頻道導航_fororder_廣告1
荊楚大地
新聞熱線:027-88153686
長江入湖北第一關的“疫”線守門員戰疫賽道上有一種漢馬版的暖心服務物業小哥騎單車給居民運套餐 100多斤豬肉挂滿車把隔離點內中風老伴得到悉心照顧 七旬老人“實名”視頻致謝婦女節6名一線工作者講述抗疫故事省扶貧攻堅領導小組印發通知要求 力爭做到戰“疫”和戰貧兩不誤武漢:用愛心打通居民服務“最後100米”父親走了 她沿著父親的腳步踏上防疫一線湖北十堰“90後”女輔警創作漫畫為戰友一線戰疫加油湖北省首批穩崗返還5.53億元 惠及企業10.35萬家武漢:三類地點全部實現“床等人”硚口武體方艙醫院“休艙”【戰疫最前線】除了治療新冠肺炎 疫情中的醫護人員還做了這些暖心的事浦發銀行潘衛東:加速數字化轉型 促企業復工復産 保民生服務暢通江夏區方艙醫院首批23名患者治愈出院碧桂園採購10噸防護物資直飛運抵武漢中共湖北省委統戰部向全省統一戰線成員和統戰幹部發出倡議武漢實現核酸檢測日清日結武漢市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指揮部關於對新冠肺炎治愈出院患者實施康復隔離的通告(第16號)組圖:拿起兒時筆 手繪戰“疫”情湖北省新型冠狀病毒感染肺炎疫情防控指揮部通告江夏中醫醫院170多名患者治愈出院張定宇妻子為新冠肺炎患者獻血漿兩次病危的新冠肺炎患者治愈出院 專家:中醫藥全程干預效果好致在湖北留學生(中、英、法)武漢市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指揮部關於嚴格公共場所疫情防控措施的通告(第13號)209名滯留同胞乘國航包機回家武漢開發區城管隊員24小時待命 每小時給道路橋梁量一次“體溫”武漢見證:急難險重有我子弟兵武漢百萬中小學“線上開學” 特殊典禮開啟新學期湖北交投鄂西高速職工用“五穀雜糧”作畫 為武漢加油祈福武漢市衛生健康委關於全民監測體溫的幾個問題的答覆武漢三種方式強化發熱病人排查社區防控:築牢第一防線寂靜的城市 堅守的市民湖北鄖西:54個寶寶在疫情中平安降生轉運首批患者的車輛抵達火神山醫院武漢市定點醫院病床使用情況(統計時間2020年2月3日23:00)一首《武漢伢》傳遍大江南北武漢市定點醫院病床使用情況(統計時間2020年2月2日23:00)湖北加強疫情防控監督工作 對違紀違法者堅決查處武漢市金銀潭醫院20名患者集體出院17個文藝人共譜《武漢伢》《戰書》如確有需要 武漢將申請進一步延長春節假期武漢市中小學從2月10日開始線上開課武漢市金銀潭醫院院長張定宇用漸凍的生命托起信心與希望武漢協和醫院11名醫護人員病毒核酸檢測轉陰湖北將在3天內擴大防護服等醫用物資産能禁行首日 武漢商超供應有保障武漢雷神山醫院開工 12天內交付

“清潔”行動繪出竟陵美麗鄉村

2019-05-20 13:23:03|來源:湖北日報|編輯:蘇喜茹|責編:石麗敏

“清潔”行動繪出竟陵美麗鄉村

圖為:黃潭鎮七屋嶺村知青農場月季迷宮。(視覺網劉銀斌攝)

  編者按

  攜一縷初夏的芬芳,湖北日報《天門觀察》在5月與您見面了。

  竟陵大地上,激情在迸發,力量在匯聚,信心在升騰。當前,天門市167萬人民奮發作為,正精心作答新時代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建設的歷史考卷,奮力抒寫新時代歷史性新篇章,開啟發展新征程。

