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寶“三彩載樂俑”傳奇

2019-07-01 09:13:06|來源:三秦都市報|編輯:王菲|責編:趙瀅溪

  珍藏在陜歷博的唐三彩駱駝載樂俑

  滿臉絡腮鬍的胡俑再現中亞胡人的形象

  珍藏在中國國家博物館的唐三彩駱駝載樂俑 圖為資料圖片

  6月12日,在出席亞洲相互協作與信任措施會議第五次峰會並對塔吉克斯坦共和國進行國事訪問前夕,國家主席習近平在塔吉克斯坦《人民報》、“霍瓦爾”國家通訊社發表題為《攜手共鑄中塔友好新輝煌》的署名文章。文章中提到了一件出土于西安的文物——唐三彩駱駝載樂俑。

  這件唐三彩駱駝載樂俑出土于西安西郊南何村的鮮于庭誨墓。鮮于庭誨是唐玄宗的得力幹將、親信,曾參與平定“韋后之亂”,官至唐右領軍衛大將軍、上柱國。如今,這件文物收藏在中國國家博物館,是該館的四大鎮館之寶之一。2009年美國前總統奧巴馬來華訪問時,曾目睹了這件唐三彩駱駝載樂俑的風采。

  62年前的考古

  讓國寶“重見天日”

  “中國和塔吉克斯坦山水相連,兩國人民友好交往源遠流長。2000多年前,中國西漢張騫鑿空西域之旅,開闢了偉大的絲綢之路,在人類文明交流史上留下了華美樂章。兩國先民互通有無,互學互鑒。在中亞這片廣袤土地上,大唐玄奘、明朝陳誠都留下了友好足跡,索莫尼、魯達基等塔吉克斯坦歷史文化名人的故事也在中華大地傳頌,粟特人多姿的身影成為唐三彩駱駝載樂俑的主角……”6月12日,在出席亞洲相互協作與信任措施會議第五次峰會並對塔吉克斯坦共和國進行國事訪問前夕,國家主席習近平在塔吉克斯坦《人民報》、“霍瓦爾”國家通訊社發表題為《攜手共鑄中塔友好新輝煌》的署名文章。文章中提到了一件出土于西安的文物——唐三彩釉陶駱駝載樂俑。

  1957年2月,在西安西郊南何村發現了一座唐代墓葬,墓地緊鄰氵皂河,多次遭到盜擾。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組織人員對該墓葬進行了搶救性發掘,除墓誌外,出土了風帽俑、騎馬俑、男女侍俑、牽馬胡俑等120余件陶俑,其中就有這件珍藏于中國國家博物館的三彩駱駝載樂俑。“駝身為白釉色,頸部、前腿上部、尾部涂黃色。駝首高揚,站立在長方形托板上,駝峰上放置著一條花毯。”據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的考古專家介紹,這件三彩駱駝載樂俑的駝背上共塑有5個樂俑,左右兩側各坐著兩個,神情專注地演奏胡樂。左面一人彈奏琵琶、一人吹觱篥,右面兩人擊鼓,四人戴著襆頭,身著翻領半袖大衣,腳蹬皮靴。站立在四人中間的是一人髯須濃密、眼睛圓睜、穿翻領綠袍的胡俑,右手前抬,右臂舞袖低垂,嘴正張開,似在合樂而舞並伴以歌唱。

  “胡樂、胡舞的新穎題材,三彩釉的鮮明色調,釉色鮮明潤澤,載樂俑代表了唐三彩的最高水準。”考古專家根據出土墓誌最終確定,出土了120余件陶俑的這座唐代墓葬的墓主名叫鮮于庭誨,是唐玄宗的得力幹將、親信,他“起家拜右衛翊府隊正長上,尋遷右衛明光府果毅都尉”,官至唐右領軍衛大將軍、上柱國,曾參與平定“韋后之亂”。

  胡人藝術家的“大唐夢”

  唐代是中國古代社會的鼎盛時期,絲綢之路聯通唐都城長安與西域,當時各國紛紛遣使來唐,進入長安,盛況空前,“萬國來朝歲,千年覲聖君”,是唐朝對外關係的真實寫照。這些來自西域各國或更遠地方的人們,唐人統稱之為“胡”,遍佈各個階層、從事著各種職業,實實在在地融進了長安人的日常生活中。按照職業的不同,通常可分為胡商、胡姬、胡僧、胡人藝術家幾類。唐三彩駱駝載樂俑所表現的正是當時的胡人藝術家們,他們多數擁有專業技能,來到長安主要從事音樂、舞蹈、演唱、雜技等藝術活動,為長安的精神生活帶來了新氣象。

  在萬國來朝的同時,各國的商人、工匠、僧人、留學生、民間歌手、舞蹈家以及馬戲班子,通過陸路及海上絲綢之路走上幾個月甚至數年來到唐朝,尋找工作、學習、傳法或贏利的機會。美國學者愛德華·謝弗説:“在唐朝統治的萬花筒般的三個世紀中,幾乎亞洲的每個國家都有人曾經進入過唐朝這片神奇的土地”;“唐朝境內人文薈萃,奇貨雲集,突厥王子仔細揣摩著來自阿曼的珠寶商的神情舉止;而日本的參拜者則以驚奇的目光凝視著粟特商隊的商人”。這些來自世界各地的人們聚居在大唐的首都——長安,熱情高漲,渴望實現自己的夢想。法國漢學家謝和耐説:“唐都長安是亞洲所有民族的匯聚地:突厥人、回鶻人、吐蕃人、高麗人、于闐人和龜茲人、粟特人、迦濕彌羅人、波斯人、大食人、印度人、僧伽羅人等。”

