頻道導航_fororder_廣告1
荊楚大地
新聞熱線:027-88153686
長江入湖北第一關的“疫”線守門員戰疫賽道上有一種漢馬版的暖心服務物業小哥騎單車給居民運套餐 100多斤豬肉挂滿車把隔離點內中風老伴得到悉心照顧 七旬老人“實名”視頻致謝婦女節6名一線工作者講述抗疫故事省扶貧攻堅領導小組印發通知要求 力爭做到戰“疫”和戰貧兩不誤武漢:用愛心打通居民服務“最後100米”父親走了 她沿著父親的腳步踏上防疫一線湖北十堰“90後”女輔警創作漫畫為戰友一線戰疫加油湖北省首批穩崗返還5.53億元 惠及企業10.35萬家武漢:三類地點全部實現“床等人”硚口武體方艙醫院“休艙”【戰疫最前線】除了治療新冠肺炎 疫情中的醫護人員還做了這些暖心的事浦發銀行潘衛東:加速數字化轉型 促企業復工復産 保民生服務暢通江夏區方艙醫院首批23名患者治愈出院碧桂園採購10噸防護物資直飛運抵武漢中共湖北省委統戰部向全省統一戰線成員和統戰幹部發出倡議武漢實現核酸檢測日清日結武漢市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指揮部關於對新冠肺炎治愈出院患者實施康復隔離的通告(第16號)組圖:拿起兒時筆 手繪戰“疫”情湖北省新型冠狀病毒感染肺炎疫情防控指揮部通告江夏中醫醫院170多名患者治愈出院張定宇妻子為新冠肺炎患者獻血漿兩次病危的新冠肺炎患者治愈出院 專家:中醫藥全程干預效果好致在湖北留學生(中、英、法)武漢市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指揮部關於嚴格公共場所疫情防控措施的通告(第13號)209名滯留同胞乘國航包機回家武漢開發區城管隊員24小時待命 每小時給道路橋梁量一次“體溫”武漢見證:急難險重有我子弟兵武漢百萬中小學“線上開學” 特殊典禮開啟新學期湖北交投鄂西高速職工用“五穀雜糧”作畫 為武漢加油祈福武漢市衛生健康委關於全民監測體溫的幾個問題的答覆武漢三種方式強化發熱病人排查社區防控:築牢第一防線寂靜的城市 堅守的市民湖北鄖西:54個寶寶在疫情中平安降生轉運首批患者的車輛抵達火神山醫院武漢市定點醫院病床使用情況(統計時間2020年2月3日23:00)一首《武漢伢》傳遍大江南北武漢市定點醫院病床使用情況(統計時間2020年2月2日23:00)湖北加強疫情防控監督工作 對違紀違法者堅決查處武漢市金銀潭醫院20名患者集體出院17個文藝人共譜《武漢伢》《戰書》如確有需要 武漢將申請進一步延長春節假期武漢市中小學從2月10日開始線上開課武漢市金銀潭醫院院長張定宇用漸凍的生命托起信心與希望武漢協和醫院11名醫護人員病毒核酸檢測轉陰湖北將在3天內擴大防護服等醫用物資産能禁行首日 武漢商超供應有保障武漢雷神山醫院開工 12天內交付

湖北利川毛壩鎮30年堅守茶産業 十任接茬謀脫貧

2018-06-19 10:30:27|來源:人民日報|編輯:蘇喜茹|責編:孟慧

  原標題:謀脫貧,湖北利川毛壩鎮30年堅持發展茶産業 十任接茬幹 窮鎮面貌變(民生調查·脫貧故事)

  核心閱讀

  湖北利川市毛壩鎮十任書記一張藍圖幹到底,焦點不散、靶心不變、久久為功,實現了脫貧致富。通過種茶,老百姓年年拉饑荒的困局慢慢改變;通過賣茶,倒逼提升品質,打贏了控制農殘的一仗,走上綠色發展之路,貧困戶經改造後的茶園盈利提升;為了有效提升農民收入,堅決走品牌化之路,2017年毛壩鎮GDP近10億元,人均可支配收入達1.2萬元。

