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企承包第一人陳啟發:想年輕20歲 甩開膀子再去拼搏
原標題:“不找市長找市場”,國企承包第一人陳啟發: 圖文:“真想年輕20歲,甩開膀子再去拼搏!”
圖為:陳啟發身後,昔日繁忙的廠區已變身為一夜市大排檔。 (湖北日報全媒記者 郭習松 攝)
11月3日,武漢市一號輕軌堤角站。
站在已變為一個大排檔的公司舊址前,73歲的陳啟發一臉平靜。面對湖北日報全媒記者的追問,工人出身的他,對過去的輝煌不太願意提起,只淡淡地回應:“改革開放的時代,是一個包容的時代,過去了的事就讓它過去吧!”語氣深沉而凝重。“不找市長,找市場。”這是陳啟發擔任武漢汽車零部件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兼總經理時,大膽提出的響亮口號。而他本人,也由此成為中國國企租賃承包第一人。
無論成敗與甘苦,正如武漢市國資委相關人士評價,陳啟發都是當年大膽創新、勇於試驗的改革人物代表,在波瀾壯闊的國企改革中寫下過濃墨重彩的一筆。
投石問路,12人小組“自保飯吃”
1982年春,身為武漢汽車發動機廠産品試驗組組長的陳啟發,和工友們一樣茫然。
資不抵債,無事可幹。等廠長、等政府、等政策,何時是個盡頭?
這年3月的一天,36歲的陳啟發回黃陂老家探親,見田間麥綠苗壯,鄉親們個個幹勁十足,心中不禁涌起一個樸索的想法:如果工人像農民承包上地那樣承包工廠,情況會怎樣呢?
他決心一試。
1983年5月,陳啟發率試驗組11名工人,以小組名義與工廠簽訂“自保飯吃”的承包合同。賣過甘蔗,搞過維修,幾次投石問路之後,陳啟發成立微型汽車維修中心,把小組由生産型變成了生産經營型。
那時天津、柳州、長安等微型汽車生産廠家,主動給陳啟發小組贈送服務車、工具車,作為他們在武漢的特約維修中心。武漢三鎮的微型車也都開過來維修,生意一下子就做開了,小組當年即向工廠上繳1.1萬元,成為名副其實的“萬元戶”,超過了合同指標。
1984年5月,為促進全廠擺脫困境,陳啟發在廠門口公告欄貼出一紙《倡議書》説:“如果廠領導在一年內能帶領大家勇於改革,使工廠扭虧為盈,我們小組獎給廠領導每人50元和一台雙缸洗衣機;如果繼續虧損,則建議職代會另選廠長。”《倡議書》得到廠領導和全廠職工熱烈響應,一個“當主人、搞承包、開財源、增效益”的群眾性改革活動在全廠興起。年底,該廠不僅甩掉了近5年來的虧損帽子,還獲利20萬元。陳啟發小組敲鑼打鼓,向廠領導發獎。
1985年4月,武漢市總工會作出關於開展向陳啟發小組學習的決定,號召全市職工學習陳啟發小組站在改革前列的主人翁精神。中共武漢市委領導更是稱讚其為“工人階級的一面旗幟”,陳啟發也由此榮獲“全國先進班組長”、全國“五一勞動獎章”稱號;他所領導的小組還被命名為“陳啟發小組”,獲全國“五一“勞動獎狀。
臨危受命,“不找市長找市場”
1986年10月22日,不斷求變的陳啟發又一次實現華麗轉身,他在全國首開先河,租賃國有企業武漢汽車發動機廠,由一名普通工人成為廠長。“我不是自發地想當廠長,有領導的引導,輿論的推動在裏面。”陳啟發對記者回憶。對此,他至今心存感激,改革開放的洶湧大潮,一下子把他推到了時代的前沿,給了他施展才華的空間。