  來華胡人追逐的是東方富有幸福生活的美夢,他們的到來為中原大地帶來了異域風情,擁有胡人奴僕的數量甚至成為唐朝王室貴族身份地位的一種象徵。胡人來華與胡風的注入,形成了“胡漢交融”的景象,不僅豐富了當時人們的生活,也為多元一體的華夏文明注入了新鮮血液,促進了民族的融合與文化的碰撞,讓恢弘厚重的漢唐文化變得更加多姿多彩。

  流行長安的雜技“駱駝載樂”

  “唐代百戲留下記載的有盤杯伎、吞劍伎、獼猴緣竿伎、透飛梯伎等,這件唐三彩駱駝載樂俑表現的應該是長安百戲中的一個雜技節目‘駱駝載樂’。”據考古專家介紹,當時在長安城的東市和西市都有專門的百戲班子,他們除自主演出外,也可讓人們花錢雇演。唐玄宗曾“召兩市雜戲以娛貴妃”。

  “唐代高空平衡技巧的表演水準很高,幽州胡女石火胡能站在十層疊放的彩繪坐床上如履平地。唐人的馴獸水準也不一般,披掛華麗的馬匹會在玄宗生日時,為他銜杯祝壽,甚至還有舞象、舞犀這種大型動物的演出。所以,‘駱駝載樂’這種節目,在長安大受歡迎。”專家研究發現,“駱駝載樂”節目集雜技和馬戲于一體,有兩個看點。其一,雙峰駱駝身高一般2米左右,負載力可以達到250公斤,馱載5個成年男子需訓練有素。其二,5位藝人在駝背沒有圍欄的平臺上載歌載舞所展現的高難度技藝。1959年,在西安郊區中堡村一座普通的唐墓中,又出土了一批唐三彩,其中也有一件駱駝載樂俑,這件陶俑其形體雖不如西安西郊南何村鮮于庭誨墓出土的陶俑高大,但所載舞樂俑多達8人,不僅陣容龐大,而且樂器齊全。

  記者在採訪中了解到,鮮于庭誨墓出土的駱駝載樂俑珍藏在中國國家博物館,西安郊區中堡村出土的那件駱駝載樂俑珍藏在陜西歷史博物館,這兩件國寶級文物都被列入了《禁止出境展覽文物目錄》。“從駱駝載樂俑形態、風格分析,可以確定是盛唐時的作品,樂俑所用的樂器基本上都是胡樂,而舞樂者均是穿著漢人衣冠的漢族。”考古學家根據這些特點分析認為,舞樂俑的形象有別於胡舞,應是盛行于唐開元、天寶時的“胡部新聲”。這種“胡部新聲”在西域的西涼、高昌、龜茲、疏勒等地民族音樂已十分成熟,經改造傳入長安後,受到人們喜愛。

  見證絲路上的交流與融合

  記者梳理相關媒體報道發現,早在2009年美國前總統奧巴馬訪華時,曾在人民大會堂近距離欣賞到了7件國寶級文物,出土于西安西郊南何村鮮于庭誨墓的唐三彩駱駝載樂俑就是其中之一。然而鮮為人知的是,唐三彩在最初被發現時,並不“受人待見”。

  1905年隴海鐵路修到洛陽段時,在北邙山出土了一批三彩馬、仕女、枕頭等色彩絢麗的隨葬品,當時人們並不“識貨”,認為它只是個“帶釉的陶器”而已,甚至被當作“瓦器”隨意砸棄。直到經過中國近代考古學的奠基人羅振玉的極力介紹和推薦,這種釉陶器頓時身價倍增,很快成為古董商和文物愛好者爭相收藏的對象。由於史書上對這种經過淘洗的陶土做成的陶器並無明文記載,它的釉色通常有黃白綠三色,人們便習慣叫它“唐三彩”。由此一傳十、十傳百地叫開了。而事實上,唐三彩並非只有三種顏色,中國國家博物館收藏的這件三彩駱駝載樂俑就有黃、綠、黑、赭、紅等多種顏色。

  唐三彩是唐代獨特的一種低溫釉陶工藝,絕大多數的唐三彩用於殉葬,極少用於日常生活。唐代的厚葬風氣也推動了三彩業的發展,使三彩成就達到前無古人的巔峰狀態。後來,在絲綢之路、地中海沿岸和西亞的一些國家也陸續挖掘出類似的器物,尤其是三彩駱駝,後背承載絲綢、馱著樂隊,其中滿臉絡腮鬍的胡俑再現了中亞胡人的生動形象,不禁讓人聯想起當年“絲綢之路”上駝鈴叮噹、大漠落日的情景。

  祝捷 本報記者 趙爭耀

國際在線版權與信息産品內容銷售的聲明:

1、“國際在線”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授權,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獨家負責“國際在線”網站的市場經營。

2、凡本網註明“來源:國際在線”的所有信息內容,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國際在線”自有版權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國際在線專稿”、“國際在線消息”、“國際在線XX消息”“國際在線報道”“國際在線XX報道”等信息內容,但明確標注為第三方版權的內容除外)均由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和銷售。

已取得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權的被授權人,應嚴格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不得超範圍使用,使用時應註明“來源:國際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任何未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簽訂相關協議或未取得授權書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均無權銷售、使用“國際在線”網站的自有版權信息産品。否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將採取法律手段維護合法權益,因此産生的損失及為此所花費的全部費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師費、訴訟費、差旅費、公證費等)全部由侵權方承擔。

4、凡本網註明“來源:XXX(非國際在線)”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此類稿件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5、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30日內進行。

友情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