  乘東風,加滿油,鼓足勁。《天門觀察》將厚重勾勒天門只爭朝夕、全力拼搏的生動圖景,深情記錄天門精準聚焦補短板、勠力攻堅謀趕超的奮發作為。

  月季開了,桑葚熟了。

  5月16日,來到天門市皂市鎮泉堰村,放眼望去,好一幅美麗鄉村風景畫:筆直的水泥路一直延伸到遠處,統一設計的漂亮小別墅坐落在水泥路兩邊,房前屋後綠意蔥蘢;幾名村民在別墅門前拉家常,兩個小孩在廣場上的小汽車旁嬉鬧。

  天門市深入開展“清潔鄉村”行動,因地制宜發展特色産業,建設了一批具有示範帶動作用的美麗鄉村。截至2018年底,小板鎮江臺村、彭市鎮胡咀村上榜“全國文明村鎮”,岳口鎮保安橋村、皂市鎮團山村等6個村入選湖北美麗鄉村建設試點村。

  垃圾無害化,鄉村乾淨了

  每天早上7時,泉堰村保潔員魏六二都會準時起床,挨個清理村裏的垃圾箱。他將垃圾收集、清掃、運到集並點,清運公司會將垃圾進行統一處理。

  “過去多少年,農民都是將垃圾隨地丟,用掃把往河裏掃。”魏六二拿著掃帚感慨,他的工作量比以前小多了。

  2009年,村民們剛剛搬進漂亮的小樓房時,還保留著老習慣。“房前屋後、樹根地頭就是倒垃圾的地方。冬天還好,夏天溫度一上來,蒼蠅、蚊子就在垃圾上面打轉轉。”提起過去村裏的垃圾堆放,村民張自長直搖頭。儘管村幹部一遍遍上門動員清理門前垃圾,但收效甚微。

  村幹部想出“狠招”,在村廣播中,點名批評不講衛生的村民。聽到自己的名字在廣播中上了“黑名單”,村民們臉紅了,主動清掃門前屋後。“那麼多雙眼睛看著呢,可不能丟人。”

  你追我趕,戶戶以當星級清潔戶為榮。幾年下來,家家門口終於整潔了。

  從“污水靠蒸發,垃圾靠風刮”,到如今“污水有了家,垃圾有人拉”,鄉村面貌發生巨大改變。

  小板鎮江臺村、黃潭鎮新華村開展生活垃圾分類試點。每戶配備一個廚余垃圾桶,每五戶配備一組可回收、有毒有害及其他不可回收垃圾桶,每個自然塆有一個漚肥池,廚余垃圾統一入漚肥池處理,可回收垃圾由保潔員自行收集售賣,有毒有害垃圾統一回收到市臨時存儲點,其他垃圾入鉤臂箱,每200戶至300戶聘請專職村莊巡檢員。截至去年11月底,漚肥池收集易腐垃圾約3噸、收儲點回收有毒有害垃圾3大桶約20公斤,按照積分獎勵辦法兌換積分2.8萬分,兌換物品約600元。

  【延伸】天門市制訂了2018—2020年清潔農戶“十戶聯創”活動實施方案及清潔農戶五星級管理辦法,即房前屋後掃乾淨、家什雜物碼整齊、外墻立面保整潔、垃圾入桶無散落、籌資籌勞齊參與,以10個農戶為一個創建單元,實行黨員幹部包示範戶,示範戶帶一般戶,戶戶爭當清潔戶,提升治理成效。2018年,天門市807個村130多萬農村人口生活垃圾統籌治理實現全覆蓋。目前,全市26個鄉鎮中轉站32座已建成並投入使用,配備農村保潔員3477人,保潔覆蓋率為100%。

  拆掉違建,鄉村變整潔

  黃潭鎮七屋嶺村,是一個明朝初期就有的老村子,相傳當時這裡兵荒馬亂,只有7戶人家住在崗嶺上,曾叫“七屋臺”,後來人們在此興起小集場,根據塆名和地勢特點,取名為“七屋嶺”。

  過去,七屋嶺村的主幹道七屋嶺路有一個小集市,周邊鄉鎮村都到此趕集。整條路被商販擠佔,違章建築、違法佔地比比皆是。你家往前近一寸,我家就要往前近一尺,好好的路變成了羊腸小道,連臺汽車也過不去。

  如此模樣,鄉村何以發展?

