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最北海岸線上一抹紅 見證遼河口濕地的滄海桑田

2019-10-16 18:01:40  |  來源:遼沈晚報  |  編輯:李靜   |  責編:董健雄

中國最北海岸線上一抹紅 見證遼河口濕地的滄海桑田

紅海灘四月初為嫩紅,漸次轉深,十月由紅變紫。 盤錦市委宣傳部供圖

  盤錦境內,海岸線綿延107公里,因其緯度最高,故為中國最北海岸線。

  遼河攜卷泥沙從此入海,潮起潮落,鹹水、淡水往復衝撞……古老的潮間帶造就了令人感嘆的天下奇觀,翅鹼蓬和蘆葦蕩交錯生長,從夏季至金秋,“寶泥灘”上是一片片亮眼的紅色。

  “紅灘綠葦”養育一方百姓,孕育出特有的濕地文化,從追逐潮汐而來的漁民,再到在灘塗種植水稻的工農,以及曾經商賈重鎮遺留的諸多老字號,漁雁文化、稻作文化、商埠文化在此交融。

  隨著泥沙沉積,這段海岸線不斷向大海推進,滄海桑田中,盤錦紅海灘不僅是一處風景名勝,更是遼河口濕地文化的標誌、象徵。

  “紅灘綠葦” 養育一方百姓

  目前,世界有100多種鹼蓬草,盤錦紅海灘生長的是獨特的翅鹼蓬,它的兩片葉子對長,像一雙小鳥的翅膀,顏色是赤紅色,也與“翅”諧音。

  在漲潮落潮交匯的灘塗濕地上,翅鹼蓬和蘆葦蕩交錯生長。紅海灘四月初為嫩紅,漸次轉深,十月由紅變紫,最佳觀賞時間為五月至十月。

  作為遼寧的風景名勝,2013年,紅海灘國家風景廊道興建之初,基礎設施尚不完善,公廁不夠用,遊客動線簡單。現如今,紅海灘國家風景廊道景區設有十余個景點由一條沿海公路串連而成,朝海面鹼蓬鋪岸,灘塗霞染。

  依託紅海灘景區,當地形成了産業集群,47歲劉艷華是紅海灘國家風景廊道的一名保潔員,在景區工作已經近7年,是距離紅海灘景區最近的趙圈河鎮原住民,她的丈夫也在景區做保潔,姐姐開農家院,一家人的生計都來自於這片“紅灘綠葦”。景區員工90%是當地居民,每年提供500多個就業崗位,帶動相關從業人員將近3萬人。

  為了將紅海灘打造成盤錦對外的名片,景區在管理上,景區所有商業行為進行統購統銷,所有價格都是明碼標價,而且是平價銷售。

  深挖遼河口文化 紅海灘找到唯一性

  中國最北海岸線是國家性地標,遼河口是世界性地標。紅海灘國家風景廊道就位於此線之上。“依託獨一無二的地理坐標,深入挖掘遼河口文化,紅海灘國家風景廊道找到了唯一性,增加了可辨識度,迎來了新契機。”遼河口文化研究會會長楊洪琦説。

  河水的衝擊,帶來了大量泥沙,其中夾雜著各種養份以及有機籽等,沿海漁民稱其為“白漿水”、“寶泥灘”。特有的自然環境,致使遼河口濕地漁業資源豐富,“我小的時候,在二界溝一代,漁民出海捕上來的漁貨,經過人工炸熟,運之場子進行晾曬,對蝦隨手可撿。”已經花甲之年的楊洪琦回憶説。

  清末,當地豐富的海産品資源吸引了山東、河北等地的居民來到盤錦,楊洪琦介紹,有的是乘家眷船從渤海的萊州灣和渤海灣延海岸線來到了遼東灣的遼河入海口,有的是從陸路徒步,沿海岸線,途徑山海關到達這裡的。在徒步行走過程中聚集的人越來越多,到達遼河口時近萬人。“他們在過完元宵節後出發,到中秋節之後陸續返回故鄉。”

  春去秋來,漁民們如同候鳥一般,奔波在海岸線上,這就是隨紅灘綠葦而形成的漁雁文化,為了研究遼河口文化,多年來,楊洪琦走訪于尋常百姓家中,他發現時至今日,在二界溝、榮興地區還存在著漁雁文化的痕跡。

  “首先是有些人的口音在二界溝還仍然保留著純正的河北省樂亭口音,就是平時扭的秧歌也跟東北地區有所區別,盤錦人將這種秧歌稱為‘老呔’秧歌。還有就是一些民宅,還保留著河北式的囤頂房。”楊洪琦説。

  稻作文化興起 多民族融合

  時間流逝,遼河帶來的泥沙持久沉積,也使得這段海岸線不斷向海洋推進,曾經的大海逐漸變為灘塗,灘塗逐漸抬高,久而久之變為陸地,楊洪琦説,在這裡待久了,就能切身地感受到滄海桑田的每時每刻。

  灘塗形成的陸地為人們提供了新的生活起居場所,一部分曾經往返于故鄉于盤錦之間的漁民開始在此定居,“盤錦當地很多地名都是用崗子、臺子、坨子等,這都與灘塗增高變為陸地有關。”