然而,陳啟發的廠長之路並非順風順水。他剛承包下這家企業不久,武漢市申報的汽車項目就下馬了。武漢汽車發動機廠生産的發動機也失去了銷路,1000多名工人沒事做。4年前陳啟發和工友們曾面臨的狀況似乎又重演了。
但這一次,陳啟發不再感到茫然。“不找市長找市場”,他決心把小組經驗放大,調整産品結構,將“找市場”的宗旨貫徹到底。
他一邊派人了解市場行情,一邊在全廠職工中開展“什麼是企業的主導産品”的大討論,在討論中他同幹部、工人、技術人員、工人個別交談40多人次,最終提出主導産品選擇標準,即市場需要、工廠有能力生産、生産週期短、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好。
經市場調查,陳啟發發現當時柴油車賣得很俏,若把汽油車改裝成柴油車,應該不愁銷。他果斷成立改裝廠 ,把汽車改裝變成主業。同時,確立“背靠工廠,面向市場,一業為主,多种經營”的方針,在全廠推行“縱向到底,橫向到邊,分層經營,分權管理”的經濟責任制,很快收到成效,柴油車銷路很好,最多的時候,一個月改裝汽車1000多臺。變過去産、供、銷一條龍為銷、供、産一條龍,改裝車銷售面輻射到全國十幾個省市區。
當了解到修理進口微型車缺配件,特別是曲軸短缺時,陳啟發立即決定試製小曲軸,49天時間就試製出高效益、低消耗的産品,並迅速佔領市場。1987年4月,企業實現租賃三年扭虧為平,一年後又提前20個月實現租賃三年經營目標,盈利50萬元。
1988年,陳啟發通過考察,瞄準轎車鎖市場,並在政府支持下選擇了聯合改造之路。武漢汽車發動機廠與原武漢汽車車身附件總廠聯合組建新的武漢汽車車身附件總廠,承擔起轎車鎖“七五”技術改造的重擔,填補了我國轎車鎖國産化的空白,且多次獲主機廠的國産化獎,率先形成全國最大規模的以轎車鎖為龍頭的汽車零部件生産科研基地。
1994年,陳啟發又大膽嘗試改制重組之路,將武漢汽車車身附件總廠改制組建武漢汽車零部件股份有限公司,由他擔任董事長兼總經理,按《公司法》規範運作,次年即創造生産經營最好歷史水準,轎車鎖市場覆蓋率達60%,公司躋身武漢市重點企業行列。
無序擴張,企業連年虧損終破産
從1996年起,陳啟發領導的企業遇到了一系列問題。從2000年開始,企業連續出現虧損。“後來工廠為什麼不行了,沒有不斷的創新。”陳啟發自我檢討説,企業後來的發展,在戰略思想上犯了一些錯誤。
1996年前後,工廠跟日本方面談合資,與豐田通商、野村證券、愛信精機談了兩年多。根據談判共識,中方1400人將進入合資企業,當時人都定下來了。可是日方要求控股。“為51%和49%的出資比例問題,這件事就黃了,令人惋惜。”陳啟發説。
合資談判失敗之後,改裝廠設備日漸老化。工廠當時申報了一個汽車鎖項目,投入2億多元技改。“我們以前沒幹過,所以不熟悉。向銀行貸款要的利息都不少,成了個沉重的包袱。現在看來這是不成熟的技術改造。”
企業的無序擴張,也逐漸讓陳啟發力不從心。先後有6廠1所劃轉過來,捆綁起來走集團化的道路;職工最高峰時膨脹到7000多人;用人體系沒有建立起來,後來又陸續分離剝離出去。
企業後來的發展,有許多因素已不在陳啟發的掌控之中。但是,他沒有選擇逃避,而是自責,“我畢竟是一個工人,直接當廠長,本身很吃力。企業規模擴大後,管理跟不上去,資本跟不上去,我的素質和能力跟不上形勢的發展,企業效益也一天一天下滑。”
