頻道導航_fororder_廣告1
荊楚大地
新聞熱線:027-88153686
長江入湖北第一關的“疫”線守門員戰疫賽道上有一種漢馬版的暖心服務物業小哥騎單車給居民運套餐 100多斤豬肉挂滿車把隔離點內中風老伴得到悉心照顧 七旬老人“實名”視頻致謝婦女節6名一線工作者講述抗疫故事省扶貧攻堅領導小組印發通知要求 力爭做到戰“疫”和戰貧兩不誤武漢:用愛心打通居民服務“最後100米”父親走了 她沿著父親的腳步踏上防疫一線湖北十堰“90後”女輔警創作漫畫為戰友一線戰疫加油湖北省首批穩崗返還5.53億元 惠及企業10.35萬家武漢:三類地點全部實現“床等人”硚口武體方艙醫院“休艙”【戰疫最前線】除了治療新冠肺炎 疫情中的醫護人員還做了這些暖心的事浦發銀行潘衛東:加速數字化轉型 促企業復工復産 保民生服務暢通江夏區方艙醫院首批23名患者治愈出院碧桂園採購10噸防護物資直飛運抵武漢中共湖北省委統戰部向全省統一戰線成員和統戰幹部發出倡議武漢實現核酸檢測日清日結武漢市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指揮部關於對新冠肺炎治愈出院患者實施康復隔離的通告(第16號)組圖:拿起兒時筆 手繪戰“疫”情湖北省新型冠狀病毒感染肺炎疫情防控指揮部通告江夏中醫醫院170多名患者治愈出院張定宇妻子為新冠肺炎患者獻血漿兩次病危的新冠肺炎患者治愈出院 專家:中醫藥全程干預效果好致在湖北留學生(中、英、法)武漢市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指揮部關於嚴格公共場所疫情防控措施的通告(第13號)209名滯留同胞乘國航包機回家武漢開發區城管隊員24小時待命 每小時給道路橋梁量一次“體溫”武漢見證:急難險重有我子弟兵武漢百萬中小學“線上開學” 特殊典禮開啟新學期湖北交投鄂西高速職工用“五穀雜糧”作畫 為武漢加油祈福武漢市衛生健康委關於全民監測體溫的幾個問題的答覆武漢三種方式強化發熱病人排查社區防控:築牢第一防線寂靜的城市 堅守的市民湖北鄖西:54個寶寶在疫情中平安降生轉運首批患者的車輛抵達火神山醫院武漢市定點醫院病床使用情況(統計時間2020年2月3日23:00)一首《武漢伢》傳遍大江南北武漢市定點醫院病床使用情況(統計時間2020年2月2日23:00)湖北加強疫情防控監督工作 對違紀違法者堅決查處武漢市金銀潭醫院20名患者集體出院17個文藝人共譜《武漢伢》《戰書》如確有需要 武漢將申請進一步延長春節假期武漢市中小學從2月10日開始線上開課武漢市金銀潭醫院院長張定宇用漸凍的生命托起信心與希望武漢協和醫院11名醫護人員病毒核酸檢測轉陰湖北將在3天內擴大防護服等醫用物資産能禁行首日 武漢商超供應有保障武漢雷神山醫院開工 12天內交付

退休老教師講述江夏改革開放歷史變遷

2018-10-29 15:16:27|來源:長江日報|編輯:蘇喜茹|責編:石麗敏

  原標題:從吃飽穿暖到追求更美好的生活 退休老教師講述江夏改革開放歷史變遷

(文末有摘要)【江夏郡 俊江夏】【人文薈萃】退休老教師講述江夏改革開放歷史變遷

紙坊街道的世紀廣場夜晚燈火璀璨   王運良 攝

(文末有摘要)【江夏郡 俊江夏】【人文薈萃】退休老教師講述江夏改革開放歷史變遷

藍天白雲下的江夏區第一中學    江夏區教育局供圖

  改革開放40年來,江夏區經歷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從沒有幾條像樣的柏油公路,到如今公路已經通達到了每個鄉村,老百姓們的生活也從只關注米麵油鹽到追求方方面面的享受。我叫彭敦運,是江夏區教科所的退休教師,40年來江夏人民的生活經歷了滄桑巨變,與城市共同成長也為我們帶來了美好生活。

  過去一睜眼就發愁糧票指標

  現在要吃得健康穿得時尚住得寬敞

  改革開放之初,我每天最關注的是一家人的吃喝。當時我需要撫養包括岳母家的幾個子女在內的12個孩子,每天一睜眼想的就是糧食指標。每到年節,趕緊去買幾斤麵條待客,魚肉根本是奢望。

  那時能開一次葷已十分難得,記得以前買肉的時候都讓賣肉師傅多割點肥肉,因為肥肉有油水。一次我回老家,嬸娘因買不起肉,就用十幾片豬油渣煨湯招待我,現在很多年輕人都不知豬油渣為何物,對當時的我而言已是無比的美味。豬油渣是用豬肉煉油後殘留的肉渣,在過去是捨不得丟棄的,而現在我們早已吃上色拉油、花生油甚至更昂貴的橄欖油,每天都能吃上魚肉還要求健康飲食。