  “現在毛壩人,上館子點菜不拿著菜單前翻後翻、摳摳唆唆了,想吃啥就點啥!以前誰敢想這些?”在湖北省利川市毛壩鎮蘭田村,説到村民生活的變化,老支書劉勝祥感嘆。

  毛壩的窮,曾經遠近知名。因缺糧少食,三四十歲的男勞力佝僂著身子,像六七十歲的老人,國家每年還要調撥300噸返銷糧讓毛壩人熬過饑荒。

  毛壩的富,現在也是遠近知名。作為中國紅茶特色小鎮,毛壩擁有規模茶企14家,2017年毛壩鎮GDP近10億元,人均可支配收入1.2萬元。

  “從窮變富,關鍵在於確保了焦點不散、靶心不變。”毛壩鎮黨委書記曾維權説,近30年來,毛壩一連十任黨委書記,接力幹好同一件事——種茶,靠著茶葉讓毛壩百姓從溫飽奔向小康,再奔向富裕。

  貧困逼出種茶路

  車行毛壩鎮,漫山疊翠。片片茶園潑綠,一直延伸到視野盡頭。

  如今,毛壩鎮的茶園面積已達12萬畝,早已形成家家種茶樹、灣灣有茶園、村村建加工廠的産業格局,2017年茶葉産值達5.4億元。

  “吃上這口‘茶葉飯’,不容易!”曾維權説,毛壩雖有2800多年的種茶制茶史,但由於種種原因,一段時間以來茶園近乎絕跡。直到改革開放初期,毛壩人的生活還處在溫飽線之下。

  “毛壩山多地少,空氣濕度大,常年濃霧瀰漫,水稻易受稻瘟病侵害,産量很低,而且是湖北省山洪災害頻發區,當時農民有種説法,叫‘種一膠靴,收一皮鞋’。膠靴比皮鞋盛得多,收的還沒種的多!”曾維權説,改革開放之後,歷任黨委都為毛壩群眾的生計發愁,思索如何走出年年拉饑荒的困局。

  轉機出現在1987年,當時毛壩還是利川的一個區。時任區委書記黃仕永帶領黨委班子在大量調查論證之後,選定了種茶的發展道路。

  由於境內山巒起伏,屬於典型亞熱河谷地貌,毛壩被稱為“星斗山河谷”。谷內春冬雲霧繚繞,夏秋日照時間長,晝夜溫差大,再加上多種原生態植被為天然的微酸性土壤沉澱了豐富有機質,最適宜種植茶樹。

  一場種茶求富的行動迅速拉開序幕。抽槽換土、積壓青肥、調撥茶種、分發化肥……在區、鄉、村幹部帶頭幹的勁頭下, 當年植造茶園11800畝,毛壩的茶産業初現規模。

  “糧食都不夠吃,還要種茶?這東西能賣出去?”在毛壩,從一開始,反對的聲音就未曾停歇。當時擔任駐村幹部的田德普介紹,很多農民有抵觸情緒,幹部白天挖開田坎放水準備種茶樹,農民晚上又偷偷築起田坎灌水。如此反反復復,幹部們笑稱這是在同農民兄弟打“拉鋸戰”。

  這場“拉鋸戰”結束到了效益上。“一畝茶葉收成上千元,比什麼都有説服力。”曾維權説。

  品質逼出綠色路

  優渥的自然條件讓毛壩的茶葉連年豐産,但豐産之後銷路成了大問題。

  曾維權介紹,毛壩70%以上的茶葉是紅茶,屬於宜紅的一種,一般作為大宗商品出口到俄羅斯、歐盟等地。

  但1999年開始的退貨事件,讓毛壩人認識到:“解決不了農藥殘留問題,毛壩茶葉就是死路一條”。當年,毛壩出口俄羅斯遠東地區的一車幹茶被退回黑河口岸,原因是10多種農藥殘留嚴重超標。如今已成為毛壩鎮“明星企業”的飛強茶業公司也曾遭遇類似事件——因為農殘超標,大批待出口到歐盟的茶葉被銷毀。

