頻道導航_fororder_廣告1
荊楚大地
新聞熱線:027-88153686
長江入湖北第一關的“疫”線守門員戰疫賽道上有一種漢馬版的暖心服務物業小哥騎單車給居民運套餐 100多斤豬肉挂滿車把隔離點內中風老伴得到悉心照顧 七旬老人“實名”視頻致謝婦女節6名一線工作者講述抗疫故事省扶貧攻堅領導小組印發通知要求 力爭做到戰“疫”和戰貧兩不誤武漢:用愛心打通居民服務“最後100米”父親走了 她沿著父親的腳步踏上防疫一線湖北十堰“90後”女輔警創作漫畫為戰友一線戰疫加油湖北省首批穩崗返還5.53億元 惠及企業10.35萬家武漢:三類地點全部實現“床等人”硚口武體方艙醫院“休艙”【戰疫最前線】除了治療新冠肺炎 疫情中的醫護人員還做了這些暖心的事浦發銀行潘衛東:加速數字化轉型 促企業復工復産 保民生服務暢通江夏區方艙醫院首批23名患者治愈出院碧桂園採購10噸防護物資直飛運抵武漢中共湖北省委統戰部向全省統一戰線成員和統戰幹部發出倡議武漢實現核酸檢測日清日結武漢市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指揮部關於對新冠肺炎治愈出院患者實施康復隔離的通告(第16號)組圖:拿起兒時筆 手繪戰“疫”情湖北省新型冠狀病毒感染肺炎疫情防控指揮部通告江夏中醫醫院170多名患者治愈出院張定宇妻子為新冠肺炎患者獻血漿兩次病危的新冠肺炎患者治愈出院 專家:中醫藥全程干預效果好致在湖北留學生(中、英、法)武漢市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指揮部關於嚴格公共場所疫情防控措施的通告(第13號)209名滯留同胞乘國航包機回家武漢開發區城管隊員24小時待命 每小時給道路橋梁量一次“體溫”武漢見證:急難險重有我子弟兵武漢百萬中小學“線上開學” 特殊典禮開啟新學期湖北交投鄂西高速職工用“五穀雜糧”作畫 為武漢加油祈福武漢市衛生健康委關於全民監測體溫的幾個問題的答覆武漢三種方式強化發熱病人排查社區防控:築牢第一防線寂靜的城市 堅守的市民湖北鄖西:54個寶寶在疫情中平安降生轉運首批患者的車輛抵達火神山醫院武漢市定點醫院病床使用情況(統計時間2020年2月3日23:00)一首《武漢伢》傳遍大江南北武漢市定點醫院病床使用情況(統計時間2020年2月2日23:00)湖北加強疫情防控監督工作 對違紀違法者堅決查處武漢市金銀潭醫院20名患者集體出院17個文藝人共譜《武漢伢》《戰書》如確有需要 武漢將申請進一步延長春節假期武漢市中小學從2月10日開始線上開課武漢市金銀潭醫院院長張定宇用漸凍的生命托起信心與希望武漢協和醫院11名醫護人員病毒核酸檢測轉陰湖北將在3天內擴大防護服等醫用物資産能禁行首日 武漢商超供應有保障武漢雷神山醫院開工 12天內交付

“一路高歌繼續紮根建設這片熱土”——武漢科技大學紅色之旅側記

2019-07-21 16:49:07|來源:中央廣電總臺國際在線|編輯:蘇喜茹|責編:趙瀅溪

【湖北】【CRI原創】“一路高歌繼續紮根建設這片熱土”——武漢科技大學紅色之旅側記

實踐團隊學習“南泥灣”精神 供圖 武漢科技大學城市建設學院團委

  國際在線湖北消息(高鈺姍 通訊員 朱磊):7月18日,武漢科技大學城市建設學院13名師生赴陜西延安“美麗鄉村建設與紅色文化傳承”暑期社會實踐團隊結束了為期8天的延安紅色之旅。活動期間,1名帶隊老師和12名學生來到梁家河村、走進南泥灣、重走抗日古道,參觀紅色經典,傳承紅色基因。

