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高新區三十年座談會 科技部部長四提“東湖示範”
原標題:全國高新區三十年座談會 科技部部長四提“東湖示範” 光谷:走向“創新經濟體”
12月26日,國家高新區建設30週年座談會在京舉行。科技部黨組書記、部長王志剛在回顧我國高新區30年創新發展之路時,4次提到“東湖示範”。武漢東湖高新區與北京中關村、上海張江等7家國家級高新區,作大會典型發言。
過去30年,我國高新區歷經了三次創業階段。伴隨著産城融合發展的深入,許多主流高新區在形態上開始走向“創新經濟體”。
作為科技部重點指導的全國6家“世界一流高科技園區”之一,三十而立的光谷,能否在下一輪“創新經濟體”的浪潮中,屹立潮頭?
國家創新30年的東湖之“光”
在講到創新體制機制時,王志剛説,從1988年第一批國家級高新區誕生30年來,每個高新區都走出了自己的一條路,武漢東湖高新區“黃金十條”,極大解放和發展了科技生産力。
回望國家高新區的多個“世界第一”和“中國第一”時,他如數家珍地説,在東湖,誕生了中國第一根光纖、第一個光傳輸系統。
總結培育發展高新技術産業時,他又舉例説,光谷的光電子産業集群佔全國50%。
提到開放協同、集聚輻射全球創新資源,他説,光谷在比利時發起建設的中比科技園,是我國高新區在海外建設科研中心、科技園區的典範。
東湖高新區管委會負責人在發言中,總結了光谷30年改革創新成就,坦言進入發展新時代的光谷,在創新管理體制、做大總量與轉型升級等方面同樣面臨新的挑戰。
王志剛表示,當前高新區在管理體制機制與高品質發展不適應的問題,科技部將和地方共同研究,進一步探索。
從光谷發端的“二次創業”
1985年,中共中央發佈《關於科學技術體制改革的決定》,提出“在全國選擇若干智力資源密集的地區,採取特殊政策,逐步形成具有不同特色的新興産業開發區”。這是高新區首次作為國家戰略提出。
1988年,第一家國家高新區在中關村率先動建。
20世紀90年代,中國改革開放大幕已經開啟,但工業基礎尚薄弱,高技術産業基本是空白。各地的國家高新區基本上走的都是“先工業”的發展道路,以快速形成産業基礎和經濟規模。在武漢光谷,關東、關南兩大科技工業園率先崛起,關東主抓光電子,關南抓醫藥。
經過十餘年積累,國家一批高新區初見起色,但産業大多處於加工製造的價值鏈低端,有“軀體”,無“頭腦”。
2001年,科技部在武漢召開工作會,提出國家高新區“二次創業”的口號。其核心是注入科技要素,科技成果轉化和技術創新被確立為高新區發展不能偏離的根本。
這場從光谷發端、圍繞技術創新的價值鏈升級,在全國影響深遠。它推動了高新區從過往靠資金土地到靠技術創新、從靠政策招商到靠內生動力、從大而全到發展特色主導産業、從只顧硬環境到打造軟環境、從注重“引進來”到與“走出去”相結合的五大深層次轉變。
走向“創新經濟體”
黨的十八大以來,創新成為國家五大發展理念之首,其性質和範疇也在發生改變。這促使國家高新區開始向“創新經濟生態”全面發展轉型。
國家高新區迎來第三次創業浪潮。
科技部火炬中心專家表示,走向“創新經濟體”,將成為全國主流高新區的又一次躍升。這是一種創新經濟的生態構成,體現在創新創業、産業、市場、社會和城區(環境)5個基本方面。其中,創新創業是最核心要素,産業是經濟生態的依託。
中國高新區研究中心主任王勝光介紹,引領下一輪高新區的高品質發展,關鍵在於新動能、新興産業和新生産方式。
新動能的主要來源是新技術,尤其是正在帶來産業變革的數字化和智慧化技術,比如以5G為代表的新一代IT技術,互聯網、物聯網和區塊鏈技術,雲計算、大數據和存儲技術,以及AR、VR和人工智能技術等。而這些恰恰是光谷的優勢所在;在新興産業方面,主要圍繞硬體、軟體、內容和服務;新生産方式,致力解決的則是産業轉型升級問題。“10年前,我們全力支持武漢新芯發展晶片産業,最終上升為國家戰略。”東湖高新區管委會負責人説,光谷當前“5+2”産業格局,涵蓋光電子信息、生物醫藥、高端裝備製造、節能環保、現代服務業等五大千億支柱板塊,加上積體電路與新型顯示、數字經濟等“兩翼”,全部為戰略性新興産業。
據透露,光谷正加快建設國家信息光電子、國家先進存儲、國家數字化設計與製造三大創新中心等重大平臺。2018年,光谷光電子信息産業規模將突破5500億元,生物醫藥産業規模將超1200億元。小米、科大訊飛、海康威視等60多家“互聯網+”和人工智能企業,已相繼在此佈局“第二總部”。(湖北日報全媒記者李墨 通訊員李春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