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屆中國汽車産業發展(泰達)國際論壇于8月29日至9月1日在天津濱海新區舉辦。在8月31日的開幕大會上,中國工程院院士、北京理工大學教授孫逢春發表了題為“中國NEV技術三十年發展與未來技術再突圍”的演講,分享了對於未來智慧網聯新能源汽車發展的一些看法。
孫逢春首先回顧了我國新能源汽車(NEV)的發展歷程,他表示,新能源汽車這一名詞雖由我國提出,但基於電動車的歷史可追溯至1881年。如今,中國正處於第四次電動汽車發展浪潮。歷經七個“五年計劃”,國家重點支持電動汽車新能源汽車已達35年之久。在此期間,我國定義了新能源汽車三大技術體系,即智慧網聯新能源車輛、智慧充換電基礎設施、NEV安全監管大數據平臺。部署了四大國家重點示範工程來示範運行新能源汽車,包括奧林匹克中心區、上海世博會、廣州亞運會以及APEC峰會。通過這些示範工程,國家堅定了發展信心,拉開了示範應用的序幕,有力推動了我國新能源汽車産業的飛速發展。目前,國家新能源汽車安全監管大數據平臺上運行的車輛將近2400萬輛,運行里程近1萬億公里,節能減排達3億噸。接入平臺車輛中,新能源乘用車佔比達到92.65%,新能源商用車佔比達到7.35%。我國在六個方面取得了國際先發和領先優勢,新能源汽車已然成為交通領域“中國製造”的新名片。
孫逢春隨後提出了新能源汽車未來發展的若干問題,第一個問題是:強國夢與能源+雙碳發展戰略。
我國要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在製造領域成為強國,在能源交通領域也需成為強國,並實現能源與交通碳中和。第三次能源與工業革命已到來,綠色與低碳能源、多元智慧化動力和電力是中國實現強國夢的絕佳機遇。要實現強國夢,必須做到:降低石油、天然氣進口量和對外依存度,確保國家能源安全與自主;實現交通碳達峰與碳中和,減少汽車燃油消耗;推進機動車輛全面電動化,以電為主、燃油或代用燃料為輔;促進交通與能源融合發展,實現道路基礎設施電能資源化;實現交通用能源自洽,帶動新三樣國內大市場大循環,實現增量或存量長期可持續發展。
第二個問題是:國家能源安全與綠色發展。能源對國家安全影響巨大。同時,交通能源消耗我國約60%的石油,交通領域碳排放控制任重道遠。2023年我國交通領域碳排放超10億噸,約佔全國碳排放的9%至10%,道路交通碳排放佔交通領域碳排放的85%,遠高於水、空、鐵運佔比。商用車碳排放佔道路交通的60%以上,我國商用車保有量約為4150萬輛,佔總比例12.5%;新能源商用車佔商用車保有量比例僅7.35%,遠落後於乘用車,需加大推廣力度。
孫逢春還提到了交通與新能源融合發展的問題。他表示,假設未來汽車保有量為4至5億輛,實現全面電動化和新能源化,用電量約為1.3至1.6萬億千瓦時,與當前國民用電量相當,約佔全社會用電量的15%。要實現交通碳中和和綠色能源化,必須解決綠色能源供應問題。目前我國公路交通資産可開發光伏能源潛力約為每年7200多億千瓦時,可實現新能源自洽率達到40%至60%以上。借助其他光伏、風電、水電資源,實現交通能源綠色化和自洽化,降低石油、天然氣對外依存度是可能的。
關於長續航、超快充與換電問題。孫逢春認為,目前追求高續航里程,電池有效利用率低,對不可更換電池造成浪費,換電在能源與交通融合中仍佔有重要地位。
到2028年新能源汽車動力電池累計退役量達到182萬噸,動力電池迎來規模化退役。電池回收利用對保護環境生態、資源循環利用以及降低安全隱患具有重要意義。目前尚未規模化普及,再生利用技術成熟,行業應用清潔化趨勢邁進。
孫逢春強調,傳統關稅壁壘及新興技術壁壘帶來挑戰,這是未來必然要直面的問題。2024年,西方發達國家設置了諸多“卡點和圍墻”,如美國設置高額關稅、晶片及自動駕駛等技術壁壘等。2025年,智慧網聯新能源汽車發展在技術或貿易方面需突破,晶片、高端製造、車控作業系統、汽車基礎軟體以及交通能源融合自洽顛覆性自主創新工程攻關,大幅度降低能源對外依存度,實現新三樣國內大循環,並長期可持續發展、持續引領。
最後,孫逢春指出,分佈式驅動底盤、E/E架構、OS系統、大三電、小四電以及碳標簽、碳核算、碳交易方面的技術應加快研究和開發。這些關鍵技術的發展對於推動汽車産業的進步至關重要。在當前快速發展的科技時代,汽車行業正面臨著重大的變革和挑戰。只有不斷加大對這些關鍵技術的研發投入,才能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立於不敗之地,實現汽車産業的可持續發展。(文:楊曉紅 圖:泰達汽車論壇)
1、“國際在線”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授權,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獨家負責“國際在線”網站的市場經營。
2、凡本網註明“來源:國際在線”的所有信息內容,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國際在線”自有版權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國際在線專稿”、“國際在線消息”、“國際在線XX消息”“國際在線報道”“國際在線XX報道”等信息內容,但明確標注為第三方版權的內容除外)均由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和銷售。
已取得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權的被授權人,應嚴格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不得超範圍使用,使用時應註明“來源:國際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任何未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簽訂相關協議或未取得授權書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均無權銷售、使用“國際在線”網站的自有版權信息産品。否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將採取法律手段維護合法權益,因此産生的損失及為此所花費的全部費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師費、訴訟費、差旅費、公證費等)全部由侵權方承擔。
4、凡本網註明“來源:XXX(非國際在線)”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此類稿件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5、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