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減”後學校更要思考該做的加法
2022-02-23 10:25:52來源: 中國教育報 責編:馮實

  這幾天,春季學期陸續開啟,這是“雙減”進入人們生活的第二個學期。經過半年多的多方聯動實踐,“雙減”取得明顯成效。今年如何進一步強化學校教育主陣地作用?家校聯動如何更為密切?新型寒暑假作業如何批改?新學期伊始,本刊特邀請專家、校長就上述“雙減”落實中的諸多問題進行探討。——編者

  “雙減”推進至今,當我們在考慮教育“不做”或者“少做”什麼的時候,我們更要思考教育應該“做些”或者“多做”什麼,從而回歸教育本質,塑造良好的教育生態和育人環境,讓學生真正得到全面發展。

  重視對學生個人特長和興趣培養的支持

  “雙減”政策的根本目的,是將學生從“唯分數”和“唯升學”的泥潭中拯救出來,還學生一個幸福和健康成長的童年。我們不得不承認,無論是學校教育,還是家庭教育,都沒有提供給學生探索自我的廣闊空間,也沒有提供給學生識別個人特長和興趣的支持系統。

  學生的興趣特長各異,學習能力也各有不同。傳統教育的弊端在於,他們都遵循一個特定的、統一的教育路徑,以相同的方式學習同樣的東西。

  家庭教育也如此,很多家長只看到自己,希望孩子實現自己沒有實現的願望;他們沒有看到孩子,很少關注孩子內心的需求。還有的家長只看到當下,讓孩子拼命學習、超前學習,卻沒有看到未來,焦慮、抑鬱、社交障礙讓不少學生無法真正贏得人生和未來。而一個幸福且有成就感的人,是與身體、思想、情感、人格的健全分不開的。

  教育學者楊東平在一次訪談中提到英國、德國和日本的教育,這些國家的中小學校的特點是提供給學生充裕的發現路徑和成長路徑,儘管看似學生在校學習時間不長,但是並不影響他們的成長以及今後的發展。

  給學生足夠的機會選擇,給學生足夠的閒暇時間,這是好的教育的基本標準。學生只有在多元的選擇中,才能探索自己成長的可能性,找到自己的激情所在。

  “雙減”的推進,為學生的選擇提供了足夠的空間,但也對學校和家庭提出了挑戰。學校和家庭的任務是為學生提供高選擇性的路徑和機制、多元化的興趣探索,引導學生發現特長和愛好,找到自我,自主且充滿激情地學習和生活。

  培養學生應對未來生活和工作的技能

  學習不應當只是能夠帶我們到某些地方,它應當能使我們往後更輕鬆地走得更遠。教育在具有價值功能的同時,還具有致用功能,也就是讓學生更好地面對未來社會的挑戰。

  沒有人確定將來會有什麼樣的工作崗位,但顯然,許多人工重復的工作將被自動化和人工智能所取代,那些最不可能過時的工作是需要具有專家性思維、批判性思維、複雜溝通能力的工作。

  無論將來要從事什麼工作,人們都需要具備基本的學術能力——語言技能、計算能力以及學科能力。這些能力是所謂的“硬技能”或者“認知能力”,是當下學校和家庭關注的重點。它們確實很重要,然而,問題解決能力、批判性思維、協作溝通、時間管理、復原力等所謂的“軟技能”,將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為重要。

  在一定程度上,“軟技能”處於學校和家庭教育的邊緣地帶,並沒有引起足夠的重視。這些“軟技能”並不能用一張試卷評判,或許常被認為是“無用”或“無形”,卻是一個人的硬核素養。

  在將“軟技能”培養納入學校課程目標時,學校應提供給學生開放式、複雜性的任務,而不是靠死記硬背完成的任務;學校還應引導學生深刻理解與應用核心知識和概念,而不是要求他們記憶割裂、瑣碎的知識。學校應教會學生成為自我導航的學習者,而不是僅僅傳授事實性知識。

