頻道導航_fororder_廣告1
荊楚大地
新聞熱線:027-88153686
長江入湖北第一關的“疫”線守門員戰疫賽道上有一種漢馬版的暖心服務物業小哥騎單車給居民運套餐 100多斤豬肉挂滿車把隔離點內中風老伴得到悉心照顧 七旬老人“實名”視頻致謝婦女節6名一線工作者講述抗疫故事省扶貧攻堅領導小組印發通知要求 力爭做到戰“疫”和戰貧兩不誤武漢:用愛心打通居民服務“最後100米”父親走了 她沿著父親的腳步踏上防疫一線湖北十堰“90後”女輔警創作漫畫為戰友一線戰疫加油湖北省首批穩崗返還5.53億元 惠及企業10.35萬家武漢:三類地點全部實現“床等人”硚口武體方艙醫院“休艙”【戰疫最前線】除了治療新冠肺炎 疫情中的醫護人員還做了這些暖心的事浦發銀行潘衛東:加速數字化轉型 促企業復工復産 保民生服務暢通江夏區方艙醫院首批23名患者治愈出院碧桂園採購10噸防護物資直飛運抵武漢中共湖北省委統戰部向全省統一戰線成員和統戰幹部發出倡議武漢實現核酸檢測日清日結武漢市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指揮部關於對新冠肺炎治愈出院患者實施康復隔離的通告(第16號)組圖:拿起兒時筆 手繪戰“疫”情湖北省新型冠狀病毒感染肺炎疫情防控指揮部通告江夏中醫醫院170多名患者治愈出院張定宇妻子為新冠肺炎患者獻血漿兩次病危的新冠肺炎患者治愈出院 專家:中醫藥全程干預效果好致在湖北留學生(中、英、法)武漢市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指揮部關於嚴格公共場所疫情防控措施的通告(第13號)209名滯留同胞乘國航包機回家武漢開發區城管隊員24小時待命 每小時給道路橋梁量一次“體溫”武漢見證:急難險重有我子弟兵武漢百萬中小學“線上開學” 特殊典禮開啟新學期湖北交投鄂西高速職工用“五穀雜糧”作畫 為武漢加油祈福武漢市衛生健康委關於全民監測體溫的幾個問題的答覆武漢三種方式強化發熱病人排查社區防控:築牢第一防線寂靜的城市 堅守的市民湖北鄖西:54個寶寶在疫情中平安降生轉運首批患者的車輛抵達火神山醫院武漢市定點醫院病床使用情況(統計時間2020年2月3日23:00)一首《武漢伢》傳遍大江南北武漢市定點醫院病床使用情況(統計時間2020年2月2日23:00)湖北加強疫情防控監督工作 對違紀違法者堅決查處武漢市金銀潭醫院20名患者集體出院17個文藝人共譜《武漢伢》《戰書》如確有需要 武漢將申請進一步延長春節假期武漢市中小學從2月10日開始線上開課武漢市金銀潭醫院院長張定宇用漸凍的生命托起信心與希望武漢協和醫院11名醫護人員病毒核酸檢測轉陰湖北將在3天內擴大防護服等醫用物資産能禁行首日 武漢商超供應有保障武漢雷神山醫院開工 12天內交付

湖北首批脫貧摘帽縣區啟示:産業扶貧 夯實脫貧之基

2018-09-26 11:06:42|來源:湖北日報|編輯:蘇喜茹|責編:趙佳雯

  您知道,紅安、神農架與遠安三縣區的貧困帽子,戴了多長時間嗎?

