頻道導航_fororder_廣告1
荊楚大地
新聞熱線:027-88153686
長江入湖北第一關的“疫”線守門員戰疫賽道上有一種漢馬版的暖心服務物業小哥騎單車給居民運套餐 100多斤豬肉挂滿車把隔離點內中風老伴得到悉心照顧 七旬老人“實名”視頻致謝婦女節6名一線工作者講述抗疫故事省扶貧攻堅領導小組印發通知要求 力爭做到戰“疫”和戰貧兩不誤武漢:用愛心打通居民服務“最後100米”父親走了 她沿著父親的腳步踏上防疫一線湖北十堰“90後”女輔警創作漫畫為戰友一線戰疫加油湖北省首批穩崗返還5.53億元 惠及企業10.35萬家武漢:三類地點全部實現“床等人”硚口武體方艙醫院“休艙”【戰疫最前線】除了治療新冠肺炎 疫情中的醫護人員還做了這些暖心的事浦發銀行潘衛東:加速數字化轉型 促企業復工復産 保民生服務暢通江夏區方艙醫院首批23名患者治愈出院碧桂園採購10噸防護物資直飛運抵武漢中共湖北省委統戰部向全省統一戰線成員和統戰幹部發出倡議武漢實現核酸檢測日清日結武漢市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指揮部關於對新冠肺炎治愈出院患者實施康復隔離的通告(第16號)組圖:拿起兒時筆 手繪戰“疫”情湖北省新型冠狀病毒感染肺炎疫情防控指揮部通告江夏中醫醫院170多名患者治愈出院張定宇妻子為新冠肺炎患者獻血漿兩次病危的新冠肺炎患者治愈出院 專家:中醫藥全程干預效果好致在湖北留學生(中、英、法)武漢市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指揮部關於嚴格公共場所疫情防控措施的通告(第13號)209名滯留同胞乘國航包機回家武漢開發區城管隊員24小時待命 每小時給道路橋梁量一次“體溫”武漢見證:急難險重有我子弟兵武漢百萬中小學“線上開學” 特殊典禮開啟新學期湖北交投鄂西高速職工用“五穀雜糧”作畫 為武漢加油祈福武漢市衛生健康委關於全民監測體溫的幾個問題的答覆武漢三種方式強化發熱病人排查社區防控:築牢第一防線寂靜的城市 堅守的市民湖北鄖西:54個寶寶在疫情中平安降生轉運首批患者的車輛抵達火神山醫院武漢市定點醫院病床使用情況(統計時間2020年2月3日23:00)一首《武漢伢》傳遍大江南北武漢市定點醫院病床使用情況(統計時間2020年2月2日23:00)湖北加強疫情防控監督工作 對違紀違法者堅決查處武漢市金銀潭醫院20名患者集體出院17個文藝人共譜《武漢伢》《戰書》如確有需要 武漢將申請進一步延長春節假期武漢市中小學從2月10日開始線上開課武漢市金銀潭醫院院長張定宇用漸凍的生命托起信心與希望武漢協和醫院11名醫護人員病毒核酸檢測轉陰湖北將在3天內擴大防護服等醫用物資産能禁行首日 武漢商超供應有保障武漢雷神山醫院開工 12天內交付

讓健康科普流行起來——武漢大醫生寫起小科普

2018-09-26 09:33:47|來源:湖北日報|編輯:蘇喜茹|責編:趙佳雯

  9月25日晚9點,協和醫院骨科主治醫師張波結束了一天的工作,回到家稍作休息,便打開電腦寫起文章,直至淩晨1時。

  張波所寫並非科研論文,而是科普文章。2017年至今,他完成了27篇科普文章,發表于其微信公眾號“骨科疾病防治與康復”。在7月首屆百強醫院優秀健康科普作品展播上,張波獲得了中國健康科普優秀醫生的榮譽。

  在武漢,像張波這樣熱衷於科普的醫生越來越多。據多家醫院介紹,2018年來各家醫院積極投身科普的醫生從數十位至百位不等,一改過去“大醫生不寫小科普”的局面。

  由於臨床科研佔據了醫生主要的精力,做科普多憑的是醫生的公益心和個人興趣。記者近日走訪了數位科普醫生。

  臨床需要催熱科普

  協和醫院骨科骨關節專科每天接診大量全國各地的患者。

  張波在接診中發現,腰痛、椎間盤突出、關節炎、頸椎病等常見病、多發病佔80%。患者對於同一種疾病都有共性問題,也存在相同的誤區。醫生總是需要反復解釋發病原因、交待注意事項和康復辦法,口頭交待患者也很難記住,工作效率低下。於是,張波把臨床上最常見、患者最關心的問題寫下來,匯集成冊發給患者,“小冊子就是科普的雛形”。

