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堰鄖陽區:幹部沉下去 民心聚起來
“我想養幾頭豬、釀點酒,可家裏沒有玉米。去城裏買吧,我們老兩口腿腳又不方便。”10月21日晚,鄖陽區葉大鄉龍潭村,村民孫正軍跟駐村扶貧工作隊隊長朱明聊天,無意中的一句話,卻被朱明記在了心裏。
第二天,朱明託人從鄖陽城區買了1000多公斤玉米,送到孫正軍家裏。看著一袋袋苞谷粒兒,老孫又是高興又是感動:“朱隊長真不錯,天晴下雨都在村裏,為咱們解決了好多實際困難。”
朱明是鄖陽區園林所幹部,2017年3月開始駐村扶貧,白天工作,晚上也沒閒著,到村民家裏聊天、幫著幹農活、給孩子輔導作業。一年多下來,他協調解決村裏各類矛盾幾十起,爭取政策幫助村裏完成了水、電等基礎設施改造。“村民們很樸實,你做的每一件事,他們都看在眼裏、記在心上。困難解決了,村民高興,我也高興。”朱明説。
切實轉變作風,堅持深入實際、深入基層、深入群眾。鄖陽區在脫貧攻堅中大力踐行“一線工作法”,要求各級領導幹部按照村不漏組、組不漏戶、戶戶見幹部的要求下沉到一線,發現問題、解決困難、化解矛盾、交融感情,不斷提升人民群眾認可度、滿意度。“以前幹部進村入戶,就是簡單問幾句收入多少、有什麼困難,現在不一樣了,都挽起衣袖和我們一起幹活,跟一家人沒什麼兩樣!”大柳鄉黃龍廟村村民梅桂學説,他的結對幫扶幹部一點架子都沒有,前幾天還一起在臭氣熏天的豬圈裏幫忙除豬糞。
除宣傳政策、規劃産業、化解矛盾,幹部還要幫貧困戶喂豬、劈柴、提水、收莊稼、打掃衛生,誰家有空巢老人、誰家孩子在上學、誰家圈裏養了幾頭豬、誰家土坯房有裂縫……在幹部們的民情日記本上都記得清清楚楚。
65歲的趙文林是白桑關鎮淘溝河村易遷戶,按照鎮上計劃,要搬到即將完工的香菇小鎮。可故土難離,老趙捨不得山上的幾畝地,又擔心搬家之後沒地方種菜、養牛。鎮黨委書記王雲峰聽説之後,隔三差五就來老趙家坐坐,耐心地給他分析:“搬到香菇小鎮以後,你自己看病方便,外孫女能就近上學,女兒、女婿可以種香菇,也能去扶貧工廠織襪子,比種莊稼強多了。”一番勸説,老趙解開了心裏的疙瘩。
幹部的一言一行,群眾看在眼裏,記在心裏。譚家灣鎮龍泉村群眾對幫扶幹部説:“就衝你們做了這麼多實事,以後再不為雞毛蒜皮的小事給你們添麻煩了。”
2018年以來,鄖陽區1.4萬名黨員幹部深入農戶家中,吃農家飯、幹農家活、睡農家床,幫助解決農特産品銷售、貧困學生入學、醫療救助等實際困難2.1萬餘個,與鄉村幹部群眾一起研究制定脫貧措施6000余條,群眾滿意率達到96%。
該區嚴格獎懲考核,對全區幹部駐村走訪日常工作開展情況、年度任務完成情況進行嚴格追蹤調查,對少數弄虛作假、違規違紀、上瞞下搪、群眾不滿意的幹部,在全區通報批評,並視情節輕重進行追責問責,取消發放年度績效工資;對成績突出的優秀幹部優先晉級職稱、提拔使用。近三年來,已有35名在一線表現突出的年輕幹部被選拔推薦進入鄉鎮領導班子。(湖北日報全媒記者 戴文輝 通訊員 姬廷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