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推行分娩鎮痛試點 武漢地區六家醫院入選
原標題:全國推行分娩鎮痛試點 武漢地區六家醫院入選 同濟醫院7×24小時全程陪伴産婦
小榮一家三代和同濟“梧桐樹”分娩鎮痛團隊醫生韓東吉、吳媛媛合影 通訊員田娟 攝
生孩子究竟有多疼?
“就像全身骨頭都被人打斷了。”1月16日,在同濟醫院産科病房,81歲的張奶奶對當年生頭胎時的痛苦記憶猶新:“我個子小,生了三天三夜,感覺肚子一直在被人用大錘掄。”
剛生下寶寶的孫媳婦小榮聽得直咂舌。她慶倖自己生於上世紀80年代末,趕上産科麻醉飛速發展的新時代,分娩鎮痛(俗稱“無痛分娩”)的加持讓她免遭“徒手順産”帶來的“十級疼痛”。
在同濟醫院産科,93%的産婦都能像小榮這樣接受分娩鎮痛。這其中,超過35歲的高齡産婦佔16%,經産婦佔比12%,其中瘢痕子宮佔4%。
也就是説,該院超過三成的産婦是危重産婦。今年1月1日,國家衛健委開始全面推行分娩鎮痛,在武漢地區,同濟、協和、省人民、中南、省婦幼、市婦幼等六家醫院入選首批試點名單。國家衛健委相關負責人到同濟醫院考察時稱讚:“連集中了這麼多危重産婦的同濟醫院都能做到這麼高的分娩鎮痛率,那我們對這項工作的推廣很有信心。”
超高分娩鎮痛率得益於該院産科和麻醉科的無縫合作。2017年,兩科便開始合作探索分娩鎮痛,2018年3月成立“梧桐樹”分娩鎮痛團隊並開設聯合門診。作為該院分娩鎮痛的主要推動者之一,麻醉科副主任醫師韓東吉教授説,讓女性有尊嚴地生孩子,是對生命個體的尊重。
“即使試産失敗要轉剖,我也不遺憾”
“為什麼別人都生了,我還沒生?”雖然分娩鎮痛緩解了小榮的産痛,但宮口遲遲沒有全開讓她開始著急。
吳媛媛再次評估小榮的情況,與麻醉醫生韓東吉溝通後,開始給予“縮宮素”加強宮縮,並將治療方案詳細告知小榮和家屬。助産士也一直陪著小榮,給她打氣鼓勁。
“醫生們讓我特別有安全感。産程不順時,我雖然著急,但並不害怕。”最終,16日淩晨,小榮順産下一個7斤3兩的寶寶。
回顧整個産程,小榮告訴記者,即使當時試産失敗要轉剖宮産,她也不會覺得特別遺憾。
這個感受得到另一個新手媽媽鐘玲的認同:“我就是那個上了無痛分娩後還是不得已順轉剖的倒楣孩子。”兩天前,鐘玲(化名)住進同濟醫院産科,在疼了一整天后,經醫生評估,她的産程終於可以上分娩鎮痛了。
和小榮一樣,一實施分娩鎮痛,鐘玲就睡著了,讓她獲得休整機會。兩小時後,她開始試産,但經再三評估,鐘玲的頭盆不對稱,最後決定剖。
由於之前已經實施了分娩鎮痛,麻醉醫生不需要給鐘玲重新穿刺,直接加大麻醉量,剖宮産下7斤多的兒子。
雖然自稱“倒楣孩子”,但是鐘玲對醫生們充滿感激。“無痛分娩讓我節省了體力,也讓我頭腦清醒地考慮要不要轉剖宮産。”
“疼的話千萬別忍,不行咱就剖”
小榮出生於1989年,媽媽生她時也是順産。“農村條件差,我都不是在醫院生的,找的接生婆。”
小榮媽媽姓陳。陳阿姨回憶,她的胎位屬於枕後位——即胎兒面向母體的前方而非尾骨,持續的壓迫性腰痛讓她痛不欲生。“從早上9點一直疼到下午4點,撕心裂肺的疼,幾乎沒有喘息的機會。”
最後,産婆手工擴開産道,陳阿姨生下小榮後累得奄奄一息,撕裂的産道讓她在生完後很長一段時間連上廁所都疼。
“女人太遭罪了。”1月14日,孕38周的小榮住進同濟後,對分娩鎮痛技術半信半疑的陳阿姨囑咐女兒:“疼的話千萬別忍,不行咱就剖。”