  土窯洞燈影不絕 梁家河精神不滅

  7月11日中午,城建學院暑期社會實踐團隊成員抵達梁家河村。實踐團隊在指導老師朱磊的帶領下開始參觀紅色經典,學習感悟梁家河精神。

  實踐團隊首先參觀了習近平總書記來梁家河做知青時的舊居“知青舊居1號院”,這是北京知青在梁家河村的第一個住處。斑駁的木門、用墨水瓶做的煤油燈、搪瓷茶杯和泛黃的海報,讓團隊成員仿佛踏入了那個時空。

  據梁家河村民介紹,如今還將進一步完善村裏的基礎建設,利用村民廢棄的土窯舊院落建設知青生活體驗區,住土窯、睡土炕、用煤油燈,讓青少年來這裡學習時,能更真切地感受那段知青歲月,學習梁家河的寶貴精神。

  追憶大生産歲月 不忘南泥灣精神

  “如今的南泥灣,是陜北的好江南。”7月13日,團隊成員抵達南泥灣,在黨員劉帥的帶領下參觀了當地紅色遺址,了解當年大生産運動的發生經過,感悟學習南泥灣精神,並於當天下午調研走訪了馬坊村,深入了解鄉村振興與文化傳承的內容。

  “自力更生,艱苦奮鬥,無私奉獻。這就是我們南泥灣精神!”老黨員邢丹東擲地有聲。68歲的邢老帶著實踐團隊成員們來到了教堂,開始了一場別開生面的紅色課堂。

【湖北】【CRI原創】“一路高歌繼續紮根建設這片熱土”——武漢科技大學紅色之旅側記

團隊成員在南泥灣三五九旅戰士舊居前合影 供圖 武漢科技大學城市建設學院團委

 重走抗日古道 感悟三五九旅精神

  “生在井岡山,長在南泥灣,轉戰數萬里,屯墾在天山”,是三五九旅“昨天和今天”的真實寫照。三五九旅不怕困難、不怕犧牲、英勇頑強的戰鬥精神也正是生活在和平年代的大學生們應該傳承和發揚的文化瑰寶。7月16日,團隊成員在朱磊的帶領下前往南泥灣“三五九旅”戰士舊居,重走抗日古道,感受三五九旅精神。

  據講解員介紹,三五九旅由紅三十二軍改編的第七一八團組成,面對國民黨頑固派的包圍封鎖和物資匱乏的空前困境,南泥灣作為軍隊屯墾第一塊試驗田,開展了大生産運動。三五九旅創造的一手拿槍、一手拿鎬、自力更生、艱苦創業的南泥灣精神,成為人民軍隊克服任何艱難險阻的屯墾軍魂,成為激勵三五九旅後人的不斷奮進的光榮傳統,也成為黨屯墾史上高高矗立起的一座豐碑,被毛澤東稱讚是“大生産運動中的一面旗幟”。

  實踐團隊跟著嚮導重走了抗日古道,這條道路崎嶇不平,雜草橫生,革命戰士們居住在山頂上,每天吃住都在大山之中,夏日酷熱,冬日嚴寒,避不遮風的窯洞是戰士們每天休息的地方。團隊成員歷經辛苦,爬到山頂,到達三五九旅舊居,真實體驗了革命戰士們當時條件的艱苦,沒有水源,沒有道路,住在山上的土窯洞裏,方寸之地十分狹小,卻流露著戰士們不怕困難、艱苦奮鬥的革命精神。

  實踐團隊隊長邢楊書瑄作為退役大學生士兵在參觀舊址後激動地説:“今天重走抗戰古道,我身臨其境的感受到革命先輩們艱苦卓絕的奮鬥意志,作為新一代的新青年,雖説我們沒有前輩們那光榮的經歷,雖説我們沒有名人們的赫赫戰功,我們有的只是平凡,但正是在這平凡的崗位中,我們正在繼承著他們遇事不服輸的鬥志,正在繼續發揚艱苦奮鬥、無私奉獻的兵團精神,披荊斬棘,一路高歌繼續紮根建設這片熱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