蘄春古老艾灸療法重煥生機
原標題:“公司+保護單位”模式,培訓艾灸師3萬餘人次—— 蘄春古老艾灸療法重煥生機
湖北日報全媒記者 海冰 通訊員 張宏泉 陳鈺
蘄春艾灸療法,省級非遺項目,在“公司+保護單位”傳承發展模式下煥發生機,被湖北省非物質文化遺産保護中心授予首屆“湖北省十佳非遺保護行動”。
在李時珍誕辰500週年之際,湖北日報全媒記者來到有著“醫聖故里”“中國艾都”美譽的蘄春,進行實地探訪。
中醫“一炷艾”流傳已久
5月22日晨,蘄春縣城南醫院國醫堂,艾灸療法代表性傳承人韓善明和多位艾灸師忙著為患者施灸、針刺。
改良後的灸盒,置於患者頸椎、腰椎、肚臍等處,燃後微微冒著煙。
50歲的漕河鎮人范師傅説,這是他第二次來就診,2017年他半邊臉面癱,經艾灸診療一個療程後康復。
用蘄艾葉曬乾、搗碎,製成艾條、艾炷,用時用火點著,熏烤病變部位和腧穴。蘄春艾灸療法在當地普遍被認可,韓善明獨到純熟的施灸手法,更使就診者不斷。
韓善明稱,艾灸療法可溫經通絡、祛濕散寒;消瘀散結、拔毒泄熱;預防疾病、保健強身。“一碗湯,一根針,一炷艾”,是中醫治病養生三大法寶,“一炷艾”就是指艾灸,已有3000多年曆史。“艾産于我國各地,以湖北蘄春産者最佳。”《本草綱目》及多本醫書的記載,令蘄春人為之自豪。蘄艾在明代被列為貢品,李時珍父親李言聞在《蘄艾傳》中稱,艾“産于山陽,採以端午;治病灸疾,功非小補。”
蘄春艾灸療法形成于唐宋,鼎盛于明清,尤以雷火神針灸、大灸、火灸等聞名於世。蘄春籍太醫韓泰及李時珍父子對蘄艾灸貢獻甚大,使其一度名動京城。
湖北省非遺保護中心常務副主任張曉慧稱,近年,在省非遺保護中心支持下,蘄春縣非遺保護中心組織各方力量,以《本草綱目》為藍本,研究總結醫聖留下的豐富艾灸文化遺産,遍訪鄂東民間灸師,挖掘整理蘄春灸法技藝。
從蘄春民間走向國外
“家有三年艾,郎中不用來。”民間一直流傳著這樣的諺語。生活在蘄春赤東湖畔的人們,歷代相傳著蘄艾的古老用法。“‘路人皆懂醫、指草皆為藥’,是李時珍故里、中國艾都蘄春獨特的中醫藥文化。”韓善明介紹,用艾習俗在當地民間一直沿襲,不光蘄春,每年端午節前後,大別山地區家家戶戶採艾,捆好、晾幹,供一年使用。遇到風濕關節痛、受涼肚子痛、感冒發燒之類的毛病,就用艾葉加水燒開熏蒸,可明顯緩解症狀。按當地習俗,每個人出生、結婚、百年之後裝棺入殮,都要洗艾水澡。
據介紹,自明清以來,蘄春艾灸療法廣傳鄂東及江西、安徽等地。在蘄春,李時珍醫院自建院起就設有艾灸科,蘄州的玄妙觀、城南醫院、普陽醫院等,均在臨床上廣泛應用艾灸療法。當地至今仍有一批懂艾灸的民間藝人。
2014年至今,在湖北省非遺保護中心等單位支持下,蘄春艾灸療法作為傳統醫藥項目的代表,曾赴俄羅斯、韓國、新西蘭、哈薩克斯坦、波蘭、德國等國交流。傳承人韓善明説,每次參展都因圍觀人太多而推遲結束,很多體驗艾灸的外國友人會露出驚訝、讚嘆的表情。
通過一次次對外交流,不僅傳播了蘄春艾灸療法,更讓外國友人真切感受了中醫藥文化的神奇魅力。
引入大健康行業獲新生
2018年30歲的韓進,2009年拜師跟韓善明學蘄艾灸臨床診療,已通過中醫師承考試。他説:“作為中醫三大傳統療法之一,越學越覺得艾灸博大精深。”
師徒相授是中醫傳統培養方式,韓善明收徒五六十人,不少人已成為蘄艾灸領域骨幹。但,僅靠此方式傳承,覆蓋面畢竟有限。
近年,隨著大健康行業興起,蘄春縣嘗試“公司+保護單位”的傳承發展模式,在相關企業、機構設傳承示範基地及傳習所,共同培養艾灸師。
5月23日,千年艾培訓中心第19期艾灸師培訓班上,老師邊講邊示範。蘄春縣劉河鎮的駱瑛和50余名學員一道,上午學理論,下午實操。培訓一個月後,如通過結業考試,可獲縣就業局頒發的國家職業資格證書。她説,學習艾灸是因“看好養生行業”。
蘄春千年艾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左志剛介紹,作為蘄春艾灸傳承示範基地,該公司主動承擔起培訓艾灸師的重任,對黃岡地區學員全部免費。“艾灸養生館近來在各地迅速增加,我們培養的艾灸師供不應求。”
為保證傳統灸術原汁原味,韓善明等傳承人組成蘄春艾灸教材編委會,精心編制教材。
蘄艾已由小草發展成大産業。據蘄艾産業協會統計,目前蘄春全縣工商註冊涉艾企業1100多家,蘄艾種植面積16萬畝,産值30億元。全國艾灸培訓連鎖機構150余家,累計培訓艾灸師3萬餘人次。全産業鏈從業人員7萬人,帶動貧困戶近4萬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