2008年,曾在職工們的歡呼聲和簇擁中名正言順當上“廠長”的陳啟發,親口向2000多名職工宣佈改制。而這種改制,其實就是破産。“廠裏當時已經什麼都沒有了,連廠裏這塊地皮都已經被市國資委收回去了。”
“一手搞起來的廠子,還是被他(陳啟發)給搞垮了。”面對職工們的抱怨,這位本該安享晚年的老人選擇默默承受,甚至不惜賣掉房産,協助大家辦好各種“買斷”手續。
最先下海游泳的人,不一定是游泳健將
“過去的宣傳把我放大了!改革初期,我的確是搶了先,但後來我的思想沒有與時俱進,沒有繼續搶抓機遇,確實有些遺憾。”陳啟發無不惋惜地説。“最先下海游泳的人,不一定是游泳健將,不一定能得奧運金牌。”這是現已73歲的陳啟發自省時的一句肺腑之言。
他反思,沒能再次領先的原因很多,與經營機制、思想觀念、領導者綜合素質、團隊精神等都有關係,愧疚之情溢於言表。“改革永無止境!”談到當前改革,陳啟發難掩激動:“一個大時代已經到來——當前國家改革開放決心之大、變革之深、影響之廣前所未有,真想年輕20歲,能甩開膀子再去拼搏!”“經過40年的發展,我國改革和發展的經驗很多,各方面資訊都很全面,中央也已經制定了改革的目標和任務,環境要比當年好得多。”今天的改革參與者,上有中央政策保駕護航,中有省市領導的重視,下有過去積累的經驗可資借鑒,不再是摸著石頭過河,而是站在石頭上,應該更勇敢、更大膽。“不要畏縮!”陳啟發提醒,如果改革參與者,不能解放思想,不注重學習和提升自己,很可能“起個大早、趕個晚集”。“企業今後的發展,要考慮生態環保和可持續發展,要把握科學發展觀的尺度,背離了這個就沒有生命力和前途。不能破壞環境和資源,要按市場規律辦事,循序漸進發展,政府要了解企業需求,真正實現市場要素合理配置。否則,只能給今後的發展帶來障礙。”陳啟發説。
他援引有關專家的研究反思:企業承包制的局限性,或從一開始就暴露無遺——
承包人以盲目、極限的擴大生産為己任,不顧後果地使用固定資産,忽視了企業再生能力。一是機制的設置上,強化的是企業和政府之間縱向一對一的討價還價關係或談判關係,而不是企業與企業之間或多個市場主體之間的平等競爭關係;二是在國家和企業的利益關係上,從短期看,國家似乎可以得到穩定的財政收入,但從長期來看國家總是吃虧的。在承包過程中,普遍出現了企業負盈不負虧的狀況。而這種狀況,恰恰成為以此為導向的國企改革失敗的重要原因。“這或許是我這麼多年來的一個自我總結吧!”陳啟發感嘆。(湖北日報全媒記者 郭習松)
記者手記
無愧於這個時代
“做好眼前事,不求身後名;歷史功過,任世人評説。”儘管不是很願意回憶過去那段歷史,但採訪中,記者明顯感受到陳啟發老人“有話要説”。“不願意回憶,是不想被打擾;從歷史巔峰跌落的滋味不好受,只想過幾年平靜的日子。但面對歷史,總得有一個態度。”陳老説,自己10年來從未停止過反思,作為一個曾經的改革弄潮兒,深感機遇稍縱即逝,一旦錯過機遇,著實讓人遺憾。“最關鍵是要無愧於這個時代。如果時光倒轉20年,我想結果會大不一樣。”談及改革,陳老不減當年“吃螃蟹”的風采,黯淡的目光也暫態變得明亮起來。
這樣一股“永不服輸”的精神,或許正是支撐他們這輩人勇於自我突破、主動尋求改變的動力之源。
為永不服輸、敢闖敢幹的改革者點讚!(習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