將綠水青山間的人氣和資源鬧起來——鄂城鄉村以節慶促振興觀察
圖為:9月23日,汀祖鎮旅遊文化節在華兆山莊舉行。(視界網 鄭博 攝)
“開業6年多,頭一回爆滿。”10月14日,在鄂州市四峰山經營農莊的謝加華難掩心中喜悅。從豐收節到國慶黃金周這半個多月時間,鄂州市鄂城區各鄉村共計接待遊客50萬人次。
近年來,鄂城區鄉村以節慶帶市場,探索文農旅融合,沉睡的生態、文化等資源被喚醒,迸發出鄉村振興的持續動能。
系列節慶,喚醒沉睡資源
“我的計步器顯示,每天迎來送往,要走2萬多步。”謝加華説,往年長假過後便陷入淡季,如今還有客人涌上山。
幸福來得太突然。事實上,鄂城區鄂城區鄂城區鄂城區鄉村節慶自2017年底今年初便開始預熱,先是風車油紙傘在陽春三月亮相,然後推出四峰山華武村夢幻燈光啤酒節,接著是澤林鎮的旱龍舟文化旅遊節……一個節跟著一個節,慢慢攪熱了市場。
自9月23日起,鄂城區借豐收節之機,設多個會場,各類活動排滿15天。精彩的活動口口相傳,成了黃金週期間的“最佳廣告”。
華伍村謝金燕開了家養雞場,以往常常為推銷土雞和雞蛋犯愁。這段時間,他的手機被訂貨電話打爆。“不光我們家,周邊村民連囤放的紅薯都被搶光了。”謝金燕説。
澤林鎮電商董海波將線下節慶的熱鬧場面帶到線上,圖文並茂的鄉愁故事成為賣點,點擊率快速上升。“電商既是銷售渠道,也是宣傳平臺。”董海波説,互聯網可以讓農産品傳播更遠。
文化搭臺,令鄂城鄉村遊別具一格:地方劇目匯演,闡釋諸多做人道理;鄉土藝術展示,帶來濃郁鄉愁;農墾場景重現,體驗創業的艱難和酣暢……“系列鄉村節慶,政府之手與市場之手緊握,喚醒農村碎片化資源,激活三産要素融合。”鄂城區委副書記夏鑫説。
轉變觀念,挖掘潛在價值
晨曦中,長港鎮夏溝村村民李亦斌便穿上膠鞋,到稻田裏投蝦苗。“我租了60多畝田,一年凈賺三四十萬元。”李亦斌説,過去,一畝水稻年收入500元左右,現在稻蝦混養,年收入翻十倍。
地還是那片地,産出差距為何如此大?“體制機制創新,加上先進技術深耕,激發了土地生産力。”長港鎮黨委書記劉維平説。2004年,長港鎮由國營農場改制,除了留1.8萬畝口糧田,其餘2.4萬畝則以經營田出租。自2017年起,長港鎮已連續舉辦兩屆農墾文化節,提出“重塑墾區生態,再創國企輝煌”。目前,全鎮已有1.4萬畝稻蝦共生基地、1萬畝生態養殖基地、1.2萬畝香蓮基地,並引進花卉、苗木、蔬果等基地。“挖個稀巴爛,賺個幾千萬。”2013年以前,汀祖鎮以礦為生,依礦而富。高峰期,全鎮有40多家礦場、30多家鑄鋼廠、60多家選礦廠,貢獻年稅收近兩億元。“斷腕”後,汀祖鎮經歷了難熬的陣痛期。副鎮長張仁舟説:“過去看山,眼裏只有礦,但現在看山,聚焦綠色生態!”“我以前也是開礦的。”謝加華説,在鎮政府引導下,二次創業,轉向投資生態農業,發展生態旅遊。他並不孤單,過去礦老闆圈裏越來越多人再成同行。一時間,他們都成了系列節慶的主角。
過去5年間,汀祖鎮年稅收最低時不到千萬元,2017年已上升至5000多萬元,2018年預計將突破7000萬元,其中50%以上來自非礦産業。“轉變觀念,會把已有資源的潛在價值挖掘出來。”張仁舟説。
市場升溫,更須做精做透
2014年,從郵局辭職的周益興回到長港鎮創辦農莊,最艱難時“抵了房子賣了車”。但他堅守這一行,名氣漸漸打響,客戶不斷增多。
兩年來,政府主導辦節帶火了鄉村市場,也讓周益興陷入思索:一方面接待能力漸感不足,農莊還需擴建,另一方面生態旅遊缺乏整體規劃,對客戶缺乏黏性。
謝加華也有過同樣困惑,他的農莊最初定位“農家樂”,但客源不穩定,後來與多家單位長期合作,年收入可達300余萬元。市場升溫,農莊卻限于接待能力,不得不推掉許多訂單。這讓他意識到:必須全村、全區乃至全市聯動,整體規劃運作,提高承接能力,圍繞特色産品做精做透。
據介紹,中國南山集團已和鄂城區合作,擬投資20億元,以四峰山和石橋水庫為主體,打造旅遊康養基地。此外,汀祖鎮鄉賢、深圳兆恒公司董事長徐國勝去年投資1.32億元,打造田園綜合體,推進三産融合和生態保護。
10月12日,湖北日報全媒記者在沙窩鄉胡橋村看到,家家戶戶都在趕著做手工豆絲,為年底舉辦第二屆豆絲文化節備足貨。村民汪自超説,2017年辦節僅豆絲銷售達3萬多斤,交易額40多萬元。“節慶帶動市場,讓鄉親們嘗到甜頭,不再只是依靠政府給政策。”夏鑫説,但這只是開端,要真正贏得市場,還要將農産品做出品質和品牌,這是脫貧攻堅、鄉村振興的持續動能所在。(湖北日報全媒記者 戴勁松 通訊員 鄭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