  1994年,國務院作出“八七”扶貧攻堅計劃的決定,紅安、神農架林區被列入全國592個重點貧困縣(市)名單。

  2002年,經國務院批准,紅安、神農架林區再次被納入國家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區)名錄。

  作為湖北省定貧困縣,遠安縣2015年被正式列入全省37個貧困縣名單之中。

  湖北省扶貧辦一位負責人説:“從1994年算起,紅安、神農架的‘國定貧困縣’帽子已經戴了24年,而遠安縣‘省定貧困縣’的帽子戴了3年多。”

  如何甩掉窮帽子?3年來,3縣區黨委政府舉非常之力,精準施策,致力於産業扶貧,著力夯實貧困人口穩定脫貧基礎,率先實現了脫貧摘帽。

  另辟蹊徑,送走“富饒的貧困”

  神農架林區森林覆蓋率高達91.1%,是一座綠色寶庫。然而,這裡作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有樹不能砍,有藥不能挖,有獸不能打,有礦不能採,有水不能發電”,産業扶貧大大受限,貧困群眾增收與就業的門路相對狹窄。

  林區扶貧辦主任吳海波説:“我們這裡的貧困,是‘富饒的貧困’。”

  如何擺脫這“富饒的貧困”?必須創新思路,另辟蹊徑。

  神農架避暑遊客多。林區幹部群眾發現,許多遊客臨走時,都要帶上幾罐當地的“土蜂蜜”。原來,神農架特有的中蜂蜜,採百花而釀,一年只割兩次,産量低、營養價值高,供不應求。

  這就是值得開發的商機呀!林區政府為此專門成立中蜂保護和産業發展領導小組辦公室,推動中蜂蜜産業扶貧。

  鄒萬明,木魚鎮潮水河村2組的建檔立卡貧困戶。他養過30年蜜蜂,但規模小,技術不過硬,靠天收。前幾年,他家裏兩人因大病手術,負債15萬元。2014年,他在精準扶貧工作隊的幫助下,改進技術,50箱蜂當年割1000斤蜜,收入10萬餘元。2015年,他擴大規模,加了30箱,收入15萬元。2016年,他再加35箱,蜂箱達到115個,一年割2000多斤蜜,賣了20多萬元。如今,他已還清所有欠債,還蓋起一棟兩層小樓。“目前,神農架林區中蜂已達4萬群,蜂蜜産量300噸,産值超過4200萬元。”林區中蜂産業辦主任宋崇保告訴記者。

  一隻小蜜蜂,就是一雙脫貧的翅膀。神農架充分利用漫山遍野的天然蜜源,大力發展中蜂産業,現已形成“村村有養殖、戶戶有規模、蜂蜜品質高”的集約態勢。該區宋洛鄉飼養中蜂1萬多群,捧回“中華蜜蜂之鄉”的金字招牌。

  與此同時,該區還開出“林下種藥”“冷水養魚”等産業扶貧藥方,不砍一棵樹,不污染一滴水,實現生態保護、綠色發展與精準脫貧共贏。

  3年來,神農架探索發展林下經濟,林下産業蓬勃發展。2014年脫貧885戶2563人,2015年脫貧861戶2885人,2016年脫貧2231戶6930人,2017年脫貧1463戶3294人。截至2017年底,全區僅剩未脫貧人口148戶456人,貧困發生率降至0.91%。

  金雞報曉,破解産業與就業難題

  革命老區紅安縣人口稠密,資源匱乏,建檔立卡貧困人口高達11萬之多,産業與就業問題相對突出。

  紅安縣扶貧辦主任姚福祥認為,送窮神,甩貧帽,必須對症下藥,勇於破解難題。

  2017年,紅安縣通過國家扶貧辦引進德青源公司金雞産業扶貧項目,利用區位優勢和優質蛋雞資源,引進集“生態養殖-食品加工-清潔能源-有機肥料-訂單農業”于一體的循環經濟模式,共同打造集種植、養殖、沼氣、飼料和食品加工等功能于一體的蛋雞産業園,通過土地流轉、租金支付、參股分紅、就業扶貧等多種形式實行産業扶貧。

  金雞報曉。2018年1月16日,金雞産業扶貧項目順利投産,第一批54000隻商品蛋雞進欄,很快實現産業扶貧“開門紅”。

  紅安德青源公司總經理呂帥告訴記者:“金雞項目總投資4.25億元,在太平橋鎮、八里灣鎮、紅安新型産業園分別建成雞養殖和加工區,年産值5億元,年納稅4000萬元,可帶動1萬人長效脫貧。”

