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堅持協同高效確保執行有力
我省穩妥有序推進設區市機構改革
近日,我省各設區市按照省委關於市縣機構改革的總體意見和省委辦公廳、省政府辦公廳印發的機構改革方案,穩妥有序推進各項改革任務的落實。各設區市市委高度重視,市委書記親自當好“施工隊長”,精心組織安排,加大政策宣傳、營造良好氛圍、加強紀律保障。各設區市從機構職能上把加強黨的領導落實到各領域各方面各環節,主要機構設置及其職能同中央保持基本對應,與省級機構改革有效銜接,確保上下貫通、執行有力。
福州市在機構改革中突出區位特點和工作特色,共設置市級黨政機構55個,其中黨委機構15個、政府工作部門40個。為適應産業發展需要,福州市將分散在市政府各個部門(單位)有關宏觀統籌大數據、互聯網經濟、電子政務等職責進行整合優化,單獨組建福州市大數據發展管理委員會。根據省會城市功能特點,保留設置了市投資促進局、市住房保障和房産管理局、市城市管理委員會,持續加強招商引資工作力度,不斷強化省會住房保障和房地産管理,大力推進城市管理現代化。
廈門市12月28日召開市委全委(擴大)會議,部署市級機構改革工作。廈門市要求,各級各部門黨委(黨組)要高度重視、精心組織,不折不扣落實好機構改革方案提出的各項任務和要求,緊緊抓住職能轉變這個關鍵,在改職責上出實招硬招,在職能整合、業務融合上真正發生化學反應,做到脫胎換骨。
更加突出服務民生和服務民營經濟發展,下放審批權限,提高辦事效率,是此次泉州機構改革的亮點。如調整市轄區國土資源和規劃管理體制,組建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將原來分散在各個部門的規劃職能統一調整到新組建的自然資源和規劃局。將原由市國土資源局、市城鄉規劃局承擔的市轄區國土資源、規劃管理職責調整下放給市轄區自然資源部門。泉州市共設置市級黨政機構50個,其中黨委機構15個、政府工作部門35個。
寧德市緊扣“時間表”“責任書”“路線圖”,制訂全市機構改革推進計劃表,明確責任人和完成時限,倒排工期,壓茬推進,確保在12月底將機構改革工作基本落實到位。目前,寧德涉改部門人員轉隸工作已啟動,組織部、編辦、人社局通力配合,有條不紊推進。寧德市共設置市級黨政機構47個,其中黨委機構15個、政府工作部門32個。新設立和更名的市直機構掛牌方案已印發,並明確了12家政府工作部門的統一掛牌時間。
莆田市共設置黨政機構47個,其中黨委機構15個、政府工作部門32個。在機構改革中,莆田市注重加強和完善政府經濟調節、市場監管、社會管理、公共服務、生態環境保護職能,充分發揮市場和政府的各自優勢,調整優化綜合經濟管理和市場監管領域的機構職能,進一步理順行政執法體制。突出轉變職能,解決機構設置不規範等問題,統籌推進人大、政協、群團組織、事業單位等領域改革。
在機構改革中,漳州市總體把握職責和編制劃轉,改革前後行政編制基本平衡,不造成新的超編。同時,收回部分事業編制,用於今後實際工作需要調劑使用。整合部門調劑的人員編制向新組建或工作任務繁重的重點部門傾斜,保障其人員編制需求。12月底前將完成機構掛牌工作,人員轉隸正在有序推進。漳州市共設置市級黨政機構49個,其中黨委機構15個、政府工作部門34個。
龍岩市注重結合自身經濟社會發展需要,合理辨析信息時代産業與民生發展趨勢,科學借力把握中央和省裏相關政策杠桿,因地制宜設置了具有閩西特色的機構。發揮“e龍岩”公共服務平臺及知名電商、互聯網信息服務商産業基地的優勢,設立大數據和政務服務管理局,將專業化的大數據管理機構明確為政府工作部門。龍岩市共設置市級黨政機構49個,其中黨委機構15個、政府工作部門34個。
“我們將於2019年1月底前基本完成涉改部門‘三定’工作。”三明市委編辦有關負責人告訴記者,三明市共設置黨政機構47個,其中黨委機構14個、政府工作部門33個,12月底前,涉改機構職責、機構編制劃轉和班子配備、人員轉隸、機構掛牌、辦公場所調配等工作將全面完成。三明市分別研究制定了有關改革紀律要求等11個方面的配套文件。此外,明確了人員轉隸對象範圍、程式步驟、審核辦法、工作要求,確保市級機關涉改機構人員平穩、有序轉隸到位。
改革後,南平市共設置市級黨政機構47個,其中黨委機構14個、政府工作部門33個。南平市及時部署制定了14個配套文件,對機構銜牌、紀律要求、檔案管理、國有資産管理、人員轉隸等事項提出具體要求。同時,高度重視思想政治工作,教育廣大黨員幹部自覺服從組織安排。注重做好離退休老幹部服務管理工作,明確歸屬交接工作。目前,南平市已向各涉改單位下發通知劃轉職責和機構編制,于12月底前辦理人員轉隸手續。
在推進機構改革中,各設區市堅持兩手抓、兩手硬,一手抓機構改革各項工作不折不扣落實到位,一手抓年終的各項工作,謀劃好明年的工作任務。各地都表示,通過機構改革,一定要改出機構的新活力、新擔當、新作為、新氣象、新風貌。
1、“國際在線”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授權,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獨家負責“國際在線”網站的市場經營。
2、凡本網註明“來源:國際在線專稿”的所有作品,版權均屬中國國際廣播電臺國際在線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被授權人應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並註明“來源:國際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3、“國際在線”網站一切自有信息産品的版權均由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和銷售。任何未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簽訂相關協議並出示授權書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均無權銷售、使用“國際在線”網站的自有信息産品。
4、對謊稱“國際在線”網站代理,銷售“國際在線”網站自有信息産品或未經授權使用“國際在線“網站信息産品,侵犯本網站相關合法權益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將委託律師,採取包括法律訴訟在內的必要措施,維護“國際在線”網站的合法權益。
5、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播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此類稿件不代表本網觀點。
6、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