頻道導航_fororder_廣告1
荊楚大地
新聞熱線:027-88153686
長江入湖北第一關的“疫”線守門員戰疫賽道上有一種漢馬版的暖心服務物業小哥騎單車給居民運套餐 100多斤豬肉挂滿車把隔離點內中風老伴得到悉心照顧 七旬老人“實名”視頻致謝婦女節6名一線工作者講述抗疫故事省扶貧攻堅領導小組印發通知要求 力爭做到戰“疫”和戰貧兩不誤武漢:用愛心打通居民服務“最後100米”父親走了 她沿著父親的腳步踏上防疫一線湖北十堰“90後”女輔警創作漫畫為戰友一線戰疫加油湖北省首批穩崗返還5.53億元 惠及企業10.35萬家武漢:三類地點全部實現“床等人”硚口武體方艙醫院“休艙”【戰疫最前線】除了治療新冠肺炎 疫情中的醫護人員還做了這些暖心的事浦發銀行潘衛東:加速數字化轉型 促企業復工復産 保民生服務暢通江夏區方艙醫院首批23名患者治愈出院碧桂園採購10噸防護物資直飛運抵武漢中共湖北省委統戰部向全省統一戰線成員和統戰幹部發出倡議武漢實現核酸檢測日清日結武漢市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指揮部關於對新冠肺炎治愈出院患者實施康復隔離的通告(第16號)組圖:拿起兒時筆 手繪戰“疫”情湖北省新型冠狀病毒感染肺炎疫情防控指揮部通告江夏中醫醫院170多名患者治愈出院張定宇妻子為新冠肺炎患者獻血漿兩次病危的新冠肺炎患者治愈出院 專家:中醫藥全程干預效果好致在湖北留學生(中、英、法)武漢市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指揮部關於嚴格公共場所疫情防控措施的通告(第13號)209名滯留同胞乘國航包機回家武漢開發區城管隊員24小時待命 每小時給道路橋梁量一次“體溫”武漢見證:急難險重有我子弟兵武漢百萬中小學“線上開學” 特殊典禮開啟新學期湖北交投鄂西高速職工用“五穀雜糧”作畫 為武漢加油祈福武漢市衛生健康委關於全民監測體溫的幾個問題的答覆武漢三種方式強化發熱病人排查社區防控:築牢第一防線寂靜的城市 堅守的市民湖北鄖西:54個寶寶在疫情中平安降生轉運首批患者的車輛抵達火神山醫院武漢市定點醫院病床使用情況(統計時間2020年2月3日23:00)一首《武漢伢》傳遍大江南北武漢市定點醫院病床使用情況(統計時間2020年2月2日23:00)湖北加強疫情防控監督工作 對違紀違法者堅決查處武漢市金銀潭醫院20名患者集體出院17個文藝人共譜《武漢伢》《戰書》如確有需要 武漢將申請進一步延長春節假期武漢市中小學從2月10日開始線上開課武漢市金銀潭醫院院長張定宇用漸凍的生命托起信心與希望武漢協和醫院11名醫護人員病毒核酸檢測轉陰湖北將在3天內擴大防護服等醫用物資産能禁行首日 武漢商超供應有保障武漢雷神山醫院開工 12天內交付

千名脫貧明星領銜攻堅——秭歸探索精神扶貧

2018-11-28 12:36:43|來源:湖北日報|編輯:蘇喜茹|責編:王高飛

千名脫貧明星領銜攻堅——秭歸探索精神扶貧

圖為:秭歸煙燈堡村舉辦臍橙釆摘節。

  秭歸,從一個物質貧困洼地,轉變為脫貧精神高地,冒出1000多位農村脫貧帶頭人,付金翠、張義波、王華君等5人榮登“中國好人榜”;獨臂果農高建強、拐杖藥商孫清等身邊榜樣層出不窮。

  秭歸開展“立壯志,改陋習,樹新風”活動,從整改鄉村環境、破除陋習惡俗,到“志智”雙扶,再到振興“屈鄉文化”“橙鄉文明”,“扶志向、扶文化、扶文明、扶生態”,探索精神扶貧之路。

  鄉賢引領傳家訓淳民風

  初冬,歸州鎮萬古寺村黨員群眾活動中心燈火通明。村落屋場會在這舉行,一百多人擠得滿滿堂堂。

  “我讓路!”啪的一聲,屈萬紅把桌子一拍,“這條路,修!不就是砍掉自家柑橘樹,損失五六萬元麼!”這是一條穿行于2850畝橘園間的硬化路,路通後,臍橙下山將告別肩挑背馱,小貨車能一直開到地頭,將新鮮水果運到渡船口。

  “以前,沒有幾十萬元補償,就是從我身上軋過去都不讓。”屈萬紅一句自嘲,引來哄堂大笑。確實,過去項目進村,村民第一反應是“佔我地,先補錢,能補5萬要10萬。”萬古寺村黨支部書記屈家明感嘆,“多少項目就因扯皮拉筋拖黃了。”

  心態為何變了?