  紅安縣明確提出:確保每戶貧困戶有2個以上收入來源。3年來,該縣已成功引進農業項目155個,新建現代農業示範園區120多個,帶動數萬戶貧困戶脫貧,戶均增收8000元。由於大多數貧困戶發展産業能力較弱,該縣一方面爭取和用足國家政策,為貧困戶創造被動收入,同時通過獎補等方式,鼓勵貧困戶主動增收。

  華河鎮陳河村二組貧困戶胡榮朋今年60歲,身體不好,是家裏唯一勞動力。如今,通過建光伏發電站,每年固定收入4000元,整合扶貧資金入股企業,每年又可分紅4000元,流轉5畝土地,每年收流轉費1500元,三項收入加起來就有9500元;六組貧困戶胡家元身有殘疾,家裏也有光伏發電的收入4000元,但他年輕一些,主動發展養殖業,養4頭牛每頭可獲政府補貼2000元,50隻羊每只可獲補貼300元。

  統計顯示,紅安産業扶貧人數佔貧困人口94.5%,集中建村級光伏發電站267個,覆蓋96個貧困村17648戶。兌現獎補資金1.4億元,支持1.8萬戶貧困戶發展種養業。截至2017年底,全縣貧困人口已由2014年的11.28萬人減至323人,貧困發生率由20.92%降至0.06%。

  特色産業,跑出脫貧“加速度”

  要致富,先要找對路。

  面對山大人稀、地質複雜、産業規模小、産品競爭力不強的縣情,遠安縣因地制宜,全力培育特色農業産業。

  遠安是“中國香菇之鄉”,香菇規模、産量位居全國前列。

  搞産業扶貧,該縣決定“請香菇來幫忙”。

  在宜昌大自然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引領下,全縣香菇産業成為支撐農民收入的第一大産業,全縣近萬戶農民依靠香菇致富。2016年,大自然公司達到年産香菇菌棒2000萬袋、工廠化種植日産香菇20萬袋、香菇深加工年産1500噸、4000立方米冷庫循環存儲鮮菇10000余噸的規模,年銷售收入1.1億元,産品暢銷國內外。

  2008年,一場暴雨將茅坪場鎮老觀村龍桂英家的老房子衝垮。6年後,不幸再次降臨在這個家庭,老伴查出胃癌,次年去世,家裏欠下好幾萬元債。龍桂英跟小兒子相依為命,過著艱難的日子。

  勤勞的龍桂英不服輸,下決心要靠種植香菇擺脫貧困,可難在沒有資金。

  2017年,大自然公司將龍桂英確定為幫扶對象。公司免費為她提供8000袋菌棒、420公斤麩皮、65公斤菌種,幫她發展袋料香菇。當年,龍桂英年底增收1.4萬元,順利脫貧。

  和龍桂英一樣幸運的還有129個這樣的貧困戶,他們從此與小香菇結緣。公司為每戶按人均3000袋免費提供菌棒菌種及其他輔助材料,給予人均500元幫扶資金,共幫扶菌袋6750公斤、麩皮27600公斤、資金14.3萬元。

  按照扶貧協議,大自然公司吸納入社貧困戶為合作社社員,生産出來的香菇由合作社統一實行訂單收購,與貧困戶簽訂保底銷售合同,以高於市場價10%的價格進行産品回收。2017年,公司累計為貧困戶銷售香菇150噸、蔬菜20噸,銷售收入達100萬元以上,人均增收1500元以上。“小香菇”也成為遠安脫貧攻堅戰中的“大功臣”。

  3年來,遠安縣通過“一主三特”的産業佈局,以“一村一品”專業村、重點農業園區和産業基地為載體,全縣5680戶貧困戶依靠特色産業摘掉了窮帽。(湖北日報全媒記者黎海濱 孟靜 通訊員王欣 李紹倫 溫宜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