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傑:增進民生福祉是發展的根本目的
原標題:增進民生福祉是發展的根本目的 ——“在發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專家講習之一
湖北日報訊 【編者按】
民生是最大的政治。習近平總書記兩次視察湖北期間,“四個著力”“四個切實”的殷殷囑託,都指出做好民生工作的重要性。
湖北日報“新時代湖北講習所”專欄今起新推“在發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講習單元,圍繞充分認識、準確把握習近平民生思想的核心要義和精神實質,約請省內外專家學者進行專題講習,推動湖北省上下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並以之武裝頭腦、指導實踐、推動工作。
講習嘉賓
顧傑 武漢科技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湖北省行政管理學會會長
提要
我們的人民熱愛生活,期盼有更好的教育、更穩定的工作、更滿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會保障、更高水準的醫療衛生服務、更舒適的居住條件、更優美的環境,期盼著孩子們能成長得更好、工作得更好、生活得更好。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就是我們的奮鬥目標。
——2012年11月15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十八屆中央政治局常委與中外記者見面時的講話中指出
全黨必須牢記,為什麼人的問題,是檢驗一個政黨、一個政權性質的試金石。帶領人民創造美好生活,是我們黨始終不渝的奮鬥目標。必須始終把人民利益擺在至高無上的地位,讓改革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體人民,朝著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不斷邁進。
——2017年10月18日,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強調
“始終不渝的奮鬥目標”是立場,是承諾,也是宣言
記者:2012年11月15日,在十八屆中央政治局常委同中外記者見面時,習近平總書記就指出,“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就是我們的奮鬥目標。”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習近平總書記再次強調,“帶領人民創造美好生活,是我們黨始終不渝的奮鬥目標。”請問,這裡的“始終不渝”指的是什麼?我們為什麼要時刻銘記“黨始終不渝的奮鬥目標”?
顧傑:把帶領人民創造美好生活作為我們黨始終不渝的奮鬥目標,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極為重要的組成部分,其關鍵詞在於“始終不渝”。其內涵至少可以從三個方面理解:一是對實現這一奮鬥目標的“堅定性”,它表達了我們黨無論何時何地,無論是取得成功還是遇到困難,都不會放棄、動搖、改變對這一奮鬥目標的追求;二是對實現這一奮鬥目標的“專注性”,它表達了我們黨對實現這一奮鬥目標的執著和忠誠,是全心全意、全神貫注、竭盡全力為之奮鬥的目標,絕不是半心半意、三心二意更不是虛心假意的;三是對實現這一奮鬥目標的“徹底性”,“始終不渝”表達了我們黨對實現這一目標是毫無保留、絕無私心並且是善始善終的。“始終不渝”是一種立場,是一種承諾,也是一種宣言。
我們必須時刻銘記“黨始終不渝的奮鬥目標”,這既具有歷史的必然性,也具有現實的必然性。
其一,這是由我們黨的性質和宗旨所決定的。人民立場是中國共産黨的根本政治立場,是馬克思主義政黨區別於其他政黨的顯著標誌。中國共産黨從她誕生的那一刻起,就明確自己是為中國人民謀利益的,黨的七大把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寫入了黨章,並成為中國共産黨人的行為準則和最高的價值追求。把帶領人民創造美好生活作為黨始終不渝的奮鬥目標,是新時代背景下對黨的性質、宗旨鮮活的詮釋和堅守。
其二,這是由我們黨97年光輝歷程所決定的。從97年前,一個僅有53名黨員的小黨、弱黨,到如今成為擁有8900多萬名黨員、450多萬個基層黨組織、69年執政生涯的大黨、長期執政的黨,這翻天覆地的變化靠的是什麼?靠的就是人民群眾的支持和擁護。其基本經驗可以簡單地概括為七個字即“頂天立地抓自己”,所謂“頂天”是有馬克思主義這一正確理論指導;所謂“立地”就是植根於人民,為人民群眾謀利益,得到人民群眾的擁護;所謂“抓自己”,就是堅持抓黨自身的建設,保證黨的堅強有力。解決民生才能得到民心,得到民心才能得到天下,這是任何政黨都無法違背的規律。
其三,這是由我們黨面臨的風險和使命所決定的。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精神懈怠的危險、能力不足的危險、脫離群眾的危險、消極腐敗的危險”不但沒有減少反而更加逼近。人民群眾是我們黨執政的根基、血脈和力量,只有做到權為民所用,利為民所謀,情為民所繫,黨才能永遠與人民心連心,才能擁有強大力量去破除各種艱難險阻,帶領人民創造美好生活,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
人民群眾的需求已進入“升級換代”的新階段
記者:黨的十九大報告作出了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的重大判斷。進入新時代,人民群眾嚮往的“美好生活”包括哪些方面內容?與以往相比有怎樣的變化?“美好生活”需求的變化,對我們繼續在發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提出了怎樣的新要求?
