變一直延續至今。本身蘊含的文化價值值得進一步研究挖掘。

  把非遺挖掘出來,列入非遺名錄並不是目的,真正的保護才剛剛開始。傅平把祖輩幾代人口傳心授的木匠技藝和車輛製作技藝完整保留和繼承下來,還撰寫《禮義成木輪大車製造法式》,創新並改進了車木匠技藝的傳承方式。打破傳家模式的圍墻,從傳家到傳世,這份手藝人的匠心堅守給非遺技藝帶來了新的生機。

  —— 王智(市非遺保護中心副主任)

  (文/記者 程慧 王江黎  圖/記者 李安定)

國際在線版權與信息産品內容銷售的聲明:

1、“國際在線”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授權,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獨家負責“國際在線”網站的市場經營。

2、凡本網註明“來源:國際在線”的所有信息內容,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國際在線”自有版權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國際在線專稿”、“國際在線消息”、“國際在線XX消息”“國際在線報道”“國際在線XX報道”等信息內容,但明確標注為第三方版權的內容除外)均由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和銷售。

已取得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權的被授權人,應嚴格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不得超範圍使用,使用時應註明“來源:國際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任何未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簽訂相關協議或未取得授權書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均無權銷售、使用“國際在線”網站的自有版權信息産品。否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將採取法律手段維護合法權益,因此産生的損失及為此所花費的全部費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師費、訴訟費、差旅費、公證費等)全部由侵權方承擔。

4、凡本網註明“來源:XXX(非國際在線)”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此類稿件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5、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30日內進行。

友情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