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漢創新社區治理——讓社區服務更有“溫度”
社區是城市治理的基本單位。建設有溫度的城市,從建設有溫度的社區開始。
近年來,武漢大力推進社區治理創新,促進社區形態更新和功能更新,初步實現了社區從“一元管理”向“多元治理”的轉變。
居民事務
從等著來到上門辦
近年來,不少市民發現,武漢許多社區辦事大廳悄然換新顏,服務櫃檯被重新設計佈局,形成綜合化、多功能空間,實行敞開化、一體化辦公。
湖北日報全媒記者走進武昌東亭社區看到,不少居民搬著椅子坐在社區工作人員身旁,諮詢相關事宜。東亭社區負責人王學麗介紹,2018年6月,社區將辦事大廳進行改造,將櫃檯工位全部調整為一個個辦公卡座,讓群眾和社區工作人員可以近距離接觸。
“社區工作人員,真正做到了服務群眾最後一公里。”東亭社區網格員上門為患病不便的胡愛珍、邱昌平老人辦理社保年審,老人只需眨眨眼睛,就可在支付寶上人臉識別完成社保年審手續。
王學麗稱,社區工作人員從坐等居民前來辦事,變成主動上門服務。目前,網格員可上門代辦殘疾人、老年人、計生等三大項十二小項事務,實現了從“櫃檯服務”到“上門服務”的轉變。
24小時服務
網絡讓服務更貼身
今年69歲、家住百步亭三居委會怡和苑南區的殷愛華,真切地感受到了互聯網給社區治理帶來的改變。
殷愛華家電燈出現故障,老兩口更換燈泡不便,她在“愛社區·江岸社區管家APP”上,通過“找書記”語音報給居委會書記龔漢華。10來分鐘後,物業工作人員便上門為殷愛華解決了問題。“APP一直有人在線,收到留言後分派給相關人員處理,快捷高效。”龔漢華説。
愛社區運營經理高陽介紹,2017年7月,愛社區·江岸社區管家APP投入運營,APP上有找社區、找居委會、找物業、一鍵上報、找群團、微心願六大服務功能。目前,APP用戶數已有接近6萬,活躍用戶近2.1萬,居民可在APP上用語音、文字、視頻等方式反映社區問題,社區工作人員收集情況後,將問題直接分派給各職能部門。居民還可在APP上通過找群團功能,尋找舞蹈隊、書法社等各類群團組織,豐富社區生活。
一專多能
社區幹部成專業社工
在江漢區汽運社區,部分社區幹部變身專業社工。他們既熟悉社區情況,又懂得社工專業知識,對社區治理創新發揮著越來越大的作用。
汽運社區書記吳後麗介紹,2013年起,汽運社區在武漢市率先培養社區工作人員成為專業社工,並成立孵化基地,引進社會組織進行孵化。
在汽運社區“活力空間”社會組織孵化基地裏,有專為老年人提供服務的“快活裏社區服務中心”,專為學生提供四點半課堂的“方寸地智囊科普教育中心”等社會組織。“活力空間”社工工作室負責人、社區幹部張妮介紹,社會組織參與到社區工作中,並承接社區各類活動。她和三位同事從社區幹部轉變為專業社工後,成為社會組織與居民溝通的橋梁。
此外,社區還引導社會組織增強自身造血能力,引導其深入參與社區治理。目前,該社區已先後孵化出14個各類社會組織。(湖北日報全媒記者黃磊 通訊員戴良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