顧傑:“美好生活”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重點和亮點,是黨的十九大報告的核心關鍵詞,在報告中共出現14次。與以往相比,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需求發生了重大的變化。從對政府提供的公共服務的需求來看,過去追求的是從無到有,現在追求的是從有到優,過去是盼溫飽,現在是盼環保,過去是求生存,現在是求生態,人民群眾的需求已進入“升級換代”的新階段。正如一位哲人所説的,當一個人肚子很餓時,他只有一個需求就是填飽肚子,可是當他填飽肚子之後,他會産生一百個需求。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和期待,除了基本的物質層面因素外,更多地表現為對能享有安全的食品、喝上清潔的水、呼吸到清新的空氣、生活在綠色的生態環境、出行安全便利的嚮往和追求;對能公平享有改革成果,對國家治理和政治生活有參與權、話語權、監督權的盼望和追求;對更健康、更文明的文化生活的企求和期待。
毫無疑問,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需求的“升級換代”必然對我們繼續在發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提出了新要求。一是堅持發展是硬道理,把“蛋糕”做大,解決發展不充分的問題,為保障民生、增進民生福祉提供堅實的物質基礎。實現高水準民生,最根本的是要發展經濟。對於湖北而言,不斷推動高品質發展,做大經濟總量,仍然是我們滿足人民群眾美好生活的必然選擇。二是堅持合理配置資源,把“蛋糕”切好,解決發展不平衡的問題,為保障民生、增進民生福祉提供公平的制度、政策支撐。要著力解決區域不平衡、城鄉不平衡、行業不平衡等問題。提供普惠性、保基本、均等化、可持續的公共服務,真正讓發展的成果惠及到全體人民,而不是犧牲一部分人的利益來滿足另一部分人的利益。三是堅持問題導向,抓住人民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實現民生工作的精準化、精細化,解決“最後一公里”問題。
破除片面的發展觀、效率觀、政績觀和民生觀
記者:習近平總書記2018年4月份視察湖北時指出,民生是最大的政治。總書記也多次強調,“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不是一個抽象的、玄奧的概念,不能只停留在口頭上、止步于思想環節,而要體現在經濟社會發展各個環節”“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不是一個‘數字遊戲’或‘速度遊戲’,而是一個實實在在的目標。”真正把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落到實處,我們還需要破除哪些誤區,從哪些方面著力?
顧傑: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人民”是出現了203次的高頻詞,這足以表明“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中佔有的重要地位。落實這一思想,結合湖北省實際,我們需要從以下幾個方面著力:
其一要破除片面的“發展觀”,實現經濟發展與改善民生的同步。要堅持新發展理念,即創新發展、協調發展、綠色發展、開放發展、共享發展,堅持發展前進一步,民生就跟進一步,把經濟發展作為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動力,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為經濟發展的目的,良好的生態環境是最公平的公共産品,是最實惠的民生福祉。
其二要破除片面的“效率觀”,實現效率與公平的並舉。必須在保障和改善民生中更加突出公平問題,實現效率與公平的同步並進。
其三要破除片面的“政績觀”,實現對上負責與對下負責的一致性。做到“上不愧黨,下不愧民”,克服“不怕群眾不滿意,只怕領導不注意;擯棄不怕群眾不高興,只怕領導不開心”即對上“負責”對下不負責的政績觀,以辦實事、求實政、出實績的理性政績觀實施好民生工程,讓民生工程真正成為“民心工程”。
其四要破除片面的“民生觀”,實現盡力而為與量力而行的統一。習近平總書記強調的“兩個牢牢把握”,即“牢牢把握我國發展的階段性特徵,牢牢把握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嚮往”,這是我們在發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應當把握的大尺度,各級領導和決策者要做到,不定不切實際的目標,不提無法達到的標準,不開難以兌現的空頭支票,多做雪中送炭的實事,把有限的資源用在“刀刃”上。(湖北日報全媒記者 王才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