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地質大學(武漢)校長王焰新心目中的李德威 骨子裏透出濃濃的愛國情懷
長江日報記者採訪中國地質大學(武漢)校長王焰新長江日報記者李子云 攝
“長江日報的報道引起了社會廣泛關注,説明時代在呼喚崇高精神的回歸。”李德威教授在彌留之際留下了“開發地熱能,中國能崛起”的十字遺言,讓中國地質大學(武漢)校長王焰新也深受感動,他在接受長江日報專訪時表示,李德威非常聰明、非常努力、專業功底非常紮實,是一位有家國情懷,知行合一的優秀教師。彌留之際留下的十字遺言折射出他愛國奉獻、不忘初心、勇攀高峰、淡泊名利的崇高精神。
王焰新告訴長江日報記者,他和李德威1984年就相識,一起參加過野外地質考察、一起參加科研項目論證會和學術會議。地質工作者有個特點,不僅與祖國大好河山親密接觸,也與人民群眾親密接觸,骨子裏透出濃濃的愛國情懷。就拿汶川地震來説,中國地質大學(武漢)組織科技賑災專家組,李德威第一個報名,冒著生命危險,奔赴災區開展調查工作,為災後重建提出了重要的基礎地質資料和切實可行的建議。
李德威主動服務國家戰略需要,事跡令人動容,在病床上生命垂危還牽掛科研,體現的是崇高的愛國主義精神。
王焰新説,從本科到碩士,到跨專業讀完博士,李德威經歷了地礦業不景氣的時代,很多人相繼下海,他沒有隨波逐流,甘坐冷板凳,在25年時間裏用雙腳丈量青藏高原,克服艱難險阻,取得一系列科研成果,這就是不忘地質人的初心。即使病入膏肓還不忘在病床上帶學生,教書育人,也是不忘人民教師的初心。
王焰新表示,一名優秀的大學老師,既要重視教學、傳播知識,也要重視科研、勇攀科學高峰。李德威教授敢於攀登地學高峰,尤其是以青藏高原的系列新理論,以及瓊北地區幹熱岩項目的實踐,他親自設計試驗井,成功鑽探出185攝氏度的幹熱岩,為我國南方的新能源利用打開了一條新思路。
王焰新説,李德威沒有顯赫的學術頭銜,不單純為發表論文而做科研,不帶功利做研究,也不為五斗米折腰,體現了他淡泊名利的精神。這種精神也體現了中國地質大學“艱苦樸素,求真務實”的校風學風對個人的影響,李德威是中國地質大學(武漢)教師隊伍中傑出代表。
對於這十個字的價值內涵,王焰新表示:我國的化石能源地質儲量有限,而且傳統能源利用産生大量環境污染,開闢地熱等新能源是必然選擇。接下來,地大會繼續發揚學科優勢和技術力量,加強科技平臺建設,在承擔國家地熱能源項目上作出貢獻。
人類對深層地熱能的成因和分佈規律認識還相當薄弱,如中國南方是否存在幹熱岩,過去就不清楚。李德威在海南完成的幹熱岩井是一項先導性工作,對推動地學理論創新、地熱能源的勘探開發提供了新的思路。(長江日報記者楊佳峰 通訊員陳華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