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遺華州皮影成就人類偶戲的“千年之戀”

2019-05-27 17:40:34|來源:新華網|編輯:王菲|責編:趙瀅溪

  5月23日,華州皮影藝人劉華(右)在華州國際皮影藝術館表演。新華社記者 李一博攝

  新華網西安5月26日電(記者孫波、梁娟、姚友明)平均年齡超過75周歲的5名中國老人,操縱包括人聲在內的18種以上的樂器以及多個皮影,在陜西省渭南市華州區柳枝鎮張橋村的劇場裏為大家獻藝。這個皮影表演團隊,已經在一起合作搭檔了20多年的時間。

  “一口訴説千古事,雙手對舞百萬兵。”76歲的皮影藝人呂崇德唱腔時而婉轉哀怨,時而又雷霆萬鈞。唱念做打間,他熟稔地運用著生旦淨末丑的唱腔一人分飾多角,將一則千餘年前的唐朝故事生動地呈現在觀眾面前。

  皮影戲俗稱“燈影子”,是中國民間廣為流傳的傀儡戲之一。民俗專家劉高潮介紹,皮影源於2000多年前的西漢,成為一種戲曲表演形式也已經有上千年的歷史。西元十三世紀初,中國影戲開始傳播到南亞、阿拉伯地區。2008年,華州區被命名為“中國皮影藝術之鄉”。2011年,皮影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産代表作名錄。

  華州皮影是民間工藝美術與戲曲的巧妙融合。華州皮影經過刮、磨、洗、刻、染、綴等24道工序精工細作,一件成品需要刻三四千刀才能做成。雕刻採用“推皮走刀法”,刀不動,來回推動牛皮,皮影刀口圓潤、線條流暢齊整。

  表演方面,華州皮影團一般只有5人組成,前聲是指揮和主唱,簽手負責在螢幕後操作展示皮影,此外,還有上檔、後槽以及下檔等角色。“傳統的華州皮影少一人演不了,多一人用不到。”劉高潮説,千百年來華州皮影戲以其造型豐富優美,雕刻細膩多變,染彩絢麗厚重,唱腔動聽委婉而興盛不衰。

  想要學習華州皮影戲並非易事。呂崇德介紹説,學徒首先就是要學會操月琴、打手鑼、邊鼓,僅月琴一種樂器,就要學習三年左右的時間。一般的皮影學員都是按照前聲來培養的,前聲這一位置要掌握男女老少的不同唱腔,背誦大段大段的劇本和對白,所以淘汰率很高。

  “皮影表演難學,收入不高,吸引不了年輕人。我們都老了,現在最大願望就是要多培養一些非遺傳承人,也希望年輕人的加入,不斷創新劇本和表演形式,將這些絕活世代傳下去。”77歲的簽手劉華説。

  5月23日,皮影藝人在華州國際皮影藝術館表演華州皮影。新華社記者 李一博 攝

  創新是傳統非遺生生不息的動力。作為華州皮影製作技藝非遺傳承人之一,今年51歲的薛宏權目前正帶領一幫年輕人創作大型多媒體皮影舞臺劇《哪吒傳奇》,並將在少華山景區開啟旅遊演藝。“這部戲將利用聲光電等數字燈光、鐳射投影等新技術,將孝道、掃黑除惡等內容貫穿其中,在舞臺兩側安裝大屏顯示皮影戲後臺操作,讓觀眾從臺前幕後全面了解皮影表演的神秘過程。希望新技術新形式能得到年輕人的喜愛。”薛宏權説。

  薛宏權14歲開始學藝,經過37年的堅守和探索,他逐漸摸索出一套創新發展和創造轉化傳統華州皮影的新方法。皮影製作方面,他更注重皮影觀賞價值的挖掘和展現,引入工筆畫的手法,開發出了皮影擺件、挂件、首飾等文創産品。這些産品越來越多應用於裝飾、裝修等領域,每年的銷售總額超過500萬元人民幣。皮影元素從臺前幕後的方寸之地,更多步入了中國的千家萬戶。

  在皮影戲劇目內容編排上,薛宏權更注重大膽創新。皮影以正面示人跳芭蕾舞、皮影還原著名歌手邁克爾·傑克遜的太空舞步……薛宏權説:“要想把非遺傳承下去,必須要推向市場,讓更多人喜歡、認可和接受。”

  華州宏權影子坊皮影製作工人方淑玲為皮影上色。新華社記者李一博攝

  創新讓非遺“活”起來。市場的需求越來越大,非遺“華州皮影”也為當地年輕人創造了就業崗位。31歲的聾啞人馬浩在薛宏權的影子坊雕刻皮影,媳婦給皮影染色,兩個人每月收入8000多元。

  近年來,陜西汪氏皮影文化傳播有限公司致力於將皮影戲朝産業化的方向發展,包括與各大美術院校合作創作現代藝術作品,參與影視劇拍攝。公司還與一些國際品牌達成跨界合作,將中國傳統的皮影元素應用到它們的品牌設計、櫥窗設計上。

  每年演出近300場,這對呂崇德所在的高齡老漢演出團來説任務繁重,可他甘之如飴。現如今他已經去過全球十多個國家和地區演出。

  華州區委書記霍文軍介紹説,經過幾年的培育及保護,華州皮影已成為華州區主導的特色文化産業。2018年底,全區相關從業人員千余人,有20余個相關企業,年産值總計達3000萬元。

  “只要我的身體允許,只要我還能唱,我就想一直把皮影戲演下去。沒辦法,我對它是太愛了!”呂崇德説。

國際在線版權與信息産品內容銷售的聲明:

1、“國際在線”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授權,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獨家負責“國際在線”網站的市場經營。

2、凡本網註明“來源:國際在線”的所有信息內容,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國際在線”自有版權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國際在線專稿”、“國際在線消息”、“國際在線XX消息”“國際在線報道”“國際在線XX報道”等信息內容,但明確標注為第三方版權的內容除外)均由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和銷售。

已取得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權的被授權人,應嚴格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不得超範圍使用,使用時應註明“來源:國際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任何未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簽訂相關協議或未取得授權書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均無權銷售、使用“國際在線”網站的自有版權信息産品。否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將採取法律手段維護合法權益,因此産生的損失及為此所花費的全部費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師費、訴訟費、差旅費、公證費等)全部由侵權方承擔。

4、凡本網註明“來源:XXX(非國際在線)”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此類稿件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5、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30日內進行。

友情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