  同一時期,大批境外僑民涌入,水稻種植技術隨之來到盤錦,稻作文化由此興起,經過百餘年的發展,盤錦大米享譽全國。

  楊洪琦介紹,起初並沒有形成大面積的耕種,種植農戶利用潮汐落差,通過河堤上的擋板,引水種植水稻,直到1928年,興建水利設施,利用泵站提水,出現了規模化種植。

  到上世紀60年代,成立盤錦墾區,灌溉水網不斷延伸,大面積沼澤變成了糧田,北國魚米之鄉基本成型。

  新中國成立之後,部分來到盤錦的僑民並沒有遷走,仍舊守著一畝畝的稻田地。目前,盤錦仍有不少獨具特色的少數民族村,也展現出了盤錦多民族融合的特點。

  老字號集體申遺 進駐“老街”獲新生

  談起遼河口濕地文化,田莊臺是一個不得不提的地方。權威資料記載,盤錦曾是遼河航運進出東北的通道之一,從吉林的鄭家屯到營口,共有187個碼頭,田莊臺就是其中之一。“每一個碼頭都是當地的經濟中心,呈扇形輻射周邊,田莊臺作為官碼頭,很多小吃聚集在此。”楊洪琦説。

  隨著1862年營口港開埠,田莊臺逐漸失去了以前的功能,但一些小吃老字號一直傳承下來,見證了濕地周邊商埠文化的變遷。

  楊洪琦在7歲至13歲這個時間段內,在田莊臺生活過,他記憶中的田莊臺到處都是前店後廠或後居的老店舖,滿街筒子都散發著香氣,“不過這種味道由盛到衰已經很多年了,逆襲是這最近10年來的事。”

  楊洪琦介紹,一位在外打拼多年的盤錦民營企業家,回到盤錦後,重新盤活一棟爛尾樓,並把20余家田莊臺小吃集中起來,打造了“遼河口老街”,兒時的記憶以及對家鄉的鄉愁在變成了看得見、摸得著的東西。

  事實上,而楊洪琦從中也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他幫助當地一些傳承多年的老字號打包申遺,挂上非遺的牌子,商家的生意也日漸紅火。

  “不僅要有靜態的保護,還要有動態的傳承。”楊洪琦説,“今年,這麼多家田莊臺傳統小吃店在‘遼河口老街’集體開張,場面比集體婚禮都熱鬧,都在二樓,從東往西,這些家的老闆娘和老闆啊,從上午9點一直忙到晚上9點,個個腳不沾地,走路帶風,那也完全供不上。”

  共同努力 守護自然的饋贈

  鮮為人知的是,紅海灘其實十分脆弱。多年來,盤錦市對紅海灘景觀不斷地進行保護和“搶救”。

  全國各地的專家學者給出了幾項可能導致翅鹼蓬退化的因素,如近年遼河徑流淡水資源補給不足、灘塗淤積速度加快、招潮蟹攝食等。但究竟這些因素以一種什麼樣的規律結合在一起,導致翅鹼蓬的死亡,科研機構尚無定論。

  從2017年開始,景區保留了靠海部分的蘆葦,一來可以作為第二年春天候鳥遷徙的棲息之所;另外,殘留的蘆葦還能遮擋一部分從海上飄來的廢物和垃圾。在此基礎上,景區還保留了廊道核心景點兩側的枯萎翅鹼蓬,並對攝食翅鹼蓬的招潮蟹進行隔離和人工抓捕。

  景區總經理助理丁存利表示,事實上,翅鹼蓬是濕地生態系統的一個部分,生態修復做得好,對翅鹼蓬的生長也有巨大益處。“僅僅清理海洋垃圾,景區就要出動幾百人,幹上幾個月,在此基礎上,一些已經出現斑禿的位置,我們還會進行人工的補植。”

  近五年來,盤錦濕地保護管理中心積極修復退化濕地,對綠葦進行人工灌溉補水,把養殖池塘恢復自然原貌,嚴控農藥化肥使用。在無數盤錦人的共同努力下,去年,紅海灘景區翅鹼蓬的面積較2017年增加了三分之一。

  衝刺5A 遼寧生態美走向全國

  隨著時間的積澱,“紅灘綠葦”逐漸成長為獨特的文化品牌,2017年,紅海灘通過國家旅遊局5A級景區景觀品質評審、通過省相關部門初評等,並對廊道景區的交通、遊覽、安全、衛生、購物、郵電、綜合管理、資源與環境保護進行現場自檢自查,針對存在不足制定整改方案,並按照整改方案完成廊道景區整改提升工作。

  另外,全國旅遊資源規劃開發品質評定委員會專家組評定,推出首批10家國家濕地旅遊示範基地,盤錦紅海灘國家風景廊道入選。

  盤錦市文旅廣電局相關負責人介紹,世界奇觀紅海灘、藍色的大海、綠色的蘆葦蕩、金色的稻浪和黑色的石油,組成了盤錦特有的“五色”旅遊資源。去年盤錦共參加全國各地旅遊産品博覽會10余次,利用大數據精準對焦目的地城市,以開拓市場。

  紅海灘不僅是盤錦的地域名片,也是全省、全中國的名片,是向世界展示的窗口。盤錦人也在逐步實現引客入盤,把以“紅灘綠葦”為代表的遼寧生態之美推向全國。(記者 王琦

 

國際在線版權與信息産品內容銷售的聲明:

  • 1、“國際在線”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授權,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獨家負責“國際在線”網站的市場經營。
  • 2、凡本網註明“來源:國際在線專稿”的所有作品,版權均屬中國國際廣播電臺國際在線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被授權人應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並註明“來源:國際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 3、“國際在線”網站一切自有信息産品的版權均由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和銷售。任何未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簽訂相關協議並出示授權書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均無權銷售、使用“國際在線”網站的自有信息産品。
  • 4、對謊稱“國際在線”網站代理,銷售“國際在線”網站自有信息産品或未經授權使用“國際在線“網站信息産品,侵犯本網站相關合法權益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將委託律師,採取包括法律訴訟在內的必要措施,維護“國際在線”網站的合法權益。
  • 5、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播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此類稿件不代表本網觀點。
  • 6、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