  過去的毛巾廠會向內部職工售賣一點織壞了的毛巾頭,我們冬天沒有毛線織毛衣,就買點毛巾頭,拆下紗線來織“毛衣”。結果織出來的“毛衣”花花綠綠,天稍微熱點還不好脫,穿在身上直出汗。同樣,用五六雙線手套拆下的棉線,也能給孩子打成一條小毛褲。當時有一句俗語:新老大、舊老二、破老三,縫縫補補穿老四。能穿上一雙回力鞋就非常時髦了,我當老師時買了一雙回力鞋,連學生走親戚都來找我借鞋子。當時的衣服都流行的確良、滌卡、滌綸,現在大家都要穿純棉、真絲等質地更好的衣服。

  以前我家裏的十幾口人住在47平米的平房裏,兩間房和堂屋都住滿了還不夠。只好在天花板鋪個閣樓,我跟妻弟就住在上面。想從閣樓下來,就吊一根繩子往下滑。我還記得第一次下來時沒有經驗,用手拉著繩子就滑下來,結果雙手磨掉一層皮。

  現在我們的吃穿用度在當年看簡直不可想像,現在我們吃得健康、穿得時尚、住得寬敞,對生活充滿熱情,我和老伴有時還出門旅遊,生活軌跡早已不局限于一地,生活水準的提高讓我們看到更廣闊的世界。

  曾經去趟漢口要趕火車

  2018年底地鐵將通到家門口

  我現在走路還能走上十里,這都是以前練出來的。過去我們出行基本靠步行,當時很少公交,更不用説計程車和共享單車了。以前的江夏區只有兩條柏油路,一條是107國道,另一條是紙坊街到石洞街的一截路,現在再看看江夏區,即便是最偏遠的南部鄉村,都通了鄉村公路,四通八達的路網讓我們沒有去不了的地方。

  當年大家日子都過得緊巴巴,就催生了一個“攢小錢辦大事”的方法叫“來會”,類似于現在流行的説法叫“眾籌”,幾個關係好的人每月從自己工資裏面拿一部分錢出來,交給一個人用。終於輪到我拿錢的那次攢了120元錢,我想託人買一輛鳳凰牌自行車方便出行,但自行車要180元。沒法子只好叫我妻子去“來個會”才湊齊錢,買到一輛鳳凰牌藍色自行車。一次我騎車到金口街花了兩個小時,現在想從紙坊街到金口街,開車只要半小時。

  當時從江夏到市區,需要先到鄭店街走107國道,後來隨著武昌大道的開通,又多了一條出城的路。除此外就是選擇在紙坊站坐火車,我經常要到位於漢口永清街的武漢教育學院開會,每次開會我都得早上6點鐘起床趕到紙坊新街的汽車站,趕頭班7點的汽車,到大東門汽車站後換乘1路電車到利濟路,又從利濟路坐車到永清街,這還沒完,還得再走兩站路才到武漢教院。即便如此,當我趕到時也已是10點半了,遲到一個半小時。一般下午4時開完會,但因趕不上車,我常常當天回不來,只好住旅社或者在同學家借宿。

  現在江夏大道、文化大道、武昌大道連接中心城區,四環線、高鐵線縱橫交錯,紙坊城裏車水馬龍,今年底還將通地鐵,百姓們出行將更加方便。曾經的老火車站已幾乎廢棄,很多家庭有了私家車,去哪兒都只一會兒工夫。

  老師從不教錯到教得好

  優質的教育成風化人

  上世紀七八十年代,江夏區有將近2萬名老師,有400多所中小學,當時小學辦到大隊,初中高中辦到公社,教師隊伍裏有七成以上是民辦教師。後來教育政策要求老師們要考《教材教法合格證》《教師資格證》。當時老師們壓力非常大,很多人學歷不達標,大家就得一邊教書一邊考“證”。現在我們的高、初、小教師的合格率近100%,連幼兒園的老師都有研究生。過去人們對教師的衡量標準是首先問“教得對不對”,現在都是問“教得好不好”。從教育的角度來講,群眾普遍的受教育程度提高了,相應地對教育品質的要求也變得更高。

  改革開放之初,很多農村小學的教室裏都沒有桌子板凳,學生課桌就是一個板子甚至使用土磚堆起來的,而現在隨著標準化教室的建設,多媒體設備投入教學,讓學生們獲得更豐富的教育資源。人們對教育的追求,從過去能夠考一個好學校,拿個城鎮戶口,跳出“農門”,到現在追求要成才,有建樹,走出國門進一步深造。

  現在我們教育所關注的早已不只是書本上的知識,還開始重視教育科學研究,探究怎樣教最科學、最合適。我們區的教學科研所,研究學生的心理問題,研究家長和學校的互動問題,比如我們的小學裏研究特色學校怎麼辦出特色,怎麼讓每一個孩子享受最適合自己的教學模式。現在所裏每年要研究幾十個課題,在省、市,甚至國家層面都有課題項目。我們把老師們講得最好的課程拿出來共享,在師資培訓班上對上百節課逐個研究評點,同時也邀請家長和社會人士參與,都是為了共同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優質的教育能夠成風化人,在城市發展的進程中更加凝心聚力,共同創造美好的生活和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