  拆掉違建,修好道路,村民們嘴上都擁護。然而,真拆到了自家門口,誰也不願幹。

  關鍵時候,村裏的黨員站了出來,率先拆掉自家門口的違章建築。為了將路修好,54名黨員自發捐款50多萬元。一位80多歲的老黨員平時蹬三輪車賣菜,收入微薄。得知要修路,他毫不猶豫捐出2000元。黨員帶頭,村民們一起努力,村裏的主幹路修好了、變寬了,大家心裏也敞亮了。

  環境變好,老鄉也紛紛回來創業。2015年,天門籍武漢企業家張三軍成立三軍菊花種植合作社,建有菊花種植大棚165畝,年産鮮切菊花500多萬畝,種植2000多個品種的觀賞菊花。一到每年九十月,菊花綻放,遊客紛至遝來。周圍的老百姓也紛紛吃起了“菊花飯”。

  當前,村裏按照“生態優先、因地制宜、以人為本、調整富民、文化特色”原則,計劃打造“特色民居、知青歲月、雲天花海”三個特色版塊。

  七屋嶺村黨支部書記楊國雄創辦的知青農場,種植了大片桑葚和月季。2019年五一小長假,新推出的旅遊産品“月季迷宮”成為爆款。陣內分佈有9條臥龍環道,總線路長1.55公里,不僅可以觀賞到花色各異、姿態優美的藤本月季,更添了幾分冒險的趣味性。日均遊客量1000多。聽説最近市裏準備把農場旁的幾條主幹道提升一下,楊國雄高興地説:“路好了,遊客一定會更多!”

  【延伸】天門市大力改善農村基礎設施建設條件,2018年建成農村公路300公里,新增農村飲水安全人口5.4萬人,農村電網改造惠及20個鄉鎮、3萬戶居民。大力推進特色鎮村建設,岳口鎮成功獲批住建部第二批全國“特色小鎮”,皂市鎮上榜“2017年全國綜合實力千強鎮”,汪場鎮被授予“省級森林城鎮”稱號,麻洋鎮入選全省農村産業融合發展試點示範鄉鎮。

  産業為基,鄉村有奔頭

  美麗鄉村促進了能人回鄉、産業發展。

  在泉堰村,湖北風城現代農業發展有限公司總經理陳義兵2017年回鄉創業。目前,公司累計投入5000萬元,建有2萬平方米的鋼構調溫育苗、觀賞大棚,21萬平方米標準鋼構大棚等,育有葡萄、梨、桃子、橘子、桑葚、火龍果、西瓜、甜瓜、聖女果等,都由省農科院提供種苗和技術支持。“儘管投入大,但長出來的水果、蔬菜品質高,很受歡迎。”

  在該公司承包500畝蔬菜基地上,種植各式各樣的蔬菜。5月10日上午,幾位村民正在分裝剛剛採摘下來的青椒,每天都有約1000斤青椒發往廣州,由於品質好,每斤可以賣到14元。村民白美二仔細挑揀著青椒,她告訴湖北日報全媒記者,每天都要從這拿100斤左右的青椒到附近的李長村菜市場售賣,“村民們都説我賣的青椒口味好,每天都賣完。”

  以泉堰村為代表,天門市休閒農業、鄉村旅遊蓬勃興起,天海龍“農業+N”發展模式入選全國民生示範工程,天海龍休閒産業園成為全省首批現代農業産業園,多寶沙灘文化旅遊節、黃潭鄉村文化節等相繼成功舉辦。全市休閒農業企業發展到20多家,其中市級以上休閒農業示範點達19家,農家樂、漁家樂發展到350多家。

  【延伸】天門堅持以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依靠科技、管理、市場,做好品種、品質、品牌文章,在調整結構、調強品質、調優特色上下功夫,以産業振興助推鄉村振興。一批放心菜園、精品果園、道地藥園、生態茶園、休閒遊園、有機稻園蓬勃發展,為鄉村振興提供內核動力。(湖北日報全媒記者 廖志慧 通訊員 付磊磊)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