陳阿姨認為剖宮産至少能減少産痛。但奶奶和小榮都還是傾向於順産,對寶寶和母體都好。産科副主任醫師吳媛媛告訴小榮,她身材高挑,骨盆條件很好,十分適合順産。“醫生的話更增加了我順産的信心。”
1月15日,小榮開始有規律的宮縮,在宮口開大兩指時,經産科醫生評估,麻醉醫生為小榮實施了分娩鎮痛。對於無痛的感覺,小榮形容“從地獄到了天堂,我美美地睡了一覺。”
但是,之後的産程並不順利。15日下午4點,産科醫生為小榮檢查時發現胎位是枕橫位,宮縮頻率和強度都不理想。
分娩鎮痛率與技術成熟度並不匹配
怕疼,一度讓中國的剖宮産率居高不下。相關數據顯示:1989年,中國剖宮産率接近30%;到了2011年,中國剖宮産率達到了46.2%,高居世界第一。
但事實上,中國的醫生從來沒有停止過對緩解女性産痛的探索。同濟醫院産科主任馮玲教授介紹,中國的分娩鎮痛研究始於上世紀60年代,隨著麻醉學的發展,分娩鎮痛技術趨於成熟。
可是,分娩鎮痛率與其成熟度並不匹配。新華網2004年的一則報道提到,中國只有1%的産婦享受到分娩鎮痛。儘管今年1月國家衛健委開始推廣分娩鎮痛,情況也並不樂觀。武漢的綜合性試點醫院中,只有同濟醫院做到了麻醉醫生24小時駐守産房為分娩鎮痛保駕護航。
為何分娩鎮痛難以推廣?同濟醫院麻醉科副主任醫師韓東吉教授介紹,分娩鎮痛並不是麻醉醫生來打一針就完事了,而是團隊工作,需要産科醫生評估産婦的情況,針對個體與麻醉醫生共同協商為産婦精準用藥。另一方面,産程是個動態過程,需要麻醉醫生和産科醫生通力合作,24小時負責管理産婦的疼痛及監護産婦的各項生命體徵。但綜合性醫院的麻醉科需要承擔各個科室的手術麻醉任務,很難再額外分配人力和精力到産房開展分娩鎮痛工作。
另外,國家目前並沒有針對“分娩鎮痛”進行立項,這項技術尚不在國家發改委的定價標準裏。這意味著,無論是産科還是麻醉科,在投入更多精力和人力推動分娩鎮痛的同時,在收入上卻得不到相應回報。
“如果只考慮收益,我這個主任是不合格的”
僅僅為了産婦的舒適度而開展分娩鎮痛,值得嗎?韓東吉和馮玲的答案都是:“值得”。韓東吉説,他2012年在加拿大學習時,發現加拿大産婦生孩子都很有尊嚴。“我們中國的醫生也應該做到讓媽媽們有尊嚴地生孩子。”
2017年,當韓東吉找到馮玲商量聯合開展分娩鎮痛時,馮玲幾乎沒有猶豫,兩人達成共識。
“減輕産痛是所有産婦的第一需求。如果我只考慮收益,不考慮患者的需求,我這個主任是不合格的。”馮玲説,學科的進步以及分娩鎮痛給醫院帶來的口碑,都比收益更加重要。她堅信國家對這項技術立項只是時間問題。
2018年3月,麻醉科、産科經過一年探索後,“同濟醫院分娩鎮痛聯合門診”開診,由産科醫生和麻醉科醫生聯合坐診,為孕媽媽提供生理、心理個性化評估,包括孕前檢查、孕期産檢、孕期篩查、分娩鎮痛諮詢、預約分娩鎮痛以及産後隨訪等,解決一切關於分娩鎮痛的疑問。
聯合門診開診後,同濟醫院在全國率先實現85%的分娩鎮痛率,去年12月、分娩鎮痛率達93%,不僅遠遠高於武漢其他試點醫院,在全國來説也是鳳毛麟角。
“我們給團隊取名‘梧桐樹’,取自‘無痛術’的諧音。”同濟醫院麻醉科副主任萬里教授介紹,同濟醫院分娩鎮痛“梧桐樹”團隊不僅有麻醉醫生和産科醫生,還有護理部和新生兒科的醫生,7×24小時全程陪伴,共同為産婦進行系統評估,制定個體化鎮痛方案和精準化産程管理。
“孩子的生日不應該是‘母難日’,這一天就應該是‘生日快樂’。”韓東吉説。(記者王愷凝 通訊員田娟)