  變在治理方式。萬古寺村2340人,村委會只有幾個人,管理難度大。如今,萬古寺村分成5個村落,每個村落由群眾推選黨小組長、村落理事長等“兩長八員”,由鄉賢帶領村民自治,村事共商共議、共建共享。

  變在角色轉變。過去政府投資徵地,砍樹先補償。如今,村級公益事業修路、建水池,不存在徵地補償,誰受益誰參與。村民佔地互調、砍樹互補、資金自籌、用工分攤。

  變在精神氣場。村裏發展環境變了,出行難、飲水難,擱置多年的老大難不再難。“大家都在向善比勤,我不能拖後腿。”屈萬紅説得真切。

  變的何止一個萬古寺村。秭歸186個村、2035個村落,9389名“兩長八員”傳家訓、淳民風、提精神、強動力。前9個月,秭歸全縣農民自籌資金4000多萬元,新修扶貧公益公路821條、1489公里,新建飲水灌溉水池8291口。

  村村都有脫貧明星

  楊林橋鎮響水洞村,沿著碎石路走進一間平房,88歲的鄒中南看到客人,掙扎著想從板凳上站起來,“偏癱多年,起居一個人不行。”老伴顫巍巍地從裏屋抱出厚厚一摞筆記本。翻開一看,字跡工整,每日不輟,最新一頁標題是:“十九大黨的政策好,鼓勁幹事業。”

  只要天氣允許,老人便坐上電動輪椅,到村裏文化廣場上做義務宣傳員,用楊林堂鼓編“五句子歌”,幾十年如一日,村民信服這位“輪椅上的宣講員”。

  屈原鎮西陵峽村,52歲的高建強身殘志堅,一隻手撐起幸福家庭;泄灘鄉九條嶺村,姜從虎引領村民修出一條脫貧路;九畹溪鎮槐樹坪村,貧困戶顏春江,硬是在山頂辦牧場脫貧……村村有脫貧明星,戶戶有學習榜樣,秭歸縣涌現出1000多位自強奮發脫貧明星。

  昔日背著奶奶上學,今朝回村反哺鄉親,承包荒山建茶園,水田壩鎮聯營村80後村官張義波,入選中央文明辦“中國好人”榜。同樣入選的,還有“一諾千金”付金翠、“峽江義工”王華君等4人。

  秭歸縣圍繞“忠、孝、勤、和、誠、潔、德、禮、儉”9字新民風,定期在村裏發佈“孝道紅黑榜”“鄉村賢達榜”“善行義舉榜”“清潔紅黑榜”,每月開展選樹道德典型活動。

  公共文化服務進村入戶

  響水洞村,幢幢小樓,小青瓦、粉白麵、馬頭墻,一派峽江特色民居風格,墻上挂著一幅幅家規家訓:“繼祖先一脈真傳克勤克儉,教子孫兩行正路惟耕惟讀”“善賢為本,勤儉為徑”。

  響水洞村曾是深度貧困村,楊林鎮黨委書記王功趙説,過去村裏環境臟亂差,陋習日盛,孝行不舉。

  如今,響水洞村變了。黨員幹部帶頭,剎住人情風,操辦紅白事“支客”越來越少。文化廣場建起來,劃出非物質文化遺産楊林堂鼓保護區,拉起楊林堂鼓的演藝隊伍。村裏舉辦年豬節,三峽高腔古韻唱響南北,城裏人紛紛來體驗民俗,生態鄉村民俗文化遊火了。

  秭歸縣以改變鄉村人居環境作為突破口,整治村容村貌,完成19000多棟危房改造,推出文化墻繪120多幅,成立紅白理事會160個,收集家規家訓、治家格言100多條,免費發放10萬本《鄉風文明手冊》。建立縣、鄉、村、小組四級公共文化服務體系,開展“精準扶貧文化惠民”“六送六進家”“薅草鑼鼓大賽”等公益演出活動,舞臺搬到田間,書籍進到家門。

  如今,秭歸全縣186個村,景美、橙香、村靚,沿峽江之畔的一座座絕美村落,令人流連忘返。(文/圖 湖北日報全媒記者 張樂克 通訊員 鄭家裕 周華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