  “吃的茶葉飯,穿的茶葉衣,誰砸毛壩的品牌,就砸誰的飯碗!”第七任黨委書記張友平提出,毛壩鎮茶葉生産禁用高毒高殘農藥。但是,噴施農藥後茶葉産量大幅提高,讓很多農戶禁不住誘惑,農資銷售商則採取你查我藏、你去我售的辦法,讓幹部防不勝防。控制農殘又成了一場新的“拉鋸戰”。

  為了保住毛壩的茶葉品牌,當地政府下重手控制農殘。2003年,村民不聽勸阻使用禁用農藥,1500多公斤幹茶在五一村被當眾付之一炬。

  經過10多年的努力,絕大多數茶農已經認識到控制農殘的重要性,毛壩也成了外地茶葉客商眼中的免檢區。

  如今,利川市以“綠色食品原料標準化生産基地市”為載體,對茶園實行統一品種規劃、統一技術指導、統一提供農資、統一産品回收。

  蘭田村4組貧困戶秦桃梅就是新品種、新技術的受益者。“前些年,一畝茶也就賣千把元,現在,改造後的3畝茶園,一年可以賣到上萬元。”她説。

  市場逼出品牌路

  “做了22年紅茶,虧了十來年。”作為省級農産品加工龍頭企業,飛強茶業董事長卓萬凱感嘆,前些年來,茶葉生意做得很艱難。

  2011年,飛強茶業出口紅茶2000噸,實現銷售收入4000多萬元,位居湖北省茶葉生産型企業前列。這組漂亮的數字,在業內人士看來,卻處處顯露著國産紅茶的尷尬:一噸茶葉2萬多元,一斤只能賣到十幾元,毛利潤不到1元錢。

  如何把毛壩的紅茶做出品牌,賣出好價錢?2009年底擔任毛壩鎮黨委書記起,曾維權就開始尋找答案。

  “我們要打造利川紅品牌,高端産品要賣到一萬元一斤。”2010年,曾維權這一近乎瘋狂的説法,一時間被視為天方夜譚,成為當地一個流行的笑話。

  但曾維權的做法很堅決。當年,他從福建高薪聘請制茶師,研製高端茶産品。為了提升毛壩紅茶的文化品位,還託人在景德鎮定制了茶具,換掉了當地人喝茶慣用的大茶缸。

  曾維權介紹,在毛壩紅茶的品牌化之路上,飛強茶業公司首席制茶師邱建紅功不可沒,因為他,“冷後渾”成為高端紅茶市場上的現象級産品,每斤幹茶賣到了1.5萬元。

  “冷後渾”是毛壩鎮的一個本地頂級茶葉品種,芽葉比其他茶葉肥大重實,因為缺乏加工技術,當地村民制出的茶葉幾乎沒人要,從而導致一些村民將“冷後渾”茶樹挖掉,換上其他品種。

  邱建紅帶領科研人員制定“冷後渾”種植技術,改進傳統制茶工藝,其製作的幹茶泡出的茶湯色紅艷明亮,冷後變渾濁,2014年在第十屆“中茶杯”全國名優茶葉評比中榮獲特等獎,一舉成名。

  邱建紅介紹,現在“利川紅”已成為中國紅茶的一個知名品牌,除了“冷後渾”,“黃金葉”“毛壩早”“梅讚”“金萱”等品種也已經在市場上闖出了名頭。

  近幾年來,毛壩鎮政府採取補貼的方式,把“冷後渾”等良種茶苗免費發給村民,農技服務中心進行技術指導、當地茶企負責茶葉回收、品牌推廣,芽茶鮮葉每公斤售價600元左右,每畝“冷後渾”年收入1.5萬元。

  “戶均三畝茶,收入過萬元”。曾維權當年提出的口號,已成為毛壩的現實。毛壩鎮成了湖北省茶葉第一鎮,不僅獲評“中國名茶之鄉”,還被農業部列入“全國一村一品示範村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