  為了讓更多人看到,張波轉戰微信。在其公眾號上,每種常見病的成因、相應症狀、治療策略、注意事項和常見誤區均有涉及。為便於患者理解,他還自繪漫畫、自拍圖片,甚至貼心地附上就診須知。“更全面的內容、更廣泛地傳播,響應健康中國號召,真正實現未病先治。”張波説。

  近年來,一些自媒體行銷號打著科普大旗行兜售之實,令讀者難辨真偽。同濟醫院婦産科副主任醫師烏劍利坦言,在網站和手機上瀏覽信息時,常見部分私立醫院在疾病介紹和防治的文章中灌輸錯誤的健康觀念,引導患者過度治療或錯誤治療,於是他寫下《宮頸癌禍首HPV的獨白》等科普文章。同濟醫院心臟大血管外科副主任醫師程才曾發文《洛克菲勒做過6次心臟移植?謠言》,從謠言來源、器官移植供體分配製度等方面為大眾科普,告訴讀者洛克菲勒再有權有勢,也不可能得到6次寶貴的心臟供體。

  科普流行惠及醫患

  醫生寫科普,得到很多意料之內和意料之外的收穫。

  微博大V、協和醫院胃腸外科副主任蔡開琳曾在微博上大力呼籲,常規體檢並不能篩查癌症,45歲以上人群應結合一些症狀,選擇性的補充胃鏡腸鏡檢查。一位每年定期體檢的70歲的老人看到文章,自行增加了腸鏡檢查,結果查出了腸道腫瘤,專程找到蔡開琳表示感謝。

  一位79歲患有膝關節骨關節炎的婆婆,在武漢多家醫院治療無效後,無意中聽到了張波的講座,專程請張波治療。張波只是按照基本的治療方案,重點幫助婆婆調整心態、接受骨刺,婆婆的病痛大有緩解。今年臘八節,婆婆在歸元寺排隊為張波買了碗臘八粥,在醫院電梯高峰時等候了40分鐘,將粥送給張波。

  張波説,科普建立起醫患之間的信任,讓病人的依從性更好,療效自然提升,醫患關係更加和諧。

  有人説,醫生寫科普誤了主業,得不償失,可張波覺得“恰恰相反”。自寫科普以來,張波個人門診量從2017年的3623人次猛增至今年的6410人次,“積累了更多的病例”。由於科普受眾更廣,張波需要查閱權威資料、嚴謹表述,反而提升了業務綜合能力。長期的科普寫作,他已形成科普思維,在與患者講解病情時用語淺顯易懂,患者滿意度提升。

  “新老搭配”激活科普

  科普雖好,可在醫生中普及並不容易。

  在國外,很多醫學大家也是科普作家。例如哈佛醫學院教授、外科醫生阿圖·葛文德所寫的《最好的告別》,傳遞出姑息治療的新思路。世界最著名的頂級學術期刊《Nature》雜誌創立之初,就秉持科普色彩,直到今日,很多非專業讀者仍醉心其趣味性和準確性。

  協和醫院黨委宣傳部部長王繼亮説,並非人人都能寫好科普。醫學語言專業晦澀,如何深入淺出講明醫學知識要符合傳播規律。有些大專家學識淵博且有科普熱情與良苦用心,但因為用語太過專業,傳播效果有時不佳;年輕醫生熟悉互聯網傳播特點,但專業的深度有時候略顯不足,科普文章傳達的專業性有時不夠精準或全面。協和醫院對此採用“新老搭配”的方法,科普文章須經資深專家審核後才于官微發佈。該院還對臨床科室逐步進行科普技能培訓,以鼓勵和幫助臨床醫師創作出高品質的優秀醫學科普作品,更好的惠及大眾。

  事實證明,這樣的科普傳播效果理想。據統計,該院官微自今年推出“協和慕課”科普專欄以來,關注人群提升了近20萬。醫生的投稿數量和單篇科普文的點擊量都比過去翻番。

  王繼亮説,在大健康時代,我們就是要讓科普流行起來。醫生不僅是治療疾病,也要傳播健康知識,提升大眾的健康水準。(湖北日報全媒記者余瑾毅通訊員聶文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