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靠百萬人口大市場 茅箭貧困戶“旅遊飯”吃得香
十堰市茅箭區有7000多名貧困人口,卻背靠城區百萬人的消費市場。茅箭區委書記周慶榮介紹,茅箭區緊抓全域旅遊主線,圍繞旅遊發展採摘園、民俗旅館、農特産品種植、旅遊産品加工等産業,全區80%的貧困戶通過旅遊産業增收。
建好景區客自來
火紅的楓葉,金黃的銀杏葉,行走在茅塔鄉東溝村,一幅天然的水墨畫呈現眼前。“週末的房間要提前一週預訂。”桃源人家民俗旅館老闆王啟迪忙著招呼客人。王啟迪曾在上海開咖啡館,2016年,回鄉探親的她被東溝村風光吸引,便在村裏租房開起民俗旅館。“風景成就民俗,民俗也成了風景。”2018年前10個月,東溝村遊客量超過35萬人,王啟迪的民俗旅館規模擴大至4家店,遊客在這裡除了吃住,還可以體驗打喜餅、扎染、陶藝等民俗活動。“好山好水就是金字招牌。”茅箭區區長張捍聲介紹,茅箭區投資5億元,貫通“四縱一橫”旅遊公路,沿線佈局自行車道、綠化景觀、休憩驛站等配套設施。如今,行走在茅箭南部山區,桃花湖、紫薇島、賽武當等景點次第分佈,棲碧山、陶然居、山裏貓居等民俗旅館點綴其間。景區給村民帶來了務工收入,秦巴植物園常年聘請70多名貧困戶務工;東溝景區本村勞力安排完畢,還在外村聘請7名工作人員。
馬家河村村民張琴開起農家樂,高峰期一天收入1萬多元;營子村村民李學霖改造自家房屋,開起“舊時光”民宿,每逢週末一房難求。據統計,茅箭區目前有農家樂242家,民宿55家。
數據顯示,1月至10月,茅箭區共接待遊客950萬人次,實現旅遊綜合收入130.5億元,全區80%的貧困戶因旅遊産業增收。
旅遊商品産銷旺
“每月收入約2000元,今年脫貧沒問題。”11月24日,百二河村貧困戶雷萍高興地説。2018年初,雷萍開始在村裏的艾蒿扶貧車間上班,幹滿一年後,還可獲得1萬元股本長期收益。
大秦艾蒿專業合作社老闆秦志旺原在市區做汽配生意,2016年8月,他回鄉創業,目前加工生産30多種艾蒿産品。“産品大多被遊客買走了。”秦志旺介紹,他在村裏和區裏景點開設專賣點,遊客可參觀艾蒿産品製作過程。2018年,合作社産值可達2000萬元,帶動16個貧困戶脫貧。
馬家河村引進玉器生産加工企業,同步建設玉器生産銷售基地,採取“選石-設計-加工-銷售”一條龍模式,讓農戶變商戶。車間建成20余天收入10余萬元。“實現了遊、購、娛一體化。”該村黨支部書記陳宗國介紹,計劃再引進8至10家玉器加工企業,建起玉器一條街。
圍繞旅遊産品,該區建起一批扶貧作坊。茅塔鄉大坪福利院引導老人開展竹籃、簸箕編織,幫他們增收;營子村成立黃酒合作社,改單家獨戶釀酒模式為集中規模化釀酒,産銷量翻番;王家村婦女閒暇時間做手工布鞋、手工鞋墊,交給村裏的躲貓貓民俗旅館代銷,一雙鞋賣300多元。
茅箭區扶貧辦主任王德平介紹,依託扶貧車間(作坊),把留守貧困人口拴到産業鏈上,實現顧家、掙錢兩不誤。
“週末集市”促增收
11月24日,大川村一棵千年銀杏樹下,前來遊玩的市民歡聲笑語不斷。村民黃明伍樂呵呵地迎來送往。這天,他的香菇大棚裏吸引了100多名遊客採摘,“5元一斤,現採現賣。”
圍繞一個中心,培育特色産業。大川、浪溪等村建成草莓、桃子、梨子、獼猴桃採摘園2000多畝,遊客一年四季都可以體驗採摘項目;卡子村、岩屋村等村,建設食用菌大棚274個,種植袋料香菇134萬棒,村民可直接獲利1500余元;康家村、段家村、小川村、百二河村等村養殖蜜蜂3500箱,所産蜂蜜全部被遊客購買,戶均增收3000余元。
11月11日,茅箭區“週末集市”開張,4000余人趕到紫薇新村賞秋色,嘗美食。當日特色農産品、手工藝品、文創産品等各類農産品銷售額近20萬元,並帶動馬賽路沿線農家樂銷售額20余萬元。如今,“週末集市”成了很多市民到茅箭玩、去茅箭買山貨的習慣。“農特産品銷售豐富了休閒旅遊內容,也提供了增收渠道。”茅箭區旅遊局局長向艷華介紹,通過假日集市的方式,搭建政企農三方聯合平臺,把集市搬到村民家門口,讓企業參與認購,讓山水滋養的綠色生態農特産品找到出口,讓村民們的腰包鼓起來。(湖北日報全媒記者 劉漢澤 通訊員 王濤 張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