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科院武漢病毒所研製出新型寨卡疫苗
7月3日,記者從中國科學院武漢病毒研究所獲悉,該所王漢中研究員團隊成功利用合成工程技術研製出新型寨卡病毒(ZIKV)弱毒疫苗。
寨卡病毒是1947年首先在烏干達的猴子中發現的,這種病毒和黃熱病毒、登革熱病毒等都屬於蚊媒傳播的黃病毒屬病毒。2015年6月伊始,寨卡病毒在美洲大規模流行,導致大批嬰兒腦發育不全。2016年2月,世界衛生組織宣佈寨卡病毒為全球緊急公共衛生事件。截至目前,針對寨卡病毒的感染,尚沒有獲得授權的疫苗上市,也沒有特異性的抗病毒治療措施。
合成減毒病毒工程技術又稱為“密碼對去優化技術”,在不改變氨基酸種類及盡可能不影響核糖核酸空間結構的情況下,提高病毒基因組中罕見的密碼對所佔的比例,從而降低病毒的複製翻譯效率,使病毒致病性減弱。該技術製備弱毒疫苗具有週期短、安全以及免疫原性強等特點。中國科學院武漢病毒研究所王漢中研究員團隊利用反向遺傳學操作技術成功拯救出三株致弱的寨卡病毒,其中一株名為MinE+NS1的基因組中引入了2568個同義突變,單次免疫後就可以刺激小鼠産生高滴度中和抗體,誘導産生清除性的免疫,獲得完全的攻毒保護,並且可以阻止寨卡通過母體垂直傳播給子代。由於基因組中含有成百上千的同義突變,回復突變的風險極低。
該研究證明利用密碼對去優化技術可以將寨卡病毒高效地致弱,MinE+NS1具有潛力成為一種安全的疫苗候選,預防寨卡病毒的感染。研究成果在病毒學權威雜誌JournalofVirology(病毒學報)上在線發表,武漢病毒所2014級博士生李朋輝為論文第一作者,王漢中研究員與鄭振華青年研究員為論文通訊作者。該研究得到了國家重點研發計劃,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和中國科學院青年創新促進會的支持。(湖北日報 記者文俊、通訊員陳逗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