  教授學生獲得和創新知識的學習方式

  互聯網提供了令人難以置信的學習工具,可以成為人們最好的朋友或最壞的敵人。獲取信息是容易的,但是獲取好的信息往往要複雜得多。很多學生正在慢慢地被技術所裹挾和綁架,成為學習任務驅動下的“工具人”。

  獲取、篩選、判斷信息並生成觀點是互聯網時代學習的重要方式。學生需要知道如何多渠道地獲取信息,判斷和信任所發現的內容,知道如何整合信息生成觀點。這些都是培養批判性思維、學習能力和研究能力的基礎,也是知識獲取和創新的方式,但是在我們的課堂和家庭,學生很少被教會這些。

  2020年1月,世界經濟論壇發佈《未來學校:為第四次工業革命定義新的教育模式》報告,提出了教育體驗所需的學習方式:個性化、按照每個個體自身節奏的學習;包容多元化、不局限于教室的學習;基於項目制的、更能反映未來工作方式的協作式學習;終身自我提升的學習。

  四種方法超越了知識和事實的獲取,基於學生的個體節奏和需要,強調真實性和創造性,滿足知識應用和創新的需求。教師的任務是教會學生學習方法,引導學生創造性地運用知識,促進學生成為強有力的批判性思考者。

  創新的核心是應用和發展知識,而不是複製知識。當學生獲取知識後,應該回答這些問題:我能用這些知識做些什麼?如何應用這些知識?如何利用知識解決問題?建立在堅實的學術基礎上的創新知識能力和對世界的好奇心,應該是學生畢業時學校留給他們的最珍貴的禮物。

  培育學生服務社會的能力和品質

  學生不僅要為未來的職業世界做好準備,還要為具有公民身份做好準備。具有公民身份意味著對工作、對他人、對團隊有擔當,負起積極的責任,並致力於行動,貢獻自己的力量,推動社會的發展。

  家庭教育最重要的職責,無非在於這兩件事:一是引導學生找到自己真正的興趣愛好之路;二是找到有關正直、善良、友愛、責任這些品格最正確的代際傳承之路。學校教育也是如此,只不過從代際傳承轉為群體傳承。

  某留學機構創始人臧木銘曾談到美國哈佛大學招生的改進:第一,提倡對他人、社區服務、公眾更有意義的貢獻;第二,在大學錄取過程中,評估學生的人生觀和對他人的貢獻;第三,重新定義“成就”。他們看重的不是學生的考試能力,而是為社會服務的能力、具有責任感和行動力。

  學校不能成為唯一的學習空間和成長空間,學生應該能夠在現實世界中獲得真實的學習經驗,發展可持續參與全球化世界的個人價值觀和品質。教育的使命是將學生的視野不斷引向社會,使得學生在與社會真實的互動中汲取成長的養料和生存的本領,並在積極的參與中培養責任感。

  具有“行動”性質的課程和活動應該成為學校的必然選項,如慈善和志願行為,以幫助弱勢群體以及需要幫助的他人;再如致力於解決社會、學校、社區甚至全人類所面臨的問題的學習和研究。這些經歷讓學生感受到學習和自身的價值,幫助他們更多地思考他人,或者集體的“我們”,而不僅僅是自我。(作者 鄭鋼 繫上海進才中學東校校長)

國際在線版權與信息産品內容銷售的聲明

1、“國際在線”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授權,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獨家負責“國際在線”網站的市場經營。

2、凡本網註明“來源:國際在線”的所有信息內容,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國際在線”自有版權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國際在線專稿”、“國際在線消息”、“國際在線XX消息”“國際在線報道”“國際在線XX報道”等信息內容,但明確標注為第三方版權的內容除外)均由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和銷售。

已取得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權的被授權人,應嚴格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不得超範圍使用,使用時應註明“來源:國際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任何未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簽訂相關協議或未取得授權書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均無權銷售、使用“國際在線”網站的自有版權信息産品。否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將採取法律手段維護合法權益,因此産生的損失及為此所花費的全部費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師費、訴訟費、差旅費、公證費等)全部由侵權方承擔。

4、凡本網註明“來源:XXX(非國際在線